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飽私囊的故事

  成語故事的語言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幫助孩子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趙簡子,即趙鞅。春秋末年,他執掌晉國朝政大權後,勤政愛民,體諒百姓疾苦,希望能把國家治理得更好,但是他卻不善於約束手下官員。

  有一年,國家財政吃緊,趙簡子派稅官去徵收賦稅,這可是個大撈一把的好機會。臨行前,稅官還是假惺惺地問趙簡子:“請您指示一下,這次收稅的稅率是多少?”趙簡子回答道:“不輕不重最好。稅收重了,國家富了,但老百姓窮了;稅收輕了,老百姓富了,但國家窮了。你們如果沒有私心,這件事就可以做得很好。”

  這時,有個叫薄疑的人對趙簡子說:“依我看,您的國家實際上是中飽。”

  趙簡子還以為簿疑說自已的國家很富呢,十分高興,還故意問簿疑是什麼意思。薄疑直截了當地說:“您的國家上面國庫是空的,下面百姓是窮的,而中間那些貪官汙吏都富了。”趙簡子聽了這話十分吃驚。後來,趙簡子大力整頓吏治,禮賢下士,選賢任能,為趙氏立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求解驛站】指侵吞經手的錢財,使自己得利。中飽,從中得利。

  【活學活用】貪官汙吏,並不拿出救濟款發放給受災的老百姓,~。

  【妙語點撥】藏富於民,一直是儒家理想治國的終極目標,所謂“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政府通過“讓利”行為,一方面能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增強民心凝聚力。趙簡子雖然關心百姓疾苦,但他所言“不輕不重最好”卻不是上上策。究竟何謂輕?何謂重?趙簡子並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量化標準,無形中為收稅官中飽私囊提供了有利條件。這啟示我們,量化與監督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

  【成語接龍】中飽私囊→囊中取物→物美價廉→廉潔奉公→公私分明→明目張膽→膽大包天→天誅地滅→滅絕人性→性命攸關→關懷備至→至高無上→上下一心→心平氣和→和和氣氣→氣急敗壞

  相關人物介紹:

  趙簡子***?-前475年***,嬴姓,趙氏,原名名鞅,後名志父,諡號簡。時人尊稱其趙孟,史書中多稱之趙簡子,亦稱趙簡主,其全稱名諱當為趙鞅、趙志父***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故沒有嬴鞅一說***。春秋後期晉國卿大夫,六卿之一,趙氏大宗宗主。趙武之孫,趙成嫡長子,出生世卿大族,至晉定公時執政晉國十七年之久。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戰國時代趙國基業的開創者,郡縣制社會改革的積極推動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實踐者,並稱“簡襄之烈”。對春秋戰國的歷史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與其子趙無恤***即趙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