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學過的寓言故事

  學過的寓言故事很多,但只有經典的才能留存在人們內心。關於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大臭草進陽臺

  陽臺上擺著一隻空花盆,裡面裝著肥沃的泥土。只見主人邊撫摸著瓷質的盆兒,邊欣喜地自語道:

  “嗯,過兩天大臭草就可以來安家了。”

  “大臭草”,多麼恐怖的名稱,等主人轉身一離開,各種花兒唬得幾乎跳出了花盆。月季花漲紅著臉驚叫:“大臭草?哼,準是個討厭透頂的傢伙。”茉莉花噴著清香憂傷地宣告:“哎,我最怕怪氣味。”滿身長刺的仙人球氣鼓鼓地說:“它要來,我們全都走!”米蘭花疑惑地說:“我們的主人,莫不是神經出了毛病?”……

  不祥的氣氛籠罩著陽臺,奇花異草們終日惶惶不安,祈禱著主人帶來的是八月桂,或者哪怕是喇叭花,而唯恐領來什麼“大臭草”。

  “到了,到了。”這天,主人興沖沖地奔入陽臺,將一把草兒小心地種入了花盆。

  花兒們掩著鼻子偷偷打量,只見那梗莖上生長了小小的長圓形的穎片,穎片的莖部是淺棕紅色,中部更淺,尖端透明,很像花瓣,纖細的莖端錯落有致地層層展開,既大方又美觀。陽臺上的花兒看得入了迷。夜來香好奇地打聽:

  “請問,尊姓大名?”

  “我叫大臭草。”回答得十分輕柔婉和。

  “天啦,真是大臭草?怎麼叫這麼個名字?”仙人掌咕噥著。

  “怪呀,”幾種花兒同時說道,“半點臭味兒也沒有哩。”

  “不錯,它正是大臭草,”主人笑盈盈地解釋,手舞足蹈地說:“你們這些花兒、草兒、球兒、掌兒,別看不起它,它長期隱居在崇山峻嶺,屬禾本科臭草類植物,僅僅因為名字不雅,人們才對它不感興趣,現在你們瞧清楚了,它亭亭玉立,多麼俊俏!”

  初來的大臭草,用它的真實面目,征服了陽臺上的居民,立即受到了大夥的歡迎。

  篇2:尋找千里馬

  伯樂善於辨認千里馬,他想把自己的兒子也培養成相馬的能手。於是他給了兒子一本《馬經》,要兒子按照《馬經》上畫的圖樣去尋找千里馬。

  兒子找啊,找啊,他每遇到一匹馬,都拿《馬經》上的圖樣來仔細核對,看看與書上畫的特徵是否相符。可是每次總有些細節對不上號。就這樣找了一年,還是沒找到一匹和書上畫的一模一樣的馬。他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去告訴父親。伯樂勸他不要灰心,叫他出去接著找。

  無奈,兒子又踏上了尋找千里馬的征程。上哪兒去找呢?他撫摸著《馬經》,嘆了口氣,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兒子漫無目的地走啊走啊,心裡不停地問:“千里馬啊,你到底在哪裡呢?”

  正在發愁間,一隻大蛤蟆一邊“咕咕”地叫著,一邊一蹦一跳地過來了。兒子看了半天,心下忽然“咯噔”一下:“咦,這不就是……”他大喜過望,掉頭就往家跑。

  還沒邁進家門,兒子便大嚷起來:“我找到千里馬了!我找到千里馬了!”伯樂聽了,忙奔出來問:“快說說,你找到什麼樣的千里馬了?”兒子上氣不接下氣地回答:“我見過許許多多的馬,只有這一匹和書上畫的最像了。它也是頭顱高高隆起,眼眶深陷,背脊縮著。只是有一樣——它的蹄子卻不像。”聽完了兒子的話,伯樂心裡明白了大半,他只得苦笑著說:“孩子啊,這匹‘馬’雖好,可是它蹦蹦跳跳的,人騎上去怎麼受得了呢?”話音剛落,兒子臉上的笑容頓時僵住了。

  伯樂的兒子錯就錯在把書本作為一成不變的教條,而不善於從實際出發來分析問題,這樣怎麼能找得到千里馬呢?

  篇3:取名不當

  從前,在鄉下,大人給小孩取名字時一般對男孩起名“大黑”、“二黑”、“冬苟”等等,對女孩一般起名“春花”、“春桃”、“臘梅”等等。這樣,往往有許多名字相同,這種情況不少見。

  鄉間有一位做父親的,要給他的兩個兒子起名字,又想不與別人的名字相同,叫什麼呢?想來想去,給他的大兒子起了個名字叫“盜”,給他的小兒子起名叫“毆”***打人的意思***。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兩個兒子也長大了,都長成“小後生”了。真是人生禍福難料。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有一天,大兒子“盜”要到外地去辦事,人已經走出了家門,走到大路上了。老大爺忽然想起了一件事要囑咐大兒子一聲,要把他喊回來,就在後邊一面追趕著,一面大聲喊:“盜!盜!”

  事也湊巧,說巧真是巧,巧得不得了!

  恰巧本地官吏巡查要從這大道經過,還要走兩里路才向右轉彎,走上向東的大路打道回府。轎子正顫顫悠悠地向這邊抬過來,他在轎子裡坐了將近半個時辰,正想閉目養神打瞌睡。突然聽到有人在大聲喊叫“盜!盜!”一下子驚醒了,瞌睡也被這突如其來的喊叫聲叫跑了。這官吏輕輕拉起轎簾朝叫喊的方向一看:只見一年輕後生在前面急急忙忙地走著,後面有個老大爺向這後生邊追趕邊大聲叫“盜!盜!”

  這還了得!太平世界,光天化日之下竟有人還敢行盜竊之事,竟然還是個身強力壯的後生偷盜老頭的財物,簡直是太不像話了!於是官吏拉開半邊轎門的簾子對身邊的護兵下令:“你們快上去把那個正匆匆走著的後生給我抓起來!他是強盜。”

  官吏聽到老大爺叫喊“盜”,以為老大爺追趕的是強盜,就把“盜”抓住捆了起來。老大爺看到自己的大兒子被官吏誤以為是強盜抓住並捆了起來,就想叫二兒子“毆”去向官吏說明實際情況,由於看到情況緊急,心裡又著急,一時說不出別的話來,只是一個勁地喊著“毆!毆!”

  官吏抓住了老大爺的大兒子“盜”後,不容“盜”分說,讓士兵用粗麻繩將“盜”五花大綁綁得緊緊的,然後再帶回府衙審問定罪。正準備起轎,又忽地聽到老大爺急切地呼喊:“毆!毆!”捆押“盜”的兵士都以為是老大爺示意要打這個年輕的“強盜”,於是乎拳頭、木棒雨點般地朝“盜”頭上、身上打下來了,要不是老大爺和他的二兒子及時跑到跟前把情況說明,差一點“盜”就被打死了。

  這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要注意“名”與“實”相符,慎重地給事物以稱呼;要防止因名廢實,若名不符實,就會給人們造成誤解,結果是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