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轉掌的介紹

  八卦掌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聯絡緊密,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是一個認識中國傳統思想和思維方式的一個最佳視窗。轉掌是八卦掌奧祕所在,研究分析轉掌的基本原理,對練習八卦掌,深入理解八卦掌的特點,並體會其技擊的法門有著極其的重要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八卦轉掌的腰部之訣竅

  腰乃一身之主動機關,亦且發動之關鍵。故左右、前後、上下反正之趨向,欲其合宜,皆以腰為主。而腰之竅在於定、在於活。定如鵪鶉奮鬥,蹲腿而沉腰,以為發動之準備。力不要重,氣不要濁,有如猛虎居山,雖無聲色,而有氣魄自雄之概。至其活,活如遊動之神龍,擊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動,擊其腹則首尾俱應。有如鳥飛魚躍,忽然在天,忽然在淵,出沒隱現無可捉摸。即或欲上不能高,欲下不能深之時,應於腰腿上求得機勢。至於前後反正,亦莫不如是之,進應沉腰,以踏其足,使腰部之壓力達於腰胯,以至足踝、足趾,全身之力貫於足而無極,然後輕起大趾臥步而行,即所謂鹿伏鶴行也。若遇轉身疊步,先動肘,而動足,次掰膝,再拗跨,後沉腰隨之。高低隨就,疾徐隨動,渾以不倒翁隨手起伏之意,如此乃為得之。

  八卦轉掌的胸部之訣竅

  挺胸則身後無力,實胸則氣道不舒,且兩膀伸縮不能靈敏。涵胸緊背相合,實為吸胸之訣竅。然此形之故,氣道舒暢,吸氣沉至丹田而返命門,過腦橋出於上顎兩孔,自鼻孔撥出而成一氣混元。力有悠往而無窮,氣則有一發莫遏之勢。故真氣來如潮湧,吸之鯨吞,力發以氣,氣之運不顯力,而力自無窮。如大海泛舟,飄飄蕩蕩,雖千百萬鈞,猶如一葉之舟順風而下,真空運轉必靈,圓轉自如,進退如意。夫胸能涵空,背能圓緊,前肘曲垂,後肘疊掩,成風蓬旋轉之象。若遇使手變手,胸如涵空有含蓄之力,變化乃能靈敏。更為提氣之上功夫,不可不講也。

  八卦轉掌的背部之訣竅

  緊背空胸為掌之根,蓋胸不能空,背不能緊,膀不能鬆,肘不能墜,腕不能塌,掌心不能虛,掌根不能固,掌指不舒矣。故凡動勢須要:頭懸、頸豎、背緊、胸空、垂肩墜肘、揚掌塌腕,兩手虎口開圓,動若牛舌,雙腳前虛後實,行似流水,步若趟泥,精神專注,氣入丹田,支撐八面,身如擰繩,穩準後再求迅速,在於學者心領神會也。

  八卦轉掌的膝胯之決竅

  膝要屈而不要死,前要虛後要實,前稍橫後要直,如此才能屈伸自如,進退活便。所謂屈而不要死者,若膝屈成方角,上肢大腿骨與腓骨脛骨失卻顫動之力,此謂之死。故應屈成橋孔狀之半圓形,屈中合有伸意,不至曲板不靈。

  胯者前要縮而後要直,胯乃上下身之主要關節,如兩胯俱縮則身前無力,兩胯俱直則身後失力,故須前縮後直,使身前身後均有力。且雙胯俱縮則沉而不靈,雙胯俱直則浮而無力。故前縮後直垂腹吸胸,成小月彎鉤之狀。後胯微直,似直非直,沉腰而收臀,以成斜槓之狀也。進則舉足平踏,前跨仍縮,轉則後變為前,直縮互易,有如轆轤之旋轉,毫無滯留也。

  八卦轉掌的足之訣竅

  足之三訣,乃趾、根、心也。即是足趾、足根、足心。三者用法不一:

  立定時:足心踏地乃能中正不倚,且無前栽後仰之患。足趾抓地,方免軟膝之病。足根委地,可避前僕之失。此立定樁步之功夫也。

  行動時:進則先抬足趾,尤要先撬拇趾。退則先起足跟,再行退步,自無跌僕之患。

  發招時:前足尖略向里扣,膝蓋骨須要屈實,使脛骨之下部得以保護。每發招時後足須跟步往前,以腰腿一齊送之,務必足尖點地,欲其輕靈,以免後足力重,震動前掌之發動也。

  餘之扣步須疊腰,掰步須揚腰,快步須沉腰,慢步須直腰,轉身步須磨腰,跑步須探腰,倒步須抽腰,連環步須先沉腰而後長腰,偷步須吸腰扭胯,二蹦步須跟步,跟步須顫腰。總之步以腰為軸,腰以腿為輪,並以足趾為根也。

  八卦轉掌的手眼身之訣竅

  眼欲平視,若高視揚脖,胸則不能空,腳則不能平穩,膀根無縮力。若低視則中樞滯死,必使全身動轉不靈。若兩肘無掩疊,兩掌無腰力相隨,必至發而不速,發而不中,即或能中,亦如螳臂擋車,毫無效力。發招要穩,要準,即靜以定動之意。穩則明虛實,手足有序,準則免人脫化而走,使我失勢落空。故穩則不慌忙,從容中矩,準則不偏不過,恰合機宜。至真速,真變,應於腰腿運用上求之。動要有含蓄之力,不可用之過猛,猛則遇空而失。力不可先足,先足而無續力,初發五成,見其根拔身懈,再續四成。如此我常有餘,變招自靈,進退必利,此乃常勝之道也。用兵要有訣:知其道者,則能指揮兵將。無或少違,百體聽命,拳術之技擊又何獨不然。

  八卦轉掌之正方

  八卦轉掌之執行無論何時何地,亦非遊離無著,故必有方向。此所謂之方向,以卦象正體言:坎居正北,離位正南,震在正東,兌在正西。此八卦之四正也。故出手盤掌任擇一方,以周旋之。此論外部之正方.所以正己,亦正人之道。

  若論內部之正方,轉掌時緊背空胸,扭胯拿膝,曲沉墜時,揚掌蹋腕;後手則疊肘折肱,直觀細看兩掌形式,純為斜式。而逼換式發招時,或開步,或上步,或掰步,或扣步及跟步、墊步,手隨步變,手足並齊;在此換式變招之時,無論如何招式,皆發之以正。亦且人高我低,人曲我直,人偏我中,人斜我正,含低直中正,總是以我之正制人之不正。故曰八卦轉掌之正方,亦即言轉掌之混混源源,周而復始,無一非正之義。其斜方乃剎那之暫式,取流注之姿而矣。

  八卦轉掌之斜方

  天地既有八方,有正方必有斜角也。八卦即按八方,有正即有斜也。吾人與人介於天地之中,隨地周旋,自不能囿於一方以為進退出入之取勢;若拘於正方者,只能出入進退於東南西北,直道而行,即或不能得機勢。學者拘於所習,易生固步自封之弊,即或有心由常轉變,苦於舉步無法,動亦生疏,而求其圓轉靈活,心動手到步隨者,甚難事也。

  必法悟圓通,兩足如輪轉,一身渾是手。手則上下翻飛,左右逢源,忽焉在前,忽焉在後,伸而在前,曲之則後,亦且能伸能屈,屈以變伸,以二手做千手之用。以一人應萬人之敵,坦然勝人。有足奇異者,足則應手而成步,手則應心而變招,招由手成,手由步促;而其所以使手足成一致者,力在腰也。手足何以聽命於腰,而腰又何以敢於為命?蓋人與人戰,名曰爭勝負,顧名思義,勝者身體永立也,負者胸地背天也,是必腰須求真正者,乃為勝利之象。再就武術勁學上言之,人之所以立定在於勝,勝乃腰身永立也。腰乃一身支柱之要也,故老人易跌,以其腰脊無力也。再就物理力學上言之,腰乃一身之重要支點。故此拳術技擊各門,均以腰正為制勝法門,唯八卦掌尤以正為要。不過術本卦理,每有連環顛倒之勢,步法圓轉,自有角度,即所謂之斜方也。

  八卦轉掌之真理

  轉掌為八卦門之功夫也,為何人皆直步以為進退,我則彎步以為出入。人則握拳以為攻守,我則直掌以為取避。此中道理,有為研究拳術不可不知者,試反覆說明之。大凡對敵之事,雖雲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蓋六路,四方上下也;八方者,四正方四斜角。以一人顧盼十方,稍一疏神,難以周密;即或周到,而人之拳械出吾不意,不定來自何方,若憑直步周旋,勢必有顧此失彼、奔走不惶之情。

  轉掌之步法,為制人上策;轉掌之腰式,為自己之便宜;轉掌之手法,為人己之動靜。蓋根於腿,變於手而動於腰。即本八卦三易之道,曰易也,不易也,變易也。易也者,乾與坤之大易也,離與坎之大易也。餘此類推,而轉掌之前步做後步、前手做後手,即本八卦之易理也;其不易之道,左旋右轉,右旋左轉,前掩為後,後穿為前,旋轉千遭,穿掩萬變,而終歸一致,理有左右而體無不同,是本八卦不易之理也。其變易之道,由老八手之轉掌,每手變易為八手,合為六十四手之拆手也,每手復變六手,合為三百八十四手。是本週易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變易之道也。

  至其動靜、方向、復元,各有真理,各有實用。待依次說明於後。

  八卦轉掌之動靜

  天地之所以運轉,萬物之所以消長,動靜而已。至於武術技擊之道,內以修身,外以御悔,誠人生之要事也。

  歷經諸先進之精研,各宗一派,故有少林拳術、彈腿拳術、六合拳術、五行拳術、形意拳術、三皇拳術、戳腳拳術、劈掛拳術、螳螂拳術、醉仙拳術、通背拳術、岳氏散手、太極拳術、八卦拳術。餘之門戶,缺而未載。各有專攻,不得拘泥己見,妄為批評,不過得其真傳,用盡苦功者,方為上選。茲就八卦掌之功靜申而言之。

  動中有靜:

  以形式而言,足胯膝動也,掌腕肩靜也。然其動中有靜者,由老八手,變為八八六十四手;再六十四手,每手變為六手,成為三百八十四手,以合卦爻卦象。究其步之動轉,以變易上言,出入進退疊倒臥衝,均動象也。終觀結局,仍遵循一定軌道,而一元復始也。此即動中有靜之義。

  靜中有動:

  以形式而言,胸脊腹肩肘腕掌均為靜也。然由其變招變式上言之,由左變右,前變後,自其大部分上言,謂之式。自其使法上言,謂之招。此自招與式之本身而言。若由動靜上言,其不動者體也,其動者用也。譬如人坐車中,日行若干裡,而車輪旋轉,歷經南北東西高低平原之變遷,而人坐車中,確未改變其位也,此即八卦轉掌靜中有動之義。其靜者,兩掌一拓一疊,做太極圖陰陽魚之狀。故此無論八變六十四、六十四變為三百八十四爻,周而復始,然未變過本爻也,不過是一陰一陽,一動一靜而矣。換而言之,八卦轉掌由老八手,每手變為八手,以及六十四手拆為六手,要在無論如何拆變,終歸於左左磨身掌,是即靜中求動之道也。

  推而言之,掌之變由於手足;而其所以動者,發於靜而不動之腰脊也。蓋掌發於手,根於腳,收縱於膀腰。故快如掣電,重如山嶽,輕靈如荷珠。用時人重我輕、人快我慢、人慢我走,有羽毛不能加、飛蟲不能遇之勢。不知者,以為亂神怪力,絕乎其技。實則人乃一球形,擊必求其中心。我亦球形,遇擊則圓轉以走。蓋其不動者,靜以待動,伺機而發也。其動者,動而後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