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誠信為話題的議論文範文

  誠信,其實就是誠實與守信,它是一種美德、一種品質,一直為我們中華民族世代所信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起來看看吧!

  篇1

  中國是個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誠實守信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崇尚"誠信"的文明源遠流長,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延伸之意就是:“信,則知其可”。千百年來,人們講求誠信,推崇誠信。誠信之風質樸淳厚。遠在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每個人可能都聽說過:諸葛亮輔佐劉備並受託孤之重任,正如《出師表》所言:“追先帝之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心為漢,七出祁山,耗盡畢生心血,留下千古美名。什麼是誠信?諸葛亮就是誠信。

  誠實守信,能夠履行承諾而取得他人信任。誠信也是道德建設的根本,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素質。我國素有“一諾千金”之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但在現在的社會,有些人受西方思潮的影響,“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圖一時之快,置後生於不顧,拼命透支自己已經不多的誠信,可想而知,這種行為的後果就是淪為成克傑之流:遺臭萬年!在中華幾千年歷史中,有許多關於誠信的論述,也流傳著許多誠信的故事。這些寶貴的論述,在今天也能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誠信是一切道德賴以維繫的前提。失信於人,什麼工作也就開展不起來。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純至美的時期。而誠信又是最容易而又最不應該讓人忽視的美德,我們應該把誠信作為人生中的一個座標,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誠信對人,誠信對己,誠信就像一輪圓月,惟有與高出的皎潔相伴,才能襯托出對待生命的態度;誠信就像一個砝碼,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他,搖擺不定的天平就會穩穩地傾向他;誠信更像是高山之水,能夠在浮動的社會裡,洗盡鉛華,洗盡虛偽,露出真誠。所以我們應該在全社會大力提倡誠信,為社會風氣的淨化,盡一份自己的責任!

  篇2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我能將事業做大??

  答曰:無他,一字而已——信。?

  這是在長江實業的總裁室裡,面對《亞洲週刊》記者的話筒,“李超人”的一番心語。他的肺腑之言,藉助強大的無線電波,傳遍了世界,震盪著我們的心靈。?

  也許,“超人”沒有說出的另一句話是:對別人誠,就是對自己信。?

  曾幾何時,我卻有過一段迷失的日子。?

  誠信?我汗顏。?

  ——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無可比擬!似娟娟的靜女,雖是明***人,卻不飛揚妖冶;她低眉垂袖,瓔珞矜嚴。我獨坐在林外的青石上,雙手抱住了頭。我不言語。我已不再言語,只低頭,從迷濛眼光中看著我的成績通知單,半年的虛浮與自欺,半年的飛揚與輕躁,浸溼了這一紙荒唐。?

  倏地,我憶起一句話:誰對命運不誠,命運就將對他不信。跋涉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在艱辛且步履蹣跚的奮鬥之路上,誰不去踏踏實實地印下誠信的足印,將永遠走不出渺小與狹隘的怪圈。學問之道,來不得半點虛偽和欺騙。?

  無意苦吟秋,只恐花褪紅盡。人空嘆,水長流,不知是我背棄了自己,還是誠信厭倦了我:在人生的這次跨欄前,我停滯了腳步。?

  愧哉斯人。如斷翅蝴蝶般,拍打著殘翼,徒勞地旋舞著飛墜泥間。我的腦海裡,浮現出父輩辛勞的身影:一抹黃褐的平原。地平線上,一處又一處用木椽夾打成一尺多厚的土牆。沖天而起的白楊、苦楝、紫槐,枝幹粗壯如桶,葉卻小似銅錢,迎風正自翻覆,如一曲天籟,傳進父輩的耳裡。他們赤著膀子,揮鞭吆喝著山川一樣團塊組合似的黃牛,拉動著三角狀的鏵犁。這群辛辛苦苦從祖祖輩輩留下的黃土地裡摳口糧的人呵,“誠與信”,就是他們的生命線。

  農誤地一時,則自誤一年。

  人不信於一時,則不信於一世。

  ……不經意間,冥冥中彷彿有一隻手指,悄悄探入我心,撥動心底那根往日裡不被觸及的弦兒,奏出一連串的顫音,彷彿徐悲鴻的奔馬在曠野里長嘶,彷彿舒伯特的琴鍵星星般顫動,彷彿屹立於喜馬拉雅之巔,聽天外的風。?

  正是這一刻,我豁然開朗:?

  ——人生路上,與誠信同行。

  篇3

  古人歷來重視道德修養,把誠信作為人道德修養最基本的內容,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

  古人從天地生養萬物的過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實無妄、自強不息的特徵,就把這種特徵稱作“誠”。並由此推出人的行為準則:“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指出了人應思誠而與天道相通。“信”從造字結構看,“人言為信”,關於信的論述有“一諾千金”、“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古人為人誠實、恪守諾言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如孔子教育他的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不自以為是,要虛心。說話辦事要言行一致,“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孔子在《論語》中談個人修養和待人之道時多次說到“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人無信則無以立,無以行。孔子在談到治理國家大事時說:“民無信不立”,認為“信”比軍隊、糧食還要重要。

  北宋的范仲淹青年時在睢陽讀書,認識了一位姓李的術士。一天,那個術士得了重病,請人找來范仲淹說:“我這裡有一個鍊金祕方,我的兒子年紀小,不能把點金術給他,現在我把這祕方交託給你。”術士把祕方和煉成的一斤白金封好交給范仲淹,就病故了。

  幾年後,范仲淹當了諫官,他找到那個術士的兒子,對他說:“你的父親會使用神奇的點金術,當年他過世的時候,因為你年紀還小,所以就託我先保管祕方,如今你已長大,應當把這個東西還給你。”於是就拿出那個祕方還有白金一起交給術士之子,那個密封的記號還儲存完好,沒有被開啟過。

  還有一個著名的誠信故事:“種世衡不失信於羌人”。北宋名將種世衡到青澗城戍邊時,巡視撫問境內羌族部落。牛家族首領奴訛倔強自負,從不服從宋朝地方管理。種世衡與他約定,次日到帳下慰問部族。誰知當晚下起了大雪,次日道險難行,而奴訛部落又處於偏僻的山溝,眾官勸阻種世衡改天再去,種世衡堅意踐約。

  奴訛以為大雪種世衡必不來,沒想到他頂風冒雪而至,感服,急聚族人聽命。此後,當地羌族相繼來歸。種世衡的軍隊秋毫無犯,深得人心,與羌民和睦相處,人稱“種家軍”。後來每當西夏軍犯宋,羌民即先通報,並傾力相助,因此宋軍每戰必勝,使邊境得安。

  誠信是為人、處世之本,是對人的本性、人的價值、人的使命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古人常用“至誠”的標準來規範自己,協調人與人的關係,提高社會道德水準。


猜你喜歡:1.誠信的高中議論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