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閱讀手抄報圖片

  閱讀書籍一直是我最喜歡做的事情。我一直覺得,在書中我能感受許多,收穫許多,快樂許多。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供大家閱讀和參考。

  欣賞

  1

  2

  3

  4

  5

  高一閱讀手抄報資料1

  早認字早閱讀的意義

  我們知道,文字是一種抽象符號,即使是漢字這樣的象形文字,和圖形也是有很大區別的。我們成人讀文字時,需要先把這些文字元號轉化為它的具體含義,再去理解整句話的意思,這裡面有一個思維轉換的過程,而對於幼小的、尚沒有建立豐富感觀和認知經驗基礎的孩子而言,這種思維過程的實現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當然,我不否認有神童的存在,那不屬於我們討論的範圍之列***

  好好認字以後,基本上還都是讓我讀故事給她,剛認字的時候,她拿起書來看,純粹是覺得好玩。現在好好快5歲了,已經真正進入閱讀的敏感期,隨著她認字越來越多、思維也進一步發展後,才真正能沉浸在書中。通過與她的溝通我發現,除了那些我以前講過的書,或是書中講到的是她接觸過的事情之外,如果自己看新書的話,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往往會有一定的侷限。

  成人讀書給孩子,和孩子自己閱讀,是完全不同的。成人讀書時,對詞彙的連貫、融合故事情節的語氣語調,以及在孩子提出問題及時講解,才能讓孩子真正理解和感受書中的內容。所以,很多上學之後的孩子,雖然認識了很多字,還是更願意讓父母讀書給他聽。此時請不要焦慮,不要擔心怎麼認字了還不能自主閱讀啊,欣然讀給孩子就好了。

  薛湧在《一歲就上常青藤》***雖然書名比較功利,內容還是不錯的,推薦有興趣的朋友看看***一書中有下面這樣一段話,是他轉載的塔夫脫大學教授Maryanne Wolf在《閱讀大腦的故事和科學》中的一個研究結果:

  “真正的閱讀需要把大腦不同部位複雜的功能綜合起來。這包括視覺、聽覺、語言、概念生成等等。這些功能的整合,要依靠所謂的“髓鞘形成***myelination***”。.....。“髓鞘形成”一般要在5到7歲之間完成。男孩在這方面則偏晚一些。”——懶媽補充:這個研究結果,其實和蒙臺梭利經過長期觀察得出的——兒童閱讀敏感期要在5歲左右才能到來,是非常吻合的。

  “Maryanne Wolf的理論基本上解釋了為什麼在世界範圍內讀書識字是從5到7歲之間開始***懶媽補充:人類大腦永久記憶也是從5歲以後開始的,此時最適合開始抽象知識的學習***。如果把這個過程強行推前,比如在四五歲之間開始,就等於讓孩子執行一些他們的大腦還不具備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可以憑藉視覺或者聽覺機械地“閱讀”,其實不過是對聲音和影象的死記硬背而已,創造的是一種“閱讀”的假象。”

  書中還有這樣一段話:“孩子今後在學校中的表現,並不取決於早期的閱讀能力,而取決於其詞彙量的多少和豐富性。Maryanne Wolf的理論在這方面得到了兩位早期教育專家Betty Hart和Todd Risley的研究的支援。他們調查了在3個不同階層中的孩子詞彙量的發展,結果發現:孩子運用的詞彙,有86%~98%是來自家長和他們講話時所用的詞彙。在4年的時間內,專業人士階層***professional class***的孩子會聽到450萬個詞;勞動階層的孩子會聽到260萬個詞;靠政府福利救濟生活的家庭的孩子,則僅聽到130 萬個詞。假設這些孩子的智力基因基本一樣,他們的語言經驗則完全不同。專業階層和靠領救濟生活的階層的孩子,在4年內從家長那裡所聽到的詞彙竟然相差320萬!這種不同,也決定性地影響了他們在學校的學業表現。”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多和孩子做互動,多交流、多讀書給孩子,更要讓孩子多接觸真實的環境,通過大量的實際經驗來豐富他的感知、從而提高思維和理解的能力;而不僅僅是提早教孩子認字、期待孩子通過自己閱讀達到豐富詞彙量、提高寫作等目的。其實孩子從一出生就在學習,孩子的早期發展過程中,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了,遠遠不是我們想象的識字看書那麼簡單。有的網友提及一些早慧兒童的例子,這些孩子成長的各方面因素並沒有被充分提及,我覺得咱們做父母的還是不能因為一些宣傳出來的個別例子而忽略了孩子正常的發展規律

  高一閱讀手抄報資料2

  共同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對經典發生質疑

  就我自身經驗而言,買過繪圖唐詩、格林童話一類給侄子和甥女。他們大些時買過《兒童文學》、《蔡志忠漫畫》、《老夫子》和《哈里·波特》。一方面對童書的範疇知之甚少,另一方面也受限於當時的圖書環境。

  一直到自己做媽媽,我其實也都不知道該拿什麼圖書給孩子。

  孩子還在肚子裡面時,我不喜歡書店裡那些所謂給孩子做胎教的現成音像和圖書製品,就自以為是地讀一些現代詩和優美散文給肚裡的孩子。這些全都是大人書,至少不是指定的童書。

  等到孩子出世,我看書上指導說要給孩子講故事。手忙腳亂地從家裡翻出一些童話書,可是一看再看後,總覺得這些意識裡唯美的東東其實有著很多的雜音和不美麗成色。後來我在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一書裡也看到過同樣的對很多經典兒童讀物的質疑和放棄。

  優秀繪本的魔力

  2007年年底,一次北京行,我在西單圖書大廈淘到了兩本引進版繪本《達尼要反抗》、《達尼為媽媽採花》。孩子格外喜歡這兩本書,一遍一遍地要求媽媽為他讀。

  達尼的故事是一套四冊,很慶幸,從北京回來我又從本地書店見到了另外兩本《達尼想要紅帽子》、《達尼怕妖怪》。

  孩子依然鍾情。

  不厭倦地重複地閱讀***當然不厭倦的是孩子而非媽媽:******,孩子對故事充滿著永不熄滅的熱情!到後來可以栩栩如生地講述前面一部分的故事。逗得大人哈哈笑,小人自己也洋洋得意不已!

  這一套達尼的故事,引發了我對引進版圖書的興趣。至此我也總算有點明白該怎麼樣為孩子挑選童書了。

  我在部落格 "吳鉤成長進行時"上認識了一個把孩子培養得非常優秀的媽媽。她14歲的兒子吳鉤同學今年考入了美國名校CHOATE國際班讀高中。談到為孩子選書吳鉤媽媽說他們夫婦常常在北京上海各大書店和外文書店挑選書,涉及怎樣注重書的品質,說她的經驗是儘量挑選外版書和引進版的圖書等等,還說要儘可能挑選裝幀也考究,畫面也優美的書,這樣孩子的鑑賞能力就無形中被培養……

  我是直到現在才於不經意間把這些紙上得來轉化為親身躬行,而孩子,因此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