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吉他撥絃奏法

  並不是所有學習古典吉他的人,一下子就能夠掌握撥絃的彈奏技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古典吉他曲譜上用符號p來代表右手拇指,i代表右手的食指,m代表中指,a代表無名指,ch代表小指。通常情況下小指是不用的,如圖:

  在右手撥絃之前,先講留指甲彈琴的問題。從來沒有彈過琴的初學者可暫時不用留指甲,先用手指的指端部位彈琴,等有了一些基礎之後,再留指甲來彈。指甲的修整、保養是一項專門的學問,這裡只能略微提一下。

  每個人要根據自己手指的條件,撥絃的方式,對音色的追求等來選擇所留指甲的形狀和長短。i、m、a指的指甲通常是留0.5-3毫米之間的長度,所留指甲的形狀,每個人也不同,有的人拇指的指甲留得會稍長一些。一般地說指甲短一些彈起琴來音量大、音色厚,但彈快速樂句時顆粒性差。指甲長一些清晰度可能好些,音色較亮,但容易偏薄。這些都不是絕對的。總之要靠自己長期摸索,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指甲的長度和形狀才能基本定型。

  在卡爾卡西的年代,他並不瞭解指甲彈琴的優點,所以他的教本里,沒有專門用指甲撥絃的各種練習。索爾是用指頭彈琴,他的好友阿瓜多是用指甲彈琴。這說明那個時候,指頭派和指甲派是同時並存的。從泰雷加追求音色的變化開始,經過包括塞戈維亞在內的幾代傑出演奏家悉心研究和探討的結論是:最科學的撥絃方式既不是指頭派,也不是指甲派,而是以指甲和指尖同時觸弦後再撥絃的現代派。指肉觸弦起到止音的作用,然後再用指甲撥絃。如果用在我國相當流行的《日本溝淵浩五郎教材》所說的"指肉先觸弦,然後再滑向指甲,用指甲撥絃"。這必然產生指甲碰琴絃的雜音,也影響了撥絃速度和發音的敏感度。

  為了使指尖、指甲能做到同時觸弦,手指和琴絃的最含適角度不是90度,應是介乎45度一60度之間,手掌也不是和琴面平行,而是微微向左側轉。

  將琴按要求放置在左腿上,右手前臂的中部輕落在琴上側板的上方,手腕放鬆,手掌自然下垂,拇指放在第6弦上,與弦有30度左右的夾角,i、m、a三指放在第①②②弦上,和絃構成45一60之間的角度,這是撥絃前的準備狀態。

  詳細剖析撥絃的全過程是分為三個階段:觸弦、繃弦和放弦。

  ***1***觸弦階段:先應當為右手手指、手掌、手臂選擇一個合適的角度和位置,以保證右手i、m、a三指能以指甲、指肉同時觸弦。這個角度的位置也要使p指和絃保持一定的夾角。通常i、m、a三指都是用指甲的左側稍滑向指甲頂部來撥動琴絃。觸弦前的手指只是運動,觸弦後方可正式發力撥絃,也就是說手指開始運動用力非常輕柔,接觸弦之後才二次發力繃弦。特別是在彈奏慢速旋律時這種兩次發力的感覺更明顯。發力過早,會有擊弦雜音,且影響第二階段的繃絃動作。只會一次性發力是我國吉他手普遍的錯誤。正確的發力部位當用手指第三關節來發力***即手指的根部***。p指應當用第二關節發力而不是要用手腕來幫助壓弦。p指的撥絃動作則是從指甲的頂部滑向左側來撥動琴絃,p指可用指肚和指甲同時觸弦撥弦,音色透亮。也可單單用指肚接觸琴絃採撥絃,音色渾厚。

  ***2***繃弦階段:繃弦只是一個瞬間動作,雖然只有零點幾秒的時間,然而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動作。許多吉他手和吉他教師,從來就不知道彈吉他時還要有一個瞬時的繃絃動作,他們只是將弦彈響了事。我們祖先創造的漢字表達能力是極其細緻而微妙的,一個"彈"字,一個"撥"字就可以區別出發力的遲早。"彈"是先發力後接觸物體。"撥"是接觸物體後再發力。用彈弦的方法很難連線上繃弦的動作,而用撥絃的方法則能很順利將弦繃住。

  古典吉他的基本撥絃方法

  1 阿波陽多奏法***APOYANDO*** 即“靠弦奏法”。使用該奏法使彈者***特別是初學者***容易找到撥絃正確的發力方向。並且在大力彈奏強音時免去擔心碰響下一根弦***因為已靠到下一根弦上,下一根弦也不會發出聲音***。該奏法可獲得較渾厚的音色。因而多用於演奏旋律或強音。

  2 阿魯愛勒奏法***AL AIRE***即“不靠弦奏法”。該奏法可使手指動作減少,以增加演奏的速度,並且可獲得較輕亮透明的音色。該奏法大都用於演奏快速樂句、分解和絃和論指。

  無論靠弦還是不靠弦奏法,都可用手指的第三關節來做發力點。

  也有人第三關節發力和第二關節發力兩者兼用。以上所述靠弦和不靠弦奏法的音色效果和應用範圍指在一般情況下,實際演奏起來可以千變萬化。比如:靠弦和不靠弦奏法同樣都可以通過變換指甲撥絃的角度和手指撥絃的位置來改變音色。靠弦也能奏出弱音和較快速的音符。不靠弦也能彈出有力的聲音,這一切都需要長期的正確練習方能做到。

  古典吉他怎麼撥絃才正確

  詳細剖析撥絃的全過程是分為三個階段:觸弦、繃弦和放弦。

  ***1***觸弦階段:先應當為右手手指、手掌、手臂選擇一個合適的角度和位置,以保證右手i、m、a三指能以指甲、指肉同時觸弦。這個角度的位置也要使p指和絃保持一定的夾角。通常i、m、a三指都是用指甲的左側稍滑向指甲頂部來撥動琴絃。觸弦前的手指只是運動,觸弦後方可正式發力撥絃,也就是說手指開始運動用力非常輕柔,接觸弦之後才二次發力繃弦。特別是在彈奏慢速旋律時這種兩次發力的感覺更明顯。發力過早,會有擊弦雜音,且影響第二階段的繃絃動作。只會一次性發力是我國吉他手普遍的錯誤。正確的發力部位當用手指第三關節來發力***即手指的根部***。p指應當用第二關節發力而不是要用手腕來幫助壓弦。p指的撥絃動作則是從指甲的頂部滑向左側來撥動琴絃,p指可用指肚和指甲同時觸弦撥弦,音色透亮。也可單單用指肚接觸琴絃採撥絃,音色渾厚。

  ***2***繃弦階段:繃弦只是一個瞬間動作,雖然只有零點幾秒的時間,然而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動作。許多吉他手和吉他教師,從來就不知道彈吉他時還要有一個瞬時的繃絃動作,他們只是將弦彈響了事。我們祖先創造的漢字表達能力是極其細緻而微妙的,一個"彈"字,一個"撥"字就可以區別出發力的遲早。"彈"是先發力後接觸物體。"撥"是接觸物體後再發力。用彈弦的方法很難連線上繃弦的動作,而用撥絃的方法則能很順利將弦繃住。

  

看過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