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的陰陽易理

  中國古代的自然哲學認為,在宇宙的生成序列中,太極內無極發展而成,它是從無到有的聯結環節,展示了從無形到有形的演變過程。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太極是陰靜陽動的基礎,是分陰分陽的起點。從哲學邏輯來看,太極高於陰陽範疇;就宇宙生成序列來看,大極先於陰陽,有太極才有陰陽:太極之所以能分出陰陽,則來源於太極自身的動靜。故太極不僅是動靜的實體,而且是陰陽的目體,陰陽出自太極,猶如太極出自無極。由於太極的生化是一種物質的演變過程,因此太極來自於物***無形的物或未知形態的物***,又能轉化為它物,它自身本然也是一種物,且是特殊的物,一種介於氣與非氣之間的原始物質。在特定的情況下,太極動則生陽,靜則生陰,是“一種氣化的物質演變過程”。


  太極講究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即動靜相生***。顯然,太極兼有功態和靜態兩個方面,動是太極本身的動,靜是太極本身的靜。也就是說,太極本身既有不斷運動的一面,也有相對靜止的—面。太極的功靜都是自身的動靜,內部的動靜不全是內此及彼地移動,也不是外物作用的被動。因此,太極的動靜不是彼此分割,而是互相聯絡、互相轉化、互相促進、互相制約。所謂動極而靜、靜極復動,說的是動靜之間的轉化,動之極致,無可再動,復歸於靜;靜之極致,無可再守,方始起動。

  太極的動因和靜因都是內部固有的,不是外來的,這種內部固有性,就是所謂的“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根者,底也,是基礎條件的意思。互為其根,就是互為基礎,互為啟動條件。動以靜為存在的基礎和發展條件,反之亦然。太極動了靜,靜了動,動極必靜,靜極必動,一動一靜,如環無端。無動不能靜,無靜不成動,通過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的陰陽變化交換規律,構成了“慮者必息,息者必放,盈者必消.消者必虛”的陰陽迴圈程式,這是中國佔代哲學認識世界非常獨特的方式。

  “太極中分一氣旋,兩儀四象五行全,先天八封渾淪聚,萬物何嘗出此間廠從易經先天八抖來看,乾、坤交媾,產生六子——震、巽、離、坎、兌、艮,分陰分陽,這是刀物生成之道。陽而健者成男,父之道也;陰而順者成女,母之道也。因此,中國古代哲學認為,人、物之始,以氣化而生——氣聚而成形,形交氣感,遂以形化,而有人之生成、物之生化。

  綜上所述,從無極開始有太極,太極之動靜生陰生陽,陽變陰合而生五行,陰陽、五行之氣妙合與交感,生男生女、萬物生化。從上而下的生成程式論:“由無極而太極,由太極而陰陽分,由陰陽而五行全,巾五行麗男女成形、萬物生化。”從下而上的歸原程式論:“由萬物生靈而歸五行,由五行而合陰陽,內陰陽而歸太極,太極本無極也!”迴圈無端,天機盎然。太極圓圈自成一體,是一個封閉的體系,通過正中心。“皇極”部分的動分靜合,構成了訊息盈虛的陰陽轉換規律,無休止立體地執行轉動,它總體表現為“開之則其大無外,合之則退藏隱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