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一點殘紅欲盡時閱讀答案

  《鷓鴣天·一點殘紅欲盡時》是南宋周紫芝的一首秋夜懷人詞,詞中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懷念的物件是一位歌女 ,因久別相思而為之“淚垂”。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鷓鴣天一點殘紅欲盡時》閱讀材料

  鷓鴣天

  周紫芝

  一點殘紅①欲盡時,乍涼秋氣滿屏幃。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調寶瑟,撥金猊②,那時同唱《鷓鴣詞》。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淚垂。

  【注】①殘紅:此指將熄滅的燈焰。②金猊:獅形的銅製香爐。這句指撥去爐中之香灰。

  《鷓鴣天一點殘紅欲盡時》閱讀題目

  8.詞的上闋主在寫景,旨在營造出一種淒寒的氛圍,試分析詞人是從哪些角度表現這種淒寒之感的?***5分***

  9.詞的下闋運用哪些表現手法,表現了詞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6分***

  《鷓鴣天一點殘紅欲盡時》閱讀答案

  8.【參考答案】詞人分別從視覺方面、感覺方面、聽覺方面,多感官結合渲染出淒寒之感。***1分***首句寫室內一燈熒熒,燈油將盡而燈光轉為暗紅。借燈火昏暗,從視覺渲染悽清蕭索之感。***1分***“乍涼秋氣滿屏幃”雖說是乍涼天氣未寒時,但那悽清的氣氛已充溢在畫屏幃幕之間,從感覺上點出秋夜的寒冷。***1分*** “梧桐”一句,小窗外,雨打梧桐,一點一滴,如落在人的心上,從聽覺寫出詩人心中之寒。***1分***詩人寫出了夜深、燈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象,深入地刻繪出別離所帶來的悲苦心情。***1分***

  9.【參考答案】詞的下闋運用了對比襯托的手法。***1分*** “調寶瑟,撥金猊,那時同唱《鷓鴣詞》”一句回憶往日美好的時光;如今卻獨居西樓,唯聞風聲蕭蕭,雨聲滴滴,渲染如今秋夜的寂寥,詞人將昔今的樂與哀進行鮮明對比。***1分***詞的下闋還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1分***“調寶瑟”一句為回憶的內容,“如今風雨西樓夜”一句為實景描寫。***1分***下闋運用對比襯托、虛實結合的手法,抒發了詩人佳人不再,歌聲難聞的寂寥與對戀人的深深思念之情。***2分***

  《鷓鴣天一點殘紅欲盡時》賞析

  周紫芝喜歡晏幾道的詞,因此多有模仿。這首《鷓鴣天》不僅在寫作手法和詞境上與晏幾道詞相近,而且題材也是晏幾道寫得最多的“憶別歌女”主題。詞中以今昔對比、悲喜交雜、委婉曲折而又纏綿含蓄的手法寫雨夜懷人的別情。

  詞從室內環境寫起,“一點殘紅欲盡時,乍涼秋氣滿屏帷”,點染出清寂的氛圍。夜闌人靜時分,油燈將枯,燈火將殘,“殘紅欲盡”,夜晚也即將過去,而人尚未入睡,室內滿是“乍涼”的“秋氣”。“乍涼”是人對周圍環境的感受,“滿屏帷”則進一步強化了人對“涼”的體認。涼意本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人之所以感覺滿室生寒,是因為人滿懷淒涼愁緒。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寫出詞人的聽覺,點出“三更秋雨”這個特定環境;此係化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詞意:“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詞直接寫雨聲,間接寫人,這首詞亦復如此。這秋夜無寐所感受到的別離之悲,以雨滴梧桐的音響來暗示,能使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感受更富感染力量。所謂“葉葉聲聲是別離”,與歐陽修的“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木蘭花·別後不知君遠近》***異曲同工,都是借情感對聲音的反應表達由此構成的心理影響。那“空階滴到明”和“葉葉聲聲是別離”,同樣都是為了更深入地刻繪出別離所帶來的悲苦心情。

  “調寶瑟,撥金猊”一句,承接“別離”二字,自然過渡到對往事的追憶。一“調”一“撥”,寫過去相聚之時,主人公曾與她一起撫琴調瑟,一起撥動爐中的燃香,使滿室生香,暖意融融。“那時同唱鷓鴣詞”,“鷓鴣”常被當做男女愛情的象徵。在這樣美好的氛圍中,二人一起唱起吟詠愛情的曲詞,那時的情景,親密而快樂,令人難以忘懷。

  由以上兩句可見,女子的身份是一名歌女。末句以“如今”開啟今昔對比。“風雨西樓夜”呼應上闋所描寫的環境和景狀,將往日的歡樂與今時今日的寂寞淒涼進行對比,從而引出“不聽清歌也淚垂”的慨嘆。過去,主人公聽到歌女所唱“清歌”,曾因其感人肺腑而潸然淚下,如今,不僅無“清歌”可聽,而且又因回憶往昔歡聚景象而牽扯出更多的孤寂情懷,故日“淚垂”。這裡的“淚”既為過去不可追回而流,更為今日之愁苦而流。

  詞人圍繞“風雨西樓夜”落筆,先摹寫整體環境,寫景不忘烘托悲愁情緒;次寫主人公身處西樓回望往事,極言往日之歡;最後詞情停頓於“如今”,在往日歡聚的對比下,進一步敘說主人公深切的懷念和對當下處境的喟嘆。結構層次分明,而感情綿延悱惻,貫穿全詞始末,工整疏密中見搖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