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昌邛海的導遊詞

  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距市中心7公里,臥於瀘山東北麓,螺髻山北側,山光雲影,一碧千傾,是四川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

  各位貴賓,大家好!歡迎來到西昌。說起西昌,很多人都會浮想聯翩,"航天城"、"月城"、"小春城"等一個個名字就會閃現出來。好,下面就讓我們開始西昌之旅,去認識這座美麗的城市。

  在四川省西南攀西大裂谷,有一座青山環繞,冬暖夏涼,惠風和暢的美麗城市。一枚枚運載火箭從這方神奇的土地升騰,象劃破蒼穹的利劍把一顆顆衛星送向太空。這就是有著二千六百五十一平方公里幅員面積,54萬人口,海拔1500米,蜚聲中外的中國航天城——西昌。

  西昌市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區首府。據史載,早在公元前一世紀,她便是祖國西南邊陲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漢朝時,這裡叫邛都,公元862年,南詔征服這裡後,把它改名為建昌。 1728年,清朝雍正年間,因其位於四川西部,朝廷又希望它繁榮昌盛,故改名為西昌,並沿用至今。在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上,在悠悠歲月中,曾演繹過司馬相如的開疆拓荒,諸葛亮的獵獵南征,楊升庵的淺吟低唱,馬可波羅的異域探奇,"彝海結盟" 的千古絕唱。

  從名字的演變中,我們知道了西昌悠久的歷史。同樣從名字中,我們還可以知道西昌的特點。昆明有春城之稱,西昌也有小春城的美譽,這裡的氣候絲毫不遜色於昆明。西昌年平均氣溫攝氏17度,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也在攝氏10度,而七、八月份的平均溫度卻不過二十四、五度而已。真可謂:"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時春"。除了宜人的氣溫,西昌明媚的陽光也讓人神往不己。西昌的年日照時間可達2400多小時,尤其是冬季,一踏進西昌的土地,陽光、藍天、白雲頓時令人心曠神怡,近年開展的攀西陽光之旅就因此而吸引了大批遊人。

  說到陽光,免不了要說說月光。西昌有一個至柔、至美的名字:月城。在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四川段上,有三大氣象景觀,清風、雅雨、建昌月。其中建昌月指的就是咱們西昌的月色。昌海拔較高,又沒有汙染,所以空氣的能見度特別高,月色自然是分外皎潔了。

  好了,大家知道了西昌"小春城"、"月城"的來歷,至於 "航天城"就無須多言了。自然是這裡有蜚聲中外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它已成為我國高科技的象徵和對外開放的視窗,她的開發和發展前景以及整個地區資源開發的帶動作用已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中央領導曾指出:"西昌是國家的門面,中國對外開放的視窗。"

  中國有一句古話: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那麼今天我們就做一回仁、智雙全者吧,先遊山,再玩水,瀘山、邛海在等著我們。

  現在我們就行駛在通往邛海、瀘山景區的路上。邛海、瀘山景區位於西昌城南5公里,自古被譽為川南勝境。瀘山因其蒼翠黛色,並且靠近瀘水***金沙江水系的古稱***,所以取名為瀘山瀘山是一座集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於一身的景區。古人用鬆、風、水、月四字來概括瀘山的風景,如果覺得這四個字太抽象的話,那麼下面這幅對聯可謂形象而貼切:天上月、水中月、月月齊明;松濤聲,海濤聲,聲聲相應。自古名山古剎不分家,有這樣的風光,當然少不了道觀寺廟。不過瀘山不像峨眉皆佛,青城純道,它是儒、道、佛三教合一,像這樣三教和諧共處一山的現象是不多見的,一山不容二虎的說法在這裡可得改一改了。1985 年在瀘山修建了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更是為這座名山錦上添花。涼山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地,50年代初,這裡還處於奴隸社會時期,1956年實行民主改革後,涼山社會形態可謂一步跨千年,從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這座博物館儲存了大量關於這方面的實物和資料,為我們認識、瞭解這一巨大變遷提供了條件,同時,我們還可以瞭解到涼山彝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情況。

  進入博物館前須登上29臺階,它象徵著涼山從1956年民主改革到博物館建成的1985年間29年的奮鬥歷程。博物館門前有一座雕塑,名?quot;涼山之鷹",他是彝族歷史上的一位英雄—— 支格阿龍,是一位和后羿一樣的英雄。

  第一個展廳是序廳,包括涼山的地理概貌、涼山彝族的來源及涼山的歷史沿革幾個部分。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西南,總面積六萬零一百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至2500米,總人口 380萬,其中彝族160餘萬,另外還有漢、藏、回、傈傈等十四個民族。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它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是一種古老的音節文字。據記載,涼山彝族的主要來源是 70年代以前,由雲南昭通一帶遷入的"古侯"、"曲涅"兩個部族繁衍而來。除此之外,最早有戰國時期氐?quot;旄牛種"的南遷,中期有唐朝時南詔的"烏、白二蠻"的北遷,後期有明清時由雲貴渡江而來的部族。自秦朝開始,歷朝歷代均在涼山設定郡、縣,涼山還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個展廳介紹的是社會生產力,從這裡陳列的大量實物及圖片可以看到,涼山彝族地區的生產力十分低下,耕種還屬於原始的刀耕火種。社會分工還十分模糊,畜牧業和手工業都還未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商業也還處於以物易物的初始階段。

  接下來的展廳介紹的是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的等級制度。奴隸制的社會形態在涼山持續了二千多年,森嚴的等級制便是它的重要特徵之一,根據血緣關係,所有社會成員被分為五個等級,即茲莫、諾合、曲諾、嘎加、嘎西,這些名稱都是彝語的音譯,都有各自的含義。茲莫,在彝語中是權力的意思,漢語稱之為土 司,是受朝廷冊封的官員。諾合,彝語中是"黑色的群體"的意思,漢語稱之為黑彝。這兩個等級都是貴族階層,屬於統治階級。曲諾、即白彝,屬於平民。而嘎加和嘎西都屬於奴隸階級,他們毫無人身權利,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象牲畜一樣可以被任意買賣。

  2

  寒假裡,我們一大家人去了西昌、攀枝花等地,享受冬日裡溫暖的陽光。其中去西昌邛海旅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邛海的路上,我迷迷糊糊地打著瞌睡,突然聽見大人們大叫起來,“什麼呀?”我嗖地從座椅上彈跳起來。爸爸說:“邛海到了。”大家歡呼起來,“哇,好漂亮啊!”車剛一停下我就迫不及待地衝到海邊的涼棚裡去看風景:吹著一陣陣的海風,頭髮也在風中舞蹈;聽著腳下波濤澎湃的浪濤聲,一下下拍打著岸邊的岩石;看著遠處波光粼粼的海面,就像披著一件銀色的薄衫,再配上岸上深深淺淺的綠,和剛探出頭的花蕊,那景色讓人陶醉不已。

  突然,“當”的一聲,順著那聲音尋去,我發現了一顆小小的白色的螺螄,躺在石子小路上,旁邊有一條細長的溝渠,有不少孩子在那裡嬉戲玩耍:有的在給滿身沾滿泥的螺螄洗澡;有的在輕輕撫摸著螺螄,就像對待自己心愛的寵物;還有的全身趴在石頭上,兩手伸進溝裡睜大眼睛尋找著自己最滿意的螺螄,我也興奮地參與進去,“咯咯咯咯”銀鈴般的笑聲縈繞在空中。

  正當我安靜地擺弄著我的“戰利品”時,爸爸慢吞吞地走過來,望著邛海,深深地吸了口氣,感嘆地說“這邛海可以比得上西湖了!”聽完爸爸的話讓我不由地想起了兩句詩:欲把邛海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夜晚降臨,就要和邛海說再見了。月光灑在茫茫的大海上,遠處星星點點的燈光就像點綴在邛海上的一串閃亮的項鍊,將夜幕中的邛海裝扮得格外迷人和神祕。我們的車越開越遠,但邛海的美景已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裡

  3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涼山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距市中心7公里,臥於瀘山東北麓,螺髻山北側,山光雲影,一碧千傾,是四川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邛海水質清澈透明,面積約31平方公里。

  邛海如同我國一些高源湖景一樣,以恬靜著稱,景色四季各異,春日天光水鈀,上下一碧,一片浩翰波光閃耀在蒼山碧野之中,“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岸邊柳眉桃腮,燕語呢喃。夏日湖水盈盈,彩霞耀眼,山寺漁村,相映生輝。秋日天高氣爽,落霞孤鶩,秋水天長,使人留連忘返。冬季天淨水明,紅楓翠柏,倒映湖面。午後起風,海浪奔湧,似白鵝嬙戲于波濤上。誘人的邛海景色,與西昌晚間皎潔的明月,形成“月出邛池多詩意情懷。如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瀏覽邛海後對其景色大加讚歎,興奮不已,並在其遊記《馬可.波羅遊記》中寫道:“碧水秀色,草茂魚豐,珍珠碩大,美不勝收,其氣候與恬靜遠勝地中海,真是東方之珠啊。”再如原中央大學教授朱契遊邛海後也寫道:“我曾泛舟西湖、鼓棹洞庭、橫絕太湖、登臨鄱陽,覺得洞庭雄闊,鄱陽奇偉,太湖深秀,西子濃妝,邛池淡抹,各有千秋,邛池尤以恬靜見勝。”邛海景色由此可見一般。

  邛海不僅景色秀美,還有許多美妙的民間傳說,更烘托出它的神祕和美麗,如李膺《蓋州記》和《太平御覽》等著述中均有記載。

  邛海湖內有40多種魚類,其中有特有的白魚、鯉魚、大蝦、螃蟹等,秋末冬初有19種候鳥攜家眷來此過冬。湖畔現有邛海公園、邛海賓館 、新沙灘漁村、蓮池、月亮灣、陽光度假村、蘿莎玫瑰園、青龍寺、老海亭遺址、核桃村觀賞園和省體委水上運動學校等景點。

  4

  各位遊客:大家好!

  昨天晚上在邛海賓館休息得好嗎?現在是上午七點,用過早餐,整理好我們的行李後請上車。我們的旅遊車已經駛出市區,現正行駛在通向目的地瀘沽湖的路上。我們途經了鹽源縣,剛才給大家講了公母山的故事,還有附近木裡藏族自治縣 在二十年代洛克宗教朝聖路線和抗戰時期駝峰飛虎隊故事。

  好啦,現在是北京時間十二點,經過了5個小時的車程,現在我們已經進入瀘沽湖景區了,今天遊覽行程將會有:先安排用午餐,在下午一點我們出發,先參觀喇嘛寺,隨後再去遊覽萬畝草海和棧橋,情人橋和乘坐豬槽船遊湖,晚上安排住進摩梭民居,為團隊提供當地風味餐及品嚐摩梭美食,與左所鎮湖畔村村民舉行篝火歌舞晚會。

  現在呢,距我們即將抵達的四川瀘沽湖左所鎮湖畔村還有十分鐘的車程,我將利用這段時間為大家介紹一下瀘沽湖的概況。

  瀘沽湖位於四川省涼山洲西南部與雲南省寧蒗縣的交界處,距成都830公里,距西昌258公里,是省級的著名風景區。並素有“東方女兒國”的美稱。瀘沽湖,當地人稱“謝納咪”,意為大海、母湖,從高處鳥瞰,如一隻展翅的飛燕。另外它也是四川的第一大天然淡水湖,湖水面積50.8平方公里,另有萬畝草海,水面海撥2688米,被譽為“高原明珠”。

  在瀘沽湖畔居住著一個古老的民族-----摩梭人,嚴格來講,摩梭人不是一個獨立的民,它應當屬於納西族的支系,可是偏僻的生活環境使他們在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都逐漸形成某些不同於納西族的特點,因而,人們便習慣地稱他們為摩梭人,作為一個單獨的民族來看待。民間傳說摩梭人原來是有文字的,記載在豬革製成的“書”上,由2個達巴掌握。他們在西方取經途中被困在荒郊,飢寒交迫之際,把記載著文字的豬革吃到肚子裡去了。今經人發掘只找到32個圖畫文字。所以摩梭人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和家譜。對其族源,至今尚無定論。從此,摩梭人世世代代就住在這群山阻隔的瀘沽湖畔,以農耕和漁獵為主要的生存手段。他們以母系社會的婚姻家庭繁衍生息,過著與世無爭,簡樸安寧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摩梭人的社會結構是以母系氏族大家庭為單位,存在著以母親為核心的傳統觀念,這裡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後的母系氏族部落,是母系氏族制度的活化石。在母系家庭中,是男不取女不嫁的,如果生有子女的話,孩子皆屬女方,血緣按母系算。在他們獨特的母系家庭中,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傳統觀念和道德規範。就是:撫養兒女是母親極其姊妹兄弟的責任,如果有人不守“古規”便會被認為是沒有“良心”,會受到社會的譴責,甚至是很嚴厲的懲罰。在他們的家庭當中,無論是男女,都將自己的生母,生母的姐妹,生母兄弟的女阿注,一概都視為“母親”,然後再以年齡區別大小,年長於生母的稱為“阿咪直”,年幼於生母的稱為“阿咪吉”,將生母的兄弟,生母極其姊妹的男阿注,皆視為“舅舅”,統稱“阿烏”。

  好啦,我們用過了午餐,剛飽了口福,現在又開始飽眼福了。在我們前面看到的就是喇嘛寺,我們將停車安排半小時的時間讓各位遊客參觀。由於我們這個喇嘛寺裡面有很多珍貴的文物,所以請大家不要用手去隨便觸碰。那麼,下車之前請大家把窗戶關好,貴重的物品要隨身攜帶,並且請大家記住我們的車牌號碼,參觀完後我們就在停車的旁邊集合,然後前去下一個遊覽景點---情人橋。

  各位遊客,現在在你們面前可以看到的一坐木製的橋,橫跨草海的兩岸,這個橋有個十分浪漫的名字大家知道是什麼嗎?對了,就是前面我提到過的情人橋了。據說呢,在這個橋修建之前草海兩岸的年輕男女要走婚是非常困難的,由於相隔有草海,草海里面的草常常會把來往的船給給纏上,所以坐船到對岸是相當不方便的,為了讓兩岸的男女不再受相思之苦,便有了我們現在的這個情人橋了。

  說到情人橋,就不能不提到我們瀘沽湖所特喲的婚姻習俗了。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我們摩梭男女之間的“阿夏走婚制”。阿夏走婚即“男不娶、女不嫁”的婚姻。也就是婚後仍各自居住母親家,晚上男方去女方家過夜,早上便回到自己母親家,所生子女一律由女方撫養,由於這種婚姻是以男方的“走”來實現的,所以俗稱“走婚”,但這絕不是兒戲式的婚姻,首先要以雙方的感情為基礎,走婚前,男方還要託媒人帶禮品去女方家說親,徵得女方家老祖母的同意,方可走婚。這種婚姻與現代都市婚姻不同,它不受金錢及各種社會關係的限制,只要相愛就可以結合,這是一種讓年輕人自由放飛情感的婚姻。雙方所生的子女屬於女方,採用母親的姓氏,男方一般不承擔撫養的責任。而且一個男子或一個女子的“阿注”數目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男女雙方的“阿注”關係也不是固定不變的。但是和我們有點相同的是:男女之間在選擇上也要避開家庭中母系血緣的關係。在結交阿注的過程中,女方的意願會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一般呢都是以女方的愛憎為取捨的。“阿注”婚的建立是很自由的,那麼要解除這種關係也比較的方便。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雙方如果覺得不合,感情淡漠或破裂,任何一方要結束這種關係也很簡單,一般情況是:假若男女不願維持“阿注”的關係,只要給女方說一句“我以後不來了”就行了。或者長期不走訪女方,婚約自動解除。如果是女方不願意,就可當面告訴男方“你不要來了”,或者在男方走訪時,面帶難色或拒絕進入花房男方自討沒趣,就該理智的退出。

  大家或許會覺得,在世界眾多民族中,不乏有仍處於原始狀態的民族,但時志今日均無“走婚”這一特殊的風俗。而阿注走婚為什麼仍存在於瀘沽湖摩梭人中間?為什麼外界的影響對母系社會的作用如此軟弱?為什麼摩梭人大多願意選擇走婚而不願意其他形式的婚姻?對這許許多多的疑問,我只能告訴你們,這至今是一道未解之迷。說不定你們當中的某位遊客在這次遊覽瀘沽湖之後就能夠找到答案。

  常言道:“精彩有無限,好戲在後頭”。那麼就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摩梭人的家。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