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名人傳記有哪些***2***

  勵志名人傳記故事:伊麗莎白女王

  作者:李靜濤

  1952年,時年26歲的伊麗莎白公主繼承王位,成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據說她當時最擔心的是,如果自己過早去世,尚未成年的兒子查爾斯能否順利繼承王位。她顯然多慮了——67歲的查爾斯至今還是王子。

  王子還是那個王子,女王身邊的政治人物卻換了一撥又一撥:首相官邸先後迎來了12位主人;與她一起出現在鏡頭裡的人物從戴高樂、肯尼迪,變成了奧朗德、奧巴馬。在英國的王位上,伊麗莎白二世淡然注視著世事變遷,履行著君主的義務,也展現著高明的政治智慧——你能從她身上體會到英國政治特有的氣質,這恰是女王範兒的精髓所在。

  與首相的微妙平衡

  “我能感受到來自女王的友好,但絕不是友誼。”曾在20世紀70年代出任英國首相的卡拉漢如此評價他和伊麗莎白二世的關係,一語道出女王在政治生活中的最大特點:分寸感。

  女王面對的第一任首相是丘吉爾。他帶領英國走過了“二戰”的艱苦歲月,與女王的父親喬治六世是老朋友。在丘吉爾心中,當時的女王還是個孩子,他不敢想象,在戰後疲憊、美蘇坐大的局勢下,一個不諳政務的孩子能成為英國人的精神依靠。

  女王的智慧

  丘吉爾見女王時,年輕的女王適當放低了身段,以晚輩的姿態,讓丘吉爾產生了親近感。“女王與丘吉爾在二戰中有共同抗敵的經歷,她知道丘吉爾在根本想法上和自己一致。所以,她信任丘吉爾。”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張煒博士說。

  按傳統,事關國家大局的內政外交檔案都會送呈女王一份,20多歲的她竟然有足夠的耐心仔細閱讀這些檔案。單純從閱讀文牘方面而言,女王對英國內外事務的瞭解甚至強過大多數內閣官員。有一次,英國在巴格達的官員發回了電報,丘吉爾一時疏忽忘了看。等他去覲見女王時,女王問:“您對巴格達發來的電報怎麼看?我很感興趣。”丘吉爾一時語塞,只好說實話。從那以後,每次覲見女王之前,他都要把所有的檔案仔細看一遍。他開始真正尊重女王了。

  “這是女王的政治智慧,她不會對首相說‘你應該關注這個問題’,而是委婉地提醒對方,我對此很感興趣。”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郭方研究員說。同樣,如果女王不贊同首相的做法,她也不會直接反對。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接替丘吉爾出任首相的艾登聯合法國、以色列,準備用武力趕走納賽爾。女王並不支援動武,但她只是問:“你們確定這樣做明智嗎?”最終,英國還是捲入了戰爭,其結果證明女王的擔心不無道理:雖然英國取得了軍事勝利,但在中東的影響力喪失殆盡,得不償失;埃及則在政治上完勝,納賽爾成了民族英雄。

  等到撒切爾夫人成為首相後,女王如何與她相處成了一大看點。兩人同為女性,年齡相仿,撒切爾夫人又是出了名的“鐵娘子”,她們會上演一臺好戲嗎?

  有一次,兩人共同出席活動之前,撒切爾夫人讓祕書向王室通報了自己的著裝。言下之意,避免撞衫。女王卻不緊不慢地回答說:“首相想穿什麼都可以,不用通報。”

  “更重要的是,女王在關鍵時刻用自己的方式,支援了撒切爾夫人的政策。”張煒說。1982年,阿根廷軍政府佔領馬爾維納斯群島,撒切爾夫人決定開戰,但內閣中反對意見不少,她循例前來徵詢女王的意見。女王沒有直接表態,只說同意她的次子安德魯王子參戰。訊息一出,反對聲四起,但安德魯最終還是登上了開往戰場的航母。

  撒切爾夫人對女王回報以敬意。在向女王行屈膝禮時,她比其他首相俯身更低,與女王例行會面時也總是提前15分鐘趕到。

  進入20世紀90年代,布萊爾問鼎首相寶座。女王本人通常被大眾視為保守穩健的象徵,崇尚秩序,不會喜歡布萊爾在大選中承諾的激進的社會改革。女王曾不失幽默地對布萊爾說:“你是我繼位以來的第10位首相……首相先生,我加冕那年,你才剛出生。”這實際上是暗示布萊爾,自己有豐富的經驗。布萊爾日後回憶說:“當時我感覺,自己只是漫長曆史中的一小部分。”當然,女王提醒布萊爾的分寸仍然把握得很好。有一次,布萊爾覲見女王時被引進了女王的畫室。按照禮儀,只有女王落座後,其他人才能坐下。布萊爾急於同女王交談,很唐突地先落座了。他很快發覺了自己的失禮,氣氛尷尬,但女王卻大度地原諒了他,就像母親原諒兒子一樣。

  “縱觀女王與12位首相的相處之道,不難發現,她頗得英國政治傳統精髓。自君主立憲制確立以來,英王一直秉承遊離於政治之外的原則,卻通過很隱晦的方式保持影響力。這與英國曾長期實行的光榮孤立外交政策本質上有些相似:遠離紛爭,但能把握住微妙的平衡,在若即若離中,保證自身的話語權。”張煒說。

  英聯邦中的妥協

  “女王受到歡迎,因為她和藹,不干涉政治,在許多人看來,她從來不是一個政治家。”倫敦國王學院教授帕特麗夏這樣評價說。

  “二戰”之後,女王認識到,昔日的帝國已經難以維持,必須推動帝國向聯邦轉變。女王推崇的轉變方式也有濃厚的英國現實主義傳統:溫和的變革與適當的妥協。當女王面對殖民地上此起彼伏的獨立訴求時,她沒有像法國對待越南、阿爾及利亞那樣出兵鎮壓,而是在對方保證留在英聯邦後,採取了寬容的態度。

  儘管女王竭力維護,英聯邦在發展中還是遇到了危機。1957年,恩格魯瑪宣佈迦納獨立,但仍留在英聯邦內。這是女王可以接受的結果。1961年,恩格魯瑪又考慮退出英聯邦。原本女王一年前就準備訪問迦納,但因為懷孕及生產沒能成行。事情到了這一步,女王再次準備訪問迦納,卻受到大臣的勸阻:“迦納局勢動盪,陛下要慎重。”在她啟程前幾天,迦納首都阿克拉發生了爆炸案。但女王泰然處之,一切活動照舊,還和恩格魯瑪一起跳了舞,訪問大獲成功。時任英國首相的麥克米倫趁機向美國總統肯尼迪建議:“我們的女王已經出來冒險了,該你們拿錢出來冒險了。”之後,美國對迦納進行大規模投資,迦納留在了英聯邦。

  女王致力於維繫的英聯邦是一個政治關係鬆散的“大家庭”,她也從不指望借英聯邦實現對其他國家的控制。曾任英聯邦副祕書長的斯里尼瓦桑說:“英聯邦沒有憲法,沒有章程,也沒有程式規則。然而,這恰是它的倖存之道。”

  近千年來,英格蘭與蘇格蘭恩怨不斷,合併後的幾百年間,蘇格蘭獨立的意願始終不曾間斷。20世紀中後期,隨著愛爾蘭的獨立,蘇格蘭的離心傾向愈盛。而女王則盡力用軟性手段維繫著蘇格蘭對王室的感情。在過去,最好的辦法就是王室聯姻,但現在這一套行不通了。女王就另闢蹊徑。每年夏天,她總是帶著家人到蘇格蘭的城堡避暑;還把後代送到蘇格蘭接受大學教育,威廉王子就畢業於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國王是由蘇格蘭培養的”,這會是若干年後阻止蘇格蘭獨立時一張不錯的感情牌。在她的用心維繫下,儘管蘇格蘭人對英國政府十分不滿,但對王室充滿敬意。

  1977年,伊麗莎白二世登基25週年,蘇格蘭以需要更大自主權為由舉行公投。女王利用週年紀念期間的一次演講,對國家可能出現的分裂表明了態度:“我理解地方需要更多權力的想法,但我無法忘記,我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女王。也許,這次週年慶典正好能提醒我們,國家統一給英國所有地區居民帶來的利益。”這番話,喚起了蘇格蘭人民對王室,尤其是女王的感情,被認為幫助化解了那次危機。2014年,蘇格蘭獨立呼聲再起,蘇格蘭決定就是否留在聯合王國舉行全民公投。在英國媒體煽情疾呼、卡梅倫首相焦急萬分時,女王卻出奇地沉默。直到公投迫近,她前往蘇格蘭參加活動時才最終開口:“我希望大家慎重地考慮一下未來。”這句話如同壓艙石,穩住了一度慌亂的政治氣氛和輿論氣氛。在隨後的公投中,大多數蘇格蘭人選擇留在英國。

  危機時刻的尊嚴

  “女王在世界範圍內廣受尊敬,對於英國而言,女王代表著國家的團結與穩定。”英國王室評論員羅伯特·喬布森說。作為國家的象徵,女王最重要的一點,是永遠都保持應有的尊嚴。這與英國的政治理念相呼應:“日不落”的實質輝煌早就沒有了,但大國的體面與尊嚴依然要時刻維持。

  女王的智慧

  20世紀90年代,英國王室面臨嚴重的名譽危機。1992年,女王的三個孩子全部成為英國小報追逐的物件,各種不堪入目的調情電話、偷情書信見諸報端,王室被八卦化、丑角化。同年,王室行宮溫莎城堡失火,損失慘重。但女王用英式幽默巧妙緩解了輿論壓力。她還很善於引導話題,很快表示同意繳納個人所得稅。國王交個人所得稅在英國是破天荒的,這使王室聲譽有所反彈。

  當事關王室的花邊訊息過於離譜時,她會通過白金漢宮的聯絡官與媒體溝通,提醒他們稍微有些規矩;當人們質疑女王收入過高時,她會讓記者進入白金漢宮拍攝紀錄片,讓人們看看她每天都在如何為國家工作。

  外交場合是女王給王室尊嚴加分的重要舞臺。她是天生的外交家,總能贏得受訪國的讚譽。法、德兩國與英國舊有歷史積怨,現有政策分歧,政客之間沒少發生齟齬,但他們都敬重女王。2014年,為紀念諾曼底登陸70週年,女王第5次出訪法國。她談起1948年以公主身份首次來到巴黎的往事,在返英之前,她特意像當年做公主時一樣,去塞納河畔散步。這一回,法國人在大螢幕上切換著她1948年的黑白照片,巴黎民眾則揮舞著兩國國旗,高呼“女王萬歲”。

  2015年,她第5次訪問德國,並首度走進納粹集中營舊址,此舉大受德國民眾歡迎。一名德國記者在社交媒體上寫道:“那麼多柏林人冒雨等了幾個小時,就為了看這個89歲的老太太一眼,這真不像冷靜的德國人,她的魅力從何而來?”這魅力可以追溯到1992年。當時,兩德統一不久,女王到訪。她避談德國統一後面臨的問題,而是讚揚了東德人在統一事業中發揮的作用。這為她在德國贏得了好感,並一直延續到今天。“女王的外交技巧很高。在出訪時,她通常只提友好,很少談及利益紛爭的問題。”張煒評價說。據統計,女王在位的60多年間,共出訪海外300多次,成了英國名副其實的國家名片。

  儘管具有很高的政治智慧,但女王60多年來一直謹小慎微,只做分內事。“她在位的幾十年裡,英國王權更加朝著務虛的方向發展。儘管從法律上說,王權和200多年前一樣,沒有減少也沒有衰落,她仍有權任命首相,有權重啟和解散議會,但她卻處處謹慎。”張煒說道。

  2015年9月,伊麗莎白二世超過維多利亞女王,成為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首相卡梅倫的一番話總結了女王對英國的意義:“過去63年裡,世界風雲變幻,而女王堅如磐石。”可以說,女士是英國精神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