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國旗下講話的演講稿優選

  青春的樂章一直在奏響,獨屬於你的旋律,你的音韻又是什麼呢?

  中學生國旗下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厲行節儉珍愛能源》。

  曾幾何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經常在耳邊迴響;

  曾幾何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維物力艱”的古訓仍在心頭縈繞;

  曾幾何時,偉大領袖毛澤東擲地有聲的一句話:“浪費是極大的犯罪”,指引著幾代人艱苦創業、自力更生。

  如今,在我們的校園中,浪費現象愈演愈烈,當你看到食堂中的剩飯時,會覺得心中有一絲愧疚嗎?當你看到廁所的水龍頭在滴滴答答地流著,會覺得心中有一絲難過並把它擰緊嗎?當你不斷地單面用草稿紙、練習本時,你會認識到浪費資源的危害嗎?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繁榮昌盛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為支撐的社會是難以長治久安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為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不懂得節儉、珍愛資源的人又怎樣在社會中生存呢?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便有“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的格言。歷史反覆證明了這個道理:“奢”能敗國、敗家、敗自己。今天,隨著我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勤儉節約的精神更為豐富。勤儉節約要從今天做起,古人的話仍值得我們借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所以,讓我們從今天做起,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張紙,沒一度電;做到不浪費,不攀比,不奢侈。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節約儘管貢獻的是點點滴滴,但事實證明,長期堅持,持之以恆就能創造出巨大的效益。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做起,從現在做起,厲行節儉、珍愛能源,把勤儉節約的美德傳承下去吧!

  我的國旗下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12月份中學生國旗下演講稿

  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作為黨員代表,在國旗下演講,我很激動也很榮幸。我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感恩先輩 開拓未來》。

  各位老師、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剛剛過去的清明節,我們掃墓祭祖,既為寄託哀思、追念親人,也為慎終追遠,感念養育之恩。這樣的節日,這樣的傳統,是一個民族寶貴的財富。

  2015年清明這天,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陝西省軒轅殿祭祀廣場隆重舉行,上萬名海內外中華兒女代表齊聚這裡,共同祭奠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共同期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

  這一天,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了“哭牆”建立20年來的第20次“死難者清明祭”。一位中學生說“這是我們民族的傷痛,我們不會忘記。”

  這一天,天安門***毛澤東主席的長隊看不到邊。

  無論滇西騰衝、湘水之濱,太行山麓,還是高原西藏、東北平原。哪兒有烈士,這一天,哪兒就有祭奠;哪兒有祖先的足跡,這一天,哪兒就有心懷感恩的人群。

  清明時分,我們感謝天地自然賜予世間萬物,感謝祖先傳承生命,感謝先烈浴血犧牲,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因為懷有感激,清明剝離了悲悲切切,成為一個讓人內心溫暖的節日,記憶中也滿是溫暖的故事,即使眼睛裡滿是眼淚,那也大多是溫暖的淚水。

  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古人對天地、自然都充滿敬意,唯獨清明節,是古人對於“人”的尊重,對於生命的尊崇。也正因此,古人過清明時,既會灑掃先人之墓,也會郊遊踏青,生與死這兩個相悖的話題,在清明節這一天得到了統一。

  清明是源遠流長的傳統節日,有著強大生命力。不管是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還是從鄉村生活轉向城市生活,不管是計劃經濟時代,還是市場經濟時代,我們的生活場景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我們的思想認識也在發生變化。正是這樣,我們更需要把握住節日背後深厚的人文底蘊、不變的人心情感,在繼承與創新中涵養屬於我們時代的節日文化。

  古人說清明,“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既描摹物候變化,也寄寓了文化涵意。

  “看似一個悼念的日子,實則孕育著勃勃生機。”自古以來清明所流行的民俗傳統也從形式上證明了清明的多種文化價值。植樹、踏青、放風箏,所有這些活動都提醒著我們——莊嚴肅穆或者“欲斷魂”固然是清明的氣質,萬物生長同樣如是。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為清明,此時萬物皆整潔而清明,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農民種瓜點豆,固然不能錯過季節,學生學習更應珍惜時光。唯有珍惜時光,才是後輩子孫對列祖列尊最好的感恩和告慰。我們把對尊長的感恩往往叫做孝道。但翻看古人關於孝的解釋,總是包含著先輩對子孫生命的關注,包含著祖先對子孫事業發展的思考與期盼。

  古人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翻譯過來就是,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它,愛護它,所以珍惜它,愛護它就是行孝盡孝的開始。讓自己健康成長按正確的原則做人、做事,讓自己的名字為後人所景仰,就會讓後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導有方,培養出了一個優秀兒女,這是人行孝盡孝的結束。再通俗的講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愛護自己的生命是孝的開始,在社會上大展巨集圖,做出突出貢獻,實現了人生價值,是行孝的結束。所以我們看,古人對孝的定義實質是對子孫發展的期盼。清明時節的祭奠只是一個儀式,真正的感恩,在於發展自己,這樣看來,先輩的思考和境界是很高遠的。

  同學們,春天已到,天地清明,把握時光,勤奮學習,惟其如此,才是對先人告慰,惟其如此,才會為自己打造一個清明的世界、清明的未來。

  我的國旗下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中學生國旗下演講稿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我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勿忘國恥,圓夢中華》

  曾發生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世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同人類文明的凶殘敵人法西斯進行的一場殊死搏鬥,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從1945年----2015年,整整70個春秋過去了,70年前日本始終覬覦中國地大物博的秀美江山。經過八年抗戰,我們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砸碎了壓得我們抬不起頭的“東亞病夫”的招牌,中國再一次繁榮於東方。時至今日,幾十年過去了,中國發展了、富強了。但我們卻要牢記,冤冤相報何時了,我們能做的便是寬恕,然而寬恕確不意味著要忘記,我們應該牢記這段屈辱歷史,讓它敲響的警鐘時刻長鳴!

  歷史的渺渺塵煙,掩蓋不住世紀的風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無數先驅已將希望的種子撒向人間。戰爭報復不會為我們贏得尊重,發憤圖強這才是慶祝勝利、祭奠英烈、銘記歷史的最好方法。

  在時間的路上,我們有了兩彈一星,我們有了載人航天,我們望著夢想插著翅膀飛向無垠的太空。青藏鐵路建成,港澳迴歸,申奧成功,世博會舉辦……回憶新中國成立的幾十年裡,我們有道不完的輝煌,我們有說不盡得驕傲。我們望見自己的中國夢一步一步變成現實,我們看到祖國一天一天強大,我們好似聽見吹響的號角。“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讓我們灑一路汗水,飲一路風塵,嚼一路艱辛;讓青春在紅旗下繼續燃燒;讓我們懷抱著圓夢中華的理想,堅定信念。在人生的航程上不斷乘風破浪,奮勇向前,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我們的祖國越變越強!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中學生國旗下演講稿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珍惜糧食,從我做起》。

  “民以食為天”,糧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始終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地位。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它將人們的目光更多地引向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提醒人們愛惜糧食,節約糧食。

  早在我們牙牙學語之時,父母就會一遍遍地教我們背誦李紳的《憫農》,後來,《弟子規》又讓我們記住了這樣一句話,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它的意 思是說,日常吃的食物,要營養均衡,不挑食,偏食,一日三餐要吃得適量,不可過量。從小到大,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聲音一直在耳邊迴響,因為“勤儉節約” 是中華民族代代相承的優秀品質。

  有的時候,我們會因為趕時間,將剛買的餅子咬兩口就扔掉,你可曾知道,在雲南貴州的一些大山中許多孩子一年都吃不到幾次白麵,有的時候,我們因為不小心, 將麵包渣,米粒灑得滿桌子都是,你可曾想過,非洲一些國家,許多孩子還在忍飢挨餓,還有的時候,我們因為嫌棄飯菜不可口,將沒吃完的飯丟進垃圾桶,你可曾 知道,多少希望小學的學生連麵包都沒有見過。我們浪費一粒米,扔掉一個饅頭,實際上丟棄的是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丟棄的是勞動人民的一片真摯感 情,丟棄的是做人的一種品格與精神。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朱元璋給皇后過生日時只用四菜一湯宴請眾官,周恩來總理吃米飯時,掉在桌上的米粒一定要撿起來吃掉,他們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個勤儉節約的榜樣,我們也應該向他們學習,節約每一粒糧食。

  同學們,讓我們樹立節約是美德,節約是品質,節約是責任,節約是光榮的優秀道德品質,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為建設文明和諧的社會做出我們的貢獻!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