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拳的六段進階原則

  孫式太極拳既融攝了八卦掌起、落、扣、擺等步法和擰轉敏捷,式式相連,身靈步活,隨走隨變的身法特點;又汲取了形意拳的三體式和進步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以及起、鑽、落、翻等手法,具有動作質樸,簡練實用的特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一段:入門,一切從零開始

  對“九要”,對手位腳位身法步法有初步瞭解,把套路串下來,把基本的路線劃下來就行。動作不準確,不規範,都沒關係。

  初學,斷斷續續,搖搖晃晃,散、軟、僵、漂、亂是必然的。

  散:手足無措,互不統屬,互不照應,各動各的。

  軟:立軸不穩,身如麵條,前仰後合,左歪右斜。

  僵:曲頸勾頭,聳肩翻肘,挺胸撅臀,扭膝夾襠,肢體滯澀,動如木偶。

  漂:腳下無根,如踩棉花,身體輕浮,形似擺柳。

  亂:節奏忽快忽慢,步子忽大忽小,身型忽高忽低,全無定準,似是而非。

  這些毛病初學者不可避免,也不必大驚小怪,人人都是從此開始的,在以後的各階段練習中逐步克服,即使練了幾十年的人也不敢說完全沒有。

  二段:套路已經比較熟練

  能連貫打完套路,基本掌握“九要”等各種規矩,手腳的位置動作沒有偏差太遠就行,在此階段還不能摳動作細節,主要著眼於整體結構的完整,初具孫式太極拳的模樣,沒有大毛病就可以。

  三段:強調動作要準確

  動作間的連線要圓滑流利,能正確掌握“九要”和其它拳中規矩,沒有明顯的不足。

  套路打起來自己覺得舒服,別人看起來順暢,能夠體現孫式拳的“單重”、“一軸到底”、“滾拔運動”等特點。

  四段:開始從套路到功力的轉換,在套路中打出拳的味道來,而不只是能夠準確完成套路

  動作“到位”與“準確”的區別是,準確是外形上的,而到位則是實質上的要求,增添了內在的因素,把拳的內涵打出來。

  練拳先求舒展,後求緊湊,順勁、開勁都是強調向外放,孫祿堂老先生的書中多次提及“手極力伸出”,“到極處”。

  沒有順勁、開勁的訓練,渾身的筋便抻不開,勁便發不出。

  五段:在順勁的基礎上練逆勁,求緊湊

  把放出去的勁用意念再拉住,逐漸作到放收自如。打磨功力,愈求深厚。

  六段:神完氣足,內外兼備,舉手投足皆自然,隨意而動皆規矩

  人拳合一,人拳融合,拳就是我,我就是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此時打拳,套路亦可,無套路亦可,無可無不可,無牽無掛,無我無他,隨時可叫停,隨時可發力,一氣流行,純任自然。

  這樣劃分是否合理,是否可用,是否對練拳、教拳、看拳、評拳有幫助?集思廣益,是所望於群公。

  孫式太極拳簡介

  孫祿堂先生熔三派拳術於一爐創孫氏太極拳,進而納三派劍法為一體而創孫氏太極劍。幫此,形意劍,八卦劍之風格劍式在孫氏太極劍中均有展現。

  孫氏太極劍即出於三派劍法,又實出於孫氏太極拳之中, 習劍術須以拳為基礎,拳是根本,輔以劍法者未有不精拳術。習此劍術如同習拳,"三害"、"九要"一定守。一招一式潛心練習,久之貫為一氣。

  劍出於拳,以拳為基礎、拳、劍在練要求中有共性如頭、手、足、身、目,呼吸及意氣力之鍛鍊,但又各具個性,諺雲:拳有拳法,劍有劍道。劍分兩刀,增加了攻擊對方的威力和範圍,劍法就是解決如何盡力發揮劍之在攻防中的作用和威力,由此也增加了練習的難度,如孫氏劍法,即有劈、崩、點、刺、撩、攪、抹、掛的用法,也揉合了八卦劍的挑、託、抹、掛、扁、搜、閉、掃、順、堆等用法。劍的練習古來即稱舞劍,就要求身體各部分緊密配合,高度協調。 孫氏太極劍分上下兩路,合而為一可單練,上、下劍分而練之互為攻防,劍之用法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