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成長演講稿

  喜歡讀書,讀喜歡的書,在喜歡的環境裡讀書,這也許是一種偏好,或許是一種境界,這種偏好和境界是我所追求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記得小時候,我和媽媽在書店裡買了一本漫畫書《龜兔賽跑》。從此,我的讀書經歷就開始了!

  三、四歲的時候,我經常看故事書那一幅幅生動的圖片,漫畫,都展現在我眼前。圖片下面還有一句話,雖然我 看不懂,但我依舊津津有味的看著,彷彿很有趣似的!

  漸漸的,我就喜歡上了看書。7歲時,我上了小學。這是,我接觸了童話,科技書之類的的圖片。因為有圖片,我看的一點也不枯燥。那時,我央求媽媽給我買《十萬個為什麼》。上面介紹了一個 個生活常識,動物生活的習慣。每當我看完之後,都會驕傲的叫個爸爸媽媽聽。那時候,我是多麼的高興啊!! !

  又過了兩年,我上了三年級。我終於接觸了作文。書架上的作文書變多了起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呈現在我的面前,讓我大飽眼福。我也常常幻想自己也能寫出那麼棒的文章。

  四年級的時候,我辦了圖書證,經常到圖書館借書,有是有還在那兒像個書蟲樣的啃起書來!

  五年級的時候,我把借來的書帶到學校了。當我正要看的時候,上課鈴突然響了起來,迫不得已的把書放回了抽屜,可我還想繼續看下去,我又把書拿了出來……

  現在,我的讀書範圍已十分廣闊,有科學知識,歷史,小說,作文,名著等等。每個週末,只有有空,我就會到圖書館去看書,讓我的知識增加。每個週末,都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

  我愛讀書,我的讀書經歷還在繼續著……

  5分鐘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天暖的時候,每逢中午,我都會到書苑去看會兒書,這裡所說的書苑,就是大慶書苑,一座建成不久,足可以和這座城市相匹配的書店。書苑在城市的一角,現在還很偏僻,來這裡看看逛逛的人不多。 書苑離我所在的單位卻不遠,中午休息,沒別的去處,就跑到書苑逛逛,時間一久,便養成了習慣,只要有空兒,我都會去走上一遭,在書架上瀏覽一回,看看有沒有新書來,然後在其中選一本感興趣 的書,拿到一旁的條凳上,愜意的看上半個小時。

  書苑很大,書的種類很多,人來的卻不多,來這裡看書的,多是比較喜歡閱讀的人,座位上的人,安靜的看著自己的書,互不相擾,空曠的書苑大廳飄著音樂,那是音響放出來的,優雅的古典民樂,使 這個滿是書籍的大廳,充滿著藝術的情調。舒緩的樂曲,給人們帶來一絲寧靜,一種高雅,一種品位。

  在這裡讀書,環境極好。在幽靜的環境裡,你可以拋開低俗的,毫無意義的紛擾;你可以避開人們為了私利,所進行大大小小的那種勾心鬥角;你可以尋找到對於靈魂慰籍的養料,讓自己的思想有所升 華。每次到這裡,我的心如被用清澈的水洗過了一般,靈魂像找到了理想的宿地。

  這裡的書很多,如果一本一本的通讀下去,我恐怕一輩子也讀不完,好在我有個人的喜好,不是什麼書都讀,職權自己喜歡的。不過就算每天都讀,我也就只有半個小時的時間,能讀的書還是有限的, 而我喜好的書也不少,好在我這個人,不是急功近利的人,讀書只當是樂趣,能看一本是一本,能看一段是一段,決不勉強自己。有了這種心態,讀書就變得是一種享受,一種自然狀態,一種樂趣。過 去有一句話,叫做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只讚賞上一句,不喜歡下一句,如果把學習,讀書當成苦差事去做,整天泡在苦水裡,那生活還有什麼樂趣。

  喜歡讀書,讀喜歡的書,在喜歡的環境裡讀書,這也許是一種偏好,或許是一種境界,這種偏好和境界是我所追求的。這種所追求其實並不難,它就在我身邊。

  讀書與成長教師演講稿

  有人說:“書籍是偉大的天才留給人類的遺產。”也有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還有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古今中外,五湖四海,多少賢人志士對書的愛好達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我國一代偉人偉人,就經常挑燈看書到深夜,那個專注勁,就連警衛員偷偷與他合影也未察覺。還有一位當代美國頂尖的彈道導彈專家的享利·布萊頓曾經說過“地球一直在轉,時代不斷進步,若想跟上時代,就應不斷地讀書、求知。”像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世界頂級學府——哈佛大學,在教給學生們的人生哲學中,就有這麼一條“讀書求知是積累優勢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由此不難看出讀書求知對於一個人生命的意義了。

  而在知識經濟時代,教師作為這個社會的特殊群體,肩負著社會賦予的特殊使命,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心靈的塑造者,讀書求知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問君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回首十一個春秋的從教之路,讀書,使我單調孤寂的生活變得豐富生動,在書中,我找到了工作的自信,教書的底氣,讀書,更讓我走出了工作初的失落和迷茫。記得剛登上工作崗位時,教室裡總是鬧哄哄的,孩子們的頑皮讓我手足無措。面對工作的不如意,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我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失落和無奈。內心深處沒有了工作初的熱情與年輕的朝氣,更多的是抱怨學生的調皮,抱怨教師工作的勞累。可是,我畢竟有過夢想,有過寒窗苦讀,在無數個寂寞的夜晚,我躲得過炎熱寒冷,卻躲不過對自己生活狀態的拷問,於是下定決心,不甘於平庸,把有限的時間用到真正有價值的學習中去。

  第一次接觸《30位優秀教師的案例》,就令我愛不釋手,細細品讀,不覺受益非淺,它使我明白:對現實的抱怨是弱者的象徵,真正的強者是不抱怨的。命運把你扔到天空,你就做鷹,把你扔到草原,你就做狼;把你扔到山林,你就做虎,把你扔到大海,你就做鯊,慢慢地,發現自己變得安靜,成熟了許多。我不再有過多的抱怨,我甚至開始理智地思考自己的帶班方法是不是有問題。

  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彷彿進入一個教育的世外桃源,那裡鮮花盛開,碩果累累,我用心靈瀏覽,我以真情共鳴。字裡行間洋溢的是愛心,壘砌的是教育,通過字句的階梯,我看到了教育的鮮活,教育的詩意,“請不要在冬天裡砍倒一棵樹”,“對待孩子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細心呵護”。這些充滿愛意的句子,讓我幡然醒悟:我缺少的不正是一個教師所應具備的寬容和愛心嗎?每個人都是一輪月亮,都有著自己的陰晴圓缺,更何況他們只是一群不諳世事的孩子呢?於是,我開始改變自己,進步了,我會鼓勵孩子們“人生要有爬山虎式的執著,才能在自己的身後灑下一片綠萌”;退步了,我會安慰孩子們“人生更應有臘梅似的堅韌,才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散發出醉人的芳香。”慢慢地,頑皮的學生少了,懂禮貌的學生多了,習慣變好了,成績進步了,起初的失落和彷徨也早已蕩然無存,體會到的是教育的偉大和那種“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感覺。

  回首這些走過的歲月,是書籍伴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華秋實的美好歲月;是書籍給我帶來了智慧和力量,在我教師成長的路上不斷為我“加油”。我越來越深刻的體會到讀書在一個人特別是教師的生命中是多麼的不可或缺,如果要把它比之為水,比之為空氣,我想一點也不為過,如果要用身體裡的某種元素來打比方,就乾脆稱之為血液吧!

  最後,我想用陶繼新老師的話來結束我的體會:“讀書不是一時的事情,也不單單為了教學,而是為終生幸福來做的事情。”那就讓讀書成為一種內需,讓求知不斷豐盈自己;讓書香充滿整個生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