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金鎖記讀書心得例文五篇

  《金鎖記》寫出了人性的扭曲與變態,顛覆母愛,解構母親深化。由於曹七巧在畸形的夫妻關係禁錮下從未享受過生命的真正快樂,長期的壓抑刺激了她的心理,滿腹怨氣變成尖刻的歹毒,不擇物件。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張愛玲金鎖記讀書心得例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張愛玲金鎖記讀書心得例文一

  張愛玲擅長描寫各種各樣的女性。《金鎖記》也不例外。這篇小說記錄了一個發生在19世紀初舊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給了當地的一戶大戶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從小就是殘疾。七巧的為人十分潑辣、刻薄,再加上嫁了個廢人,便特別不招姜人待見。於是她便不停地反抗,這樣她在別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過了幾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繼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脫離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帶著兒女搬到外面住。然而她的生活並沒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過得十分悲哀:三爺姜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騙錢的把戲,葬送了自己的愛情;兒子成家後,由於嫉妒兒媳,她把兒媳活活氣死了;女兒在30多歲的時候好不容易找了個人家,她偏從中攪和,斷送了女兒的一段好姻緣……最後,這個不幸的女人在鬱郁中死去。

  張愛玲的這篇小說用了許多寫作技巧,其中我認為最成功的要屬側面描寫。在文章的開始,作者並沒有正面介紹姜公館的情況,而是借兩個丫鬟的床頭夜話將整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倒和《紅樓夢》開頭借冷子興之口演說寧、榮二府的興衰頗有些相似。接下來,作者又在兩個下人的交談中將七巧的身世向讀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後的閒言冷語說明了七巧的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這一系列的側面描寫吊足了讀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親眼”看看這七巧究竟是怎樣的。別急,在這一系列的鋪墊之後,七巧出場了——“瘦骨臉,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寥寥十幾個字便活脫脫地刻畫出了一個精明的婦女形象。接著作者便展現了七巧的語言及行為,她替二小姐說媒,氣得二小姐直哭。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關係交代地一清二楚。

  張愛玲的一枝生花妙筆著實令人佩服。我認為最妙的一個側面描寫在最後。七巧晚年的時候,作者並沒有花費筆墨去正面描寫她。而是通過童世舫的眼看了出來——“門口背者光立著一個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這是一個瘋子”。

  小說的題目叫《金鎖記》,為什麼要叫“金鎖”呢?我認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錢套住了。別人愛她,她說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錢;自己的侄子和女兒玩,她說是侄子欺負女兒,想霸佔她的家產;女兒上學丟了東西,她便上學校找校長討公道……就這樣三十年來,她帶著黃金的枷鎖,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己沒得到幸福,也害的自己的孩子前程被斷送。當然這金鎖也可以理解為封建社會的桎梏。

  在這篇小說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淒涼的象徵。月亮的變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內心的變遷。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像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著一個沒落時代的一個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像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彰影綽綽的烏雲裡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是七巧眼中的月;“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七巧兒媳眼中的月。

  從這篇小說中也可以讀出一些封建社會的腐朽思想。過去結婚娶親,大戶人家講究門當戶對,小戶貧窮人家想攀附權貴。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興的。儘管七巧嫁的只是一個殘疾人。姜家卻是打心底瞧不起她這樣一個出身卑微的人,連底下的丫鬟都敢對她議論紛紛。這樣勢力的思想在今天也是存在的。一個人當了官,底下便有許多人吹捧他,一旦這個人沒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會做鳥獸散。有一句俗語說得好“富在深山有遠鄰,窮在鬧市無近親”。

  讀完全文,我七巧的感覺不是厭惡,更多的是同情與可憐。生活在那樣一個沒落的時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還??拇?鮃膊皇撬?芴穎艿模??運?揮醒≡穹純?mdash;—以自己的方式。

  張愛玲金鎖記讀書心得例文二

  《金鎖記》是張愛玲小說中文化內蘊最為豐厚的作品,刻畫了一個陰鷙毒辣的母親形象—曹七巧,把金錢異化人性的力量敘述的驚心動魄。

  文章中,“家”——門第森嚴的姜公館對曹七巧來說是一座不滿陷阱的叢林,她由被迫陷入其中的無辜者變成陷阱的主動設定者。由於各種身心方面的空缺,人性中的負面因素潛滋暗長,發展為對金錢的變態追逐。這是一個在特殊的文化環境中滋生的女人,也是一個把自己所在黃金枷鎖中的女人,性格暴躁,心裡變態,有著強烈的佔有慾和瘋狂的報復欲,由金錢的犧牲品淪為金錢的奴隸,一步步喪失了人性。作者從人性的視角透視曹七巧的一生,發現黃金欲可以把一個本屬悲劇性的人物演化為一個邪惡的人。著名翻譯家傅雷稱讚“《金鎖記》是張女士截至目前為止最完美之作,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

  小說中,曹七巧與姜二爺的婚姻並非“良緣”,而是以青春、健康——人,與地位、金錢——物,作為交換中介,造成了婚姻構架的傾斜,人與物價值的互換倒置。曹七巧婚前是位麻油店老闆的女兒,貪婪的兄嫂把她當作搖錢樹賣給了高門大戶的姜家,只能當二奶奶,受盡奚落。她的丈夫是個沒有一點“人氣”的骨癆病患者,坐著只有三歲的孩子那麼高。曹七巧剛到姜家時,並不以自身門第的低下而頹喪,市井社會的生辣氣使她在這個家庭裡能夠待下去。然而,作為妻子的她卻算計著丈夫死後如何把分到的一大筆錢 去蓋自己的黃金屋。張愛玲沒有按照傳統路敘述故事,而是讓七巧很快被高抬為正頭奶奶,還為姜家剩下一男一女,變成一個名正言順的妻子和母親。曹七巧本是個漂亮潑辣的女子,守著無情無慾的丈夫,情感世界一片空白,大膽熱烈的追求小叔子,雖然沒有得到回報,但對小叔子的幻想,仍是她荒蕪的情感世界中的一塊綠洲。十年後,當季澤滿面春風地立在她眼前時,七巧心生搖盪,死去的夢復活了。然而又是在一瞬間,七巧的五彩夢醒了,薰染在金錢社會中的二奶奶已不是純情少女,當她終於明白季澤不是為了愛情而是出於對金錢的貪慾時,殘存的情感世界徹底坍毀了。她暴怒起來,把手中的扇子向他“擲去”,轟走了她等待多年的男人。在“寂寂的一剎那”,她後悔了,提著裙子,跌跌絆絆地跑上樓去,為的是要在窗戶裡再看他一眼。可憐的七巧受著強烈的情慾與物慾的的雙重煎熬,從此失去與現實的聯絡,成了一個幽靈禁錮在精神的地獄裡。

  《金鎖記》寫出了人性的扭曲與變態,顛覆母愛,解構母親深化。由於曹七巧在畸形的夫妻關係禁錮下從未享受過生命的真正快樂,長期的壓抑刺激了她的心理,滿腹怨氣變成尖刻的歹毒,不擇物件。七巧在潛意識中是把兒子當做一個真正的男人看待的,既然自己得不到,也不能讓別得到。

  張愛玲金鎖記讀書心得例文三

  初讀張愛玲,很難不為她的才華所震動,接踵而至的全是來不及的驚奇,唯有感嘆。但讀過之後,我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彷彿在久旱的土地上忽然看到黑雲壓城,大風閃雷激動地喧騰了好一陣,結果淅淅瀝瀝掉了幾點雨,又安靜地收晴了。張愛玲的小說充滿荒涼景緻,她的散文卻往往有戲謔和隨意的氣氛。她寫小說有些哀傷的快意,而散文卻是在笑中露出一絲冷蒼來。

  一九二零年,正是瘋狂的年代。九月,張愛玲出生,帶著這個月份特有的冷靜和犀利。她無疑有巨大的天才,但可憫的是她的天才無論怎麼飛跳,也跳不出她那種逼得人發狂的理智。她說自己“是天生的俗”,正透露出這無奈的意思。胡蘭成也曾說她:“從來不悲天憫人,不同情誰”,“非常自私,臨事心狠手辣。”作為一個在浮華亂世中掙扎求生的女子,她是相當理性的。對於在五四反叛傳統浪潮中的女性,魯迅曾尖銳地提出“娜拉走後”在中國的現實中只會有兩種結局:墮落,或者妥協。張愛玲寫到:“走!走到樓上去!——開飯的時候,一聲呼喚,她們就會下來的”。這確實道盡了當時民族資產階級“新女性”矛盾尷尬的處境,她們既渴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又無法獲得經濟上的獨立。非常不幸的是,她把自己這類人看得如此透徹,以至於總不免有幾分自嘲自憐的情緒。我分不清是她的高傲使得她有些自卑,還是她的自卑令她有幾分高傲,這些個性她總十分用心地掩飾著。

  然而張愛玲同樣是分外敏感和多情的女子。“髒與亂與憂傷之中,到處會發現珍貴的東西,使人高興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她對身邊事物的感受細緻到一絲一毫,對人性的觀察洞若觀火。她想到“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馬上定乾坤”這樣的純潔和光整便要落淚;看到床頭疊得很齊整的藍青睡衣便會很高興。可是這天才一旦碰到她鐵冰的理智,便被那種冷酷和哀慼滲透了,開始呈現出一抹青慘的色調。她的天才和理智似乎一直在鬥爭。天才不斷地生出夢幻的花朵,這花旋而又被理智掐滅了,然而天才的夢卻總是不屈不撓地繼續盛開。所以她終究是個不徹底的人――既成不了徹底的天才,也做不到徹底的俗人。

  這種鬥爭造就了她作品中的虛無色彩。理性洞徹了人生所能洞徹的部分,終於便觸碰到了餘下的荒謬。一切人生的美好、繁華、燦爛。在刻薄的理性面前,都會成為煙花過後的沉寂。理智這條盤踞在心靈王位上的蛇時刻提醒我們,歡樂的代價是痛苦,繁華過後是沒落,人生的終點是死亡。越是想拋開一切痛飲生命的苦樂悲喜,越是要猛烈地撞上這面冰冷的牆。我覺得,正是這種碰撞產生了《金鎖記》這樣一部傑作。

  近代中國在政治上遭受列強侵略的同時,傳統文化也面臨西方思想的衝擊。舊有的倫理觀念不斷瓦解,而新的價值觀卻還來不及形成,這樣精神上便出現了一片茫然虛無的地帶,令人無所適從。一種價值觀念的瓦解對個人而言既意味著解放和自由,同時又預示著人必須面對虛無和幻滅。人不能再將選擇的責任交給某種倫理或思想。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說過,儘管大多數人嚮往自由,但是過度的自由卻是常人無法忍受的。若說存在主義認為人在面對虛無的時候還可以靠自身來做出選擇,那麼,對於連“自我”都失去的人來說,自由就意味著失去安全感、相與感,意味著虛無和死亡。這種焦慮感導致“個人希望與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事結合起來,以便獲得他所缺乏的力量”,這種放棄獨立自由的傾向就是逃避自由。

  通常逃避虛無感的心理最明顯的表現是企圖服從和支配他人,也就是被虐待狂和虐待狂。虐待狂通過主宰他人,對人施加痛苦來感覺自己的重要性;被虐待狂則企圖完全放棄自己來與更強大的物件結合為一體。弗洛姆認為每個人大都存有虐待與被虐待的個性,如果一個人的性格全部為這方面所控制則必走極端。《金鎖記》中曹七巧和長安這對母女正是如此。

  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的地主階級經歷了最後的掙扎,終於走向沒落,民族資產階級開始興起。傅雷分析說曹七巧的悲劇有兩個原因,第一是門戶的錯配,第二是老太太讓她做了正室,令這個低賤女子有了被金錢刺激的環境和殘害別人的能力。“巧姐兒”是開麻油店的商人,她出身貧寒,是鎦銖必較的性格,總希望抓住些實實在在的東西;而她嫁入的姜家則是沒落中的地主家族,凡事可有可無,醉生夢死。她和婆家的矛盾也就是這兩個處於新舊交替之間的階層矛盾鬥爭的體現。但鬥爭的結果既不是舊的把新的扼殺,也不是新的將舊的征服,而是一片令人壓抑的荒涼。

  張愛玲金鎖記讀書心得例文四

  我覺得讀某個人的文字,常常像一場戀愛,最初頗覺驚豔,一讀再讀,便生出些許彆扭。這正如和戀人日日廝守,總歸會碰觸到對方一些頑固的個性。然而唯有天才方能張揚出令我們不得不退避三舍的個性來。西川講到李白說:“這就是你,不斷誤解著生活,而別人比你誤解得更深。”這話用來形容張愛玲,亦是再合適不過。

  初讀張愛玲,很難不為她的才華所震動,接踵而至的全是來不及的驚奇,唯有感嘆。但讀過之後,我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彷彿在久旱的土地上忽然看到黑雲壓城,大風閃雷激動地喧騰了好一陣,結果淅淅瀝瀝掉了幾點雨,又安靜地收晴了。張愛玲的小說充滿荒涼景緻,她的散文卻往往有戲謔和隨意的氣氛。她寫小說有些哀傷的快意,而散文卻是在笑中露出一絲冷蒼來。

  一九二零年,正是瘋狂的年代。九月,張愛玲出生,帶著這個月份特有的冷靜和犀利。她無疑有巨大的天才,但可憫的是她的天才無論怎麼飛跳,也跳不出她那種逼得人發狂的理智。她說自己“是天生的俗”,正透露出這無奈的意思。她在十二歲的時候正為當畫家還是音樂家猶豫不決,最後看了一張貧困潦倒的畫家的影片,她哭了,於是選擇了後者。她的父母離異時她仔細分析過,父親雖然有錢,卻未必是歸她的,為了不耽誤學業這才跟了母親。她在香港淪陷的時候當過臨時看護,有病人得了蝕爛症,整天哀嚎,她卻能視而不見,後來那人死了,她還和同學歡呼慶祝。胡蘭成也曾說她:“從來不悲天憫人,不同情誰”,“非常自私,臨事心狠手辣。”作為一個在浮華亂世中掙扎求生的女子,她是相當理性的。對於在五四反叛傳統浪潮中的女性,魯迅曾尖銳地提出 “娜拉走後”在中國的現實中只會有兩種結局:墮落,或者妥協。

  張愛玲寫到:“走!走到樓上去!——開飯的時候,一聲呼喚,她們就會下來的”。這確實道盡了當時民族資產階級“新女性”矛盾尷尬的處境,她們既渴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又無法獲得經濟上的獨立。非常不幸的是,她把自己這類人看得如此透徹,以至於總不免有幾分自嘲自憐的情緒。我分不清是她的高傲使得她有些自卑,還是她的自卑令她有幾分高傲,這些個性她總十分用心地掩飾著。

  然而張愛玲同樣是分外敏感和多情的女子。“髒與亂與憂傷之中,到處會發現珍貴的東西,使人高興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她對身邊事物的感受細緻到一絲一毫,對人性的觀察洞若觀火。她想到“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馬上定乾坤”這樣的純潔和光整便要落淚;看到床頭疊得很齊整的藍青睡衣便會很高興。和張愛玲談文藝,總要令胡蘭成驚歎,更令我們驚歎。胡蘭成曾對張愛玲贊到:“這書裡的句子像是街上的行人,只與你打招呼,我倒真像是鄉下人來上海,端得只有看的份了!”受過西方教育的張愛玲,其天才是詩意盎然的,無拘無束的,似乎經由她隨手拾掇的事物就能煥發出令人驚詫的美來。可是這天才一旦碰到她鐵冰的理智,便被那種冷酷和哀慼滲透了,開始呈現出一抹青慘的色調。她的天才和理智似乎一直在鬥爭。天才不斷地生出夢幻的花朵,這花旋而又被理智掐滅了,然而天才的夢卻總是不屈不撓地繼續盛開。所以她終究是個不徹底的人――既成不了徹底的天才,也做不到徹底的俗人。

  這種鬥爭造就了她作品中的虛無色彩。理性洞徹了人生所能洞徹的部分,終於便觸碰到了餘下的荒謬。一切人生的美好、繁華、燦爛。在刻薄的理性面前,都會成為煙花過後的沉寂。理智這條盤踞在心靈王位上的蛇時刻提醒我們,歡樂的代價是痛苦,繁華過後是沒落,人生的終點是死亡。越是想拋開一切痛飲生命的苦樂悲喜,越是要猛烈地撞上這面冰冷的牆。我覺得,正是這種碰撞產生了《金鎖記》這樣一部傑作。

  張愛玲金鎖記讀書心得例文五

  張愛玲的代表作《金鎖記》寫了一個只有名分但卻出身低微、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半生,不同於很多言情小說或肥皂劇裡的“瑪麗蘇”,《金鎖記》的主人公曹七巧既是封建社會的被害者,同時也是害人者。

  作者嫻熟的寫作手法與故事的悲涼悽愴同樣令人感慨,張愛玲沒有放很多筆墨在對她的直接描寫上,開端即寫了兩個丫鬟背地裡對她的牢騷和謾罵,地位的輕賤可以想見,寥寥四五千字,便把七巧嫁給一個軟骨病人當上姜公館二奶奶的事以及她越來越扭曲的性格交代得一清二楚,小說沒有痛訴,沒有反抗,只有絲絲蒼涼藏匿在文中的各個角落裡,滲在主人公鏽跡斑斑的心路歷程裡,讓人啞然。

  不同於《傾城之戀》的浪漫唯美,它對人性的剖析更加發人深省,評論家傅雷曾經點評說;“毫無疑問,《金鎖記》是張女士最完美之作,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評論家夏志清甚至給出“《金鎖記》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的讚譽。

  “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他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從性質上講,這是一部控訴舊社會的文學作品,但縱然封建社會是導致七巧悲慘命運的主要原因,卻也是她自作自受。

  她並不是沒有機會獲得一份真情。

  在她分得家產後,她丈夫的弟弟向她表明了心意,七巧本也是喜歡他的,卻因為猜疑他是為了拿他的錢,而把他攆走了。原文裡這樣寫:“他想她的錢──她賣掉她的一生換來的幾個錢?僅僅這一轉念便使她暴怒起來。”她渴望真情,但更願意做錢財的附庸。情感上的空缺,讓她產生了瘋狂般報復的病態心理,命運對不起她,她就要報復到兒女身上,逼死了兒媳婦,拆散女兒的愛情,終讓七巧淪為金鎖的囚徒三十年。

  舊社會的毒瘤固然可怕,但孤獨一生何嘗不是以怨報怨種下的因?故事的結局是曹七巧在悔恨中死去,她的故事真正結束了嗎?我在原文中最後一段找到了答案——“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對!一切都沒有結束,如今的社會就是它的續篇。

  許多人心裡都有個曹七巧,這個曹七巧或大或小,或深或重地植入人的靈魂,禁錮人內心深處清澈的泓流。“人若打我一拳,我必還他十拳。”“所有人靠近我是為了榨取我的利益”,這樣的思想有如凶猛的毒蛇緊緊纏繞我們的心靈,給心扉上了最牢靠的桎梏,給價值觀壓迫扭曲得不成人形。如果每個人都想曹七巧那樣活著,那會怎樣呢?這又讓我想起小說的一個環節,曹七巧的各種行徑,讓她女兒的情感受到了巨大創傷,她的女兒萬念俱灰,漸漸放棄了一切上進的思想,學會了挑是非,使小壞,舉止言談越來越像七巧。這便是“惡”的傳遞吧,命運對你不公,你也要禍害其他人,而其他人也成了禍害人的人。

  我不禁感嘆,如果七巧不是以怨報怨,而是以德報怨,也許別人會幫她掙脫心靈的“黃金枷鎖”也說不定,金錢上的滿足是彌補不了心靈的空虛的,你對別人善良,別人亦會對你善良,就讓我們別再犯疑心病,不要等得年華不再時才後悔莫及,人生只有一次,總要抱有真誠善良的心才不枉來世一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