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珠形成的原因

  李時珍說:露是陰氣積聚而成的水液,是潤澤的夜氣,在道旁萬物上沾濡而成的。那麼是什麼?小編在此整理了,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介紹

  露水需在大氣較穩定,風小,天空晴朗少雲,地面熱量散失快的天氣條件下才能形成。如果夜間天空有云,地面就像蓋上一條棉被,熱量碰到雲層後,一部分折回大地,另一部分則被雲層吸收,被雲層吸收的這部分熱量,以後又會慢慢地放射到地面,使地面的氣溫不容易下降,露水就難出現;如果夜間風較大,風使上下空氣交流,增加近地面空氣的溫度,又使水汽擴散,露水也很難形成。

  在溫暖季節的清晨,人們在路邊的草,樹葉及農作物上經常可以看到的露珠,露也不是從天空中降下來的。露的形成原因和過程與霜一樣,只不過它形成時的溫度在0°C以上罷了。 在0°C以上,空氣因冷卻而達到水汽飽和時的溫度叫做"露點溫度"。在溫暖季節裡,夜間地面物體強烈輻射冷卻的時候,與物體表面相接觸的空氣溫度下降,在它降到"露點"以後就有多餘的水汽析出。因為這時溫度在0°C以上,這些多餘的水汽就凝結成水滴附著在地面物體上,這就是露。

  露水其實是大氣底部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或者冷的物體凝固而形成的,在晴朗的夜晚,地面輻射受不到雲層的保護所以散熱很快,溫度一減低,地面附近的空氣含水蒸氣的能力就下降,大氣層底部的水氣就紛紛的附在了草地上、樹葉上,並形成水珠。 而在有云的夜晚,地面輻射多數被雲層反射了回來,溫度丟失的很少,和我們蓋棉被保溫的原理是一樣的,所以很難形成露水。 所以說露水的形成條件是無雲的夜晚,也就說露水出現的早晨會是一個大晴天。

  白露節氣養生的原則

  1、早晚及時新增衣服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中醫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說法,也就是說白露節氣一過,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體了。另外,白露之後天氣冷暖多變,尤其是早晚溫差較大,很容易誘發傷風感冒或導致舊病復發。如果這時候貪食寒涼,更容易把脾胃的機能變得不正常,損傷脾胃陽氣,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禁忌。

  2、注意營養養肺潤燥

  白露是整個一年中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白露以後,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地面的水汽結露就開始增多了。過了白露,人們容易出現口乾、脣乾、咽乾、面板乾燥等症狀,這就是典型的“秋燥”。白露時節的飲食應當以健脾潤燥為主,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溫之物,宜吃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進食不宜過飽,以免增加我們腸胃的負擔,導致胃腸疾病。

  3、夜晚睡臥不可貪涼

  白露是一個表徵天氣轉涼的節氣,雖然白天的氣溫仍可達三十多度,但夜晚仍會較涼,日夜氣溫差較大,若下雨則氣溫下降更為明顯,因此,要注意早晚新增衣被,不能袒胸露背,睡臥不可貪涼,所謂“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嚀”正是說明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