關於宋高宗的趣聞

  宋高宗曾給禁軍出千古難題,要父母還是要老婆?這是怎麼回事?趕緊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

  熱戀中的女生常常會對男友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的我和你的母親同時落入水中,你只能救一個,你先救哪一個?”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但在歷史上還真的有人出過這種難題,出題人既不溫情款款,也不含情脈脈,而是歷史上頗為著名的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趙構為啥要出這麼一道“單選題”?出題後差點釀成兵變,如何結局的?

  話說那是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金國大將完顏宗弼***即金兀朮***率軍南下,進行“搜山檢海”行動,準備活捉宋高宗趙構。各路宋軍紛紛不戰而逃,金軍迅速攻佔建康,橫渡長江,輕而易舉的佔據行在臨安。

  再說宋高宗,他早在一個多月前,就以“往浙西迎敵”為由,先到了越州***今紹興***,接著又來到了明州***今寧波***。等等!金人不是在北邊,他怎麼往南去迎敵?實際上宋高宗就是在往東南方逃竄,但畢竟皇帝的臉面還是要的,所以藉口迎敵。

  完顏宗弼佔領臨安後,得知宋高宗在明州等著他,立即派部將率4000精兵前去追擊。明州地處東南沿海,宋高宗到這可不是準備背水一戰的,他立即派人準備20艘海船,出海躲避。就在下海之前差點釀成一場兵變!

  當時人多船少,宋高宗與宰相們議定,一艘海船上60名禁軍,但每名禁軍只能攜帶兩名家屬上船。禁軍們“多父母妻子”,這無異於給禁軍們出了一道選擇題,要父母,還是要妻子!於是一些禁軍將士們想長官求情,“我有父母,有妻子,不知兩者如何去留?”長官不能裁決。

  正好呂頤浩入朝,張寶等百餘人禁軍圍了上來,問道“欲乘海舟何往”,同時出言不遜。呂頤浩被小兵侮辱了,自然也不示弱,禁軍們也怒了,拔刀相向,要殺呂頤浩,雙方劍拔弩張。宋高宗得知情況後,怕出海計劃受阻,於是假意安撫鬧事的禁軍,然後發出密詔“此輩欲沮大事,朕今夕伏中軍甲士五百人於後苑,卿等翌旦率中軍入朝,捕為首者誅之。”

  第二天一早,趙構身披鎧甲,率領軍隊,把鬧事的禁軍團團包圍。張寶等人驚慌失措,準備逃跑,趙構這下子來了能耐,張弓搭箭射死兩人,其餘人紛紛束手就擒。最終為首的17人被斬首,其餘被關進大牢。處理完這件事後,趙構匆忙登上海船,開始了海上流亡生涯。幸虧追進的金兵不習海戰,加上遇上暴風雨,趙構才僥倖逃脫,在溫州、台州一帶飄蕩。

  從苗劉之變到禁軍鬧事,這一些列事件加劇了趙構對武人的不信任,也為岳飛、牛皋、張憲等將領最後的結局埋下伏筆。

  宋高宗簡介:

  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宋朝南遷第一任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在位35年。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被封為“康王”。趙構在位初期因為***,為了保持江山,起用主戰派李綱、岳飛等等。但他中期眼見女真的強勢,又為了集權中央、強化皇權,因此採用了求和政策,大部分時間都是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並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關於趙構,歷代傾向於定位為昏庸之主。

  不過,北宋是在倉促之間被金人攻陷了都城汴梁,二帝"北狩",當趙構南渡時,身邊親兵僅一千餘人,然而他通過各種方法,迅速調集人員防守住了淮河、長江,同時建立了南宋的根基。

  賈志揚《天潢貴胄--宋代宗室史》中評說:"宋朝之得以復興,要歸功於趙構的逃跑。"當時如果他沒有逃跑,而是在北方戰死,那麼可能會出現一個更糟糕的局面。在這裡,我們可以把趙構和明末的崇禎皇帝做個對比,為什麼南宋可以偏安,而南明不行?

  原中國宋史學會會長朱瑞熙教授認為宋高宗在對金關係上,他堅持與金議和,不惜納貢稱臣、殺害岳飛父子,因此是十足的投降派首領。但他有時 也曾指揮、組織過宋軍抗擊入侵的金軍。加之他一直沿用宋朝的國號和正朔,所以他還沒有達到完全"賣國"的程度.不能稱之為"賣國賊"同時,他在內政建設上,經過不斷努力, 解決了農民暴動、兵變、遊寇等棘手的問題,穩定了政局.從而保證宋朝的統治得以延續, 因此他還是南宋的"中興之主"。總之,他所處的特定環境.決定他是一位功、過參半的皇帝,不能把他完全否定。

  趙構少即醉心書道,陸游曾說:"思陵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訪求法書名畫,不遺餘力。清閒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他曾自謂:"餘自魏、晉以來以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眾體備於筆下,意簡猶存取捨,至若禊帖,測之益深,擬之益嚴,以至成誦。"他整理收集宣和內府因戰亂而散失的古代法帖名畫,身體力行地提倡大眾研習書法。他認為:"士人於字法,若少加臨池之勤,則點畫便有位置.無面牆信手之愧。"他自己善學《蘭亭序》,便贈之與王子和朝中大臣,又讓宋孝宗學書。一時間,以高宗為中心,南宋幾乎掀起了一個學書高潮。

  馬宗霍在《書林藻鑑》中說:"高宗初學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字,後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字,最後作孫過庭字,而孫字又盛……蓋一藝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風靡有如此者。"這種以權貴的好惡而人為左右書體盛衰,影響了南宋書法的發展,但宋高宗對南宋書壇的貢獻還是不能抹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