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太極拳的基本步法

  在浩瀚的中華武術寶庫中,有一枝為大家所熟知的奇葩,這就是太極拳。而在太極拳大家族裡,又分別聳立著陳式、楊式、吳式、武式等諸家門派。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介紹

  基本步法1、前進

  這個前進步法中,就包含了三大動作,分別是弓箭步、逼步、連枝步。

  人體的對應竅位是會陰穴,屬腎經。如欲前進,意想會陰,眼神向前上看,有助於順暢前進。弓箭步為今名,即後腳尖外移約45度,踏實,腿略伸直,前腳向正前方邁出~步,腳尖朝正前方,全腳掌著地踏實,膝前弓至小腿垂直為度,身體正向前腿的正前方。如摟膝拗步等拳式。

  舊名“***上面坫,下面瓦***步”***音店,支也***,較形象、準確,因它也點明瞭運作之法,舊稱這是吳氏太極拳的獨特步法。

  腿膝曲蓄,足尖略揚,前進之腿提起的高低度要合適,要既輕靈又沉著。

  如果想要學好這種步法,就必須考後面腿的力量,只有後腿的支撐,這樣才能快速踢腿。

  腿膝曲蓄,足尖略揚,前進之腿提起的高低度要合適,要既輕靈又沉著,虛邁實放,即運作輕靈,落地後沉著。

  初練者如真能循規蹈矩,會感到運動量很大。吳氏太極拳前進之步,均原於此步。逼步,乃是舊 名,現不見有此名稱。

  此步乃前進後隨進之步。腿必須有前之勁,進而逼之。如中架子之如封似閉便是,現之練大架子者,大都已捨去 不用。

  上面所說的連枝步在如今很多流傳很廣的招式中,已經不見蹤影了,但是老架子裡面還是存在的。

  方法是兩足均略下蹲,前足才出,後足即緊跟而上, 前足向前,後足外撇,兩足呈45度。 前足為實,後足為虛,足尖點地。如 高探馬穿掌便是。

  基本步法2、後退

  此步法中,只有一個半馬步。人體的對應竅位是祖竅穴***即印堂穴***,屬心經。如欲後退,意想印堂,眼神向前下方看,便會順暢後退。

  半馬步為兩足並立,右足退後一步,足尖外移45度。踏實,曲膝下蹲,前足尖朝前,身體半斜向前腿方向。倒攆猴拳式便是。半馬式,舊名後***上面坫,下面瓦***步。

  因吳氏太極拳有進生退死的說法,因而拳式中向後退步,只有倒攆猴一式,乃是以足尖點地,足跟後落實。其餘與***上面坫,下面瓦***步同,不過反其方向而已。

  基本步法3、左顧

  此步法中,含有碾步、撤步、斂步、斜步。人體的對應竅位是夾脊穴,屬肝經。如欲側轉前進***向左向右均一樣***,意想夾脊穴往實足滂泉穴上落,身體便會自如地側轉前進。

  碾步,是舊名,現已很少有此提法。凡拳勢左右轉換時,均以足跟為軸,足掌貼地隨身而向左右移動,產生如碾之摩擦力,使不致發生前傾後仰與虛浮之病,因名曰碾步。

  如攬雀尾、野馬分鬃式便是,摟膝拗步與倒攆猴之前進、後退,在左右轉換時亦須用此顧、盼之步 法,老架子之摟膝拗步更為明顯。 以上***上面坫,下面瓦***、碾兩種步法,為吳氏太極拳的 基本步法,在運、接、蓄、發四勁之 圓圈內,均離不開這二種步法。

  撤步、斂步、斜步,均舊名。撤步是由 裡往外開之步,腿須含有圓圈和開 的搠勁,如抱虎歸山式便是。斂步 與之相反,為由外往裡合之步,腿 須含有圓圈和合的勁,如十字手便是。

  斜步,乃是左右斜挪之步,腿須 有上下相隨之勁,如斜單鞭式便是。

  基本步法4、右盼

  此步法與左顧基本相同,除去碾步、撤步、斂步、斜步外,尚有一翻身步。人體的對應竅位是膻中穴,屬肺經。如欲側轉後退***向左向右都一樣***,意想膻中穴並向內微收,眼神順著食指往下看,便能自然側轉後退。

  翻身步,亦舊名,乃是回身以脊背領起向後轉移之步,如翻身撤身捶、白蛇吐信二式便是。

  吳氏太極拳的柔與剛

  凡曉得一點太極的人不論是學過練過還是聽說過,都知道太極拳是“以柔克剛,剛柔相濟”,然後擺出做操的樣子像是在切西瓜。美哉!太極拳!

  其實,我認為太極拳是柔與剛並存的。在用於技擊時,只是柔與剛的表現形式。柔是引化,不頂勁,沾連粘隨,與人同步。剛是身體的高度整合用力於一處。陳鑫先生的《陳氏太極拳圖說》中曾說“周身上下無處不太極,挨著何處何處擊”就說明了這一點。

  太極拳的運動形式都是纏絲運動,而纏絲的原理是公轉加自轉,其表現出來的“離心力”和“向心力”是相對、相等、相動而衡的物理現象。

  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要達到神韻境界,可以處處享受到一種被渲染的超逸威猛,瀟灑雄渾,揚則如旭曰升騰勢沖霄漢,俯則如夕陽西下勢沉萬丈深淵。

  使拳法動作在韻律感的基礎之上再積累揣摩,讓有韻律的拳法動作加以昇華,此時的柔與剛則表現為寓柔則如行雲流水、微風柳搖般翩若驚鴻、宛如游龍;寓剛則如風起雲湧、山崩海嘯般驚天動地、雷霆萬鈞。

  這種拳法動作的神韻,柔與剛的配合,又在自然中流露,方是爐火純青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