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四川的傳統節日

  四川的民族節日各式各樣,你知道多少,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一、四川傳統節日

  成都燈會 正月十五

  成都燈會是在元宵賞燈習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南宋詩人陸游在《丁酉上元》詩中描述成都燈會盛況是“突兀球場錦繡峰,遊人仕女擁千重;鼓吹連天沸午門,燈山萬炬動黃昏”。

  從1962年起成都恢復春節燈會,會期一個月。燈會期間,公園內有民間曲藝、雜技、雜耍表演;有各種地方風味小吃;還有鑄糖人的擔子,賣風車的草把子,每屆燈會遊人都在百萬人次以上。

  成都花會 每年一月

  成都花會始於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花會的地址就在成都西門外的青羊宮,傳說道教始祖李老君的生日是農曆的二月十五日,故唐代以來,民間在此舉辦一年一度的廟會。又因成都的二月正是天氣晴和、春意宜人、百花盛開的季節,故又傳二月十五日是百花的生日,因此,每年二月又在這裡舉辦花會。屆時,成都附近的國營、集體花圃及廣大花農,都將各自辛勤培育的名貴花卉、家栽盆花、盆景等運到青羊宮,搭棚撐帳,擺攤設點,進行展銷。

  新津龍舟會 端午節

  賽龍舟是我國南方人民的傳統習俗之一。成都雖在長江以北,但也是水鄉之地,所以賽龍舟的歷史也很久遠。直到本世紀60年代,成都的賽龍舟活動還在望江公園邊的錦江河段進行。但70年代以後,市區的河道已不適宜再舉辦龍舟競渡。因此成都新津縣的南河以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將龍舟盛會越辦越紅火。龍舟會除龍舟竟渡等傳統節目,還增加了龍舟造型表演,綵船夜遊。

  天彭牡丹會 清明前後

  位於成都北部的彭州市,古稱天彭,是四川的牡丹花培育基地。歷史上它曾與河南洛陽、山東曹州、安徽毫縣一起並稱為我國四大牡丹生產基地。詩人陸游曾說:“牡丹在中州洛陽為第一,在蜀天彭為第一”。說明彭州種植牡丹在唐宋時期已頗負盛名。唐宋以來,當地人都有在牡丹花盛開時節聚會賞花的習俗,並把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日定為勘花節。為發揚這一民俗傳統,彭州市定於每年清明節前後舉辦一年一度的牡丹盛會。牡丹會期間,除展銷名貴牡丹花卉,遊丹景山,還舉辦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文化娛樂活動、土特產品展銷等。

  都江堰放水節 清明節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的生命線,因此每年春耕前的放水被當地居民視為神聖的節日。歷史上,每年農曆三月的清明節都要舉行隆重的放水大典,以預祝當年農業豐收。屆時,地方官員要親自主持放水儀式,當地群眾也自發地組織到二王廟祭拜李冰父子,舉辦二王廟會,又稱清明會。近些年,都江堰市政府將民間傳統的清明會改為政府主辦的放水節,由身著古裝的水利官員、儀仗隊伍表演放水節的全過程。此間有民間歌舞表演,引人人勝。

  望叢祠賽歌會 五月十五前後

  郫縣曾是古蜀國都城,傳說望帝傳位後,歸隱深山,化作杜鵑鳥,每年二月杜鵑花開時飛回成都平原上空日夜啼叫,催促農夫趕快春耕,直叫到口吐鮮血,染紅了山上的杜鵑花,蜀人以為是望帝的魂回來了,這就是民間傳說中“杜鵑啼血”的故事。郫縣城因而被稱為“鵑城”。後人為紀念望帝,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五日前後辦起了鵑城賽歌會,賽歌會場地就選在望叢祠,參加賽歌會的歌手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以唱山歌為主,唱山歌在四川又叫“吼山歌”,大多是自編自唱,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新都桂花會 中秋節前後

  新都桂湖桂花飄香時,又正是滿湖荷花盛開時,值此良辰美景,遊人如織。於是,新都縣政府決定在每年的中秋節前後舉辦桂花會。

  桂花會期間,除邀集人們遊園賞桂、瞻仰升庵詞、參觀文物書畫展覽等文化活動外,城內還同時舉辦物資交流會,展銷地方名小吃,舉辦富有方地特色的歌舞、戲劇表演。

  龍泉桃花會 每年二月

  每年農曆二月,是成都居民外出踏青的最好時節。此時的龍泉山桃花盛開,燦若紅雲,山腳下成片的梨花如白雪鋪撒大地。加上其他各種時令花卉,把整個龍泉山打扮得春意盎然,奼紫嫣紅。繽紛的花朵,如織的遊人,使桃花盛會應運而生。桃花會期間,最有特色的專案是花農們開辦的家庭接待站,遊人在花農家中飲茶賞景,娛樂消閒,更有可口的農村家常風味餐,吃的是真正的綠色食品,別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