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拳練習中常見的錯誤

  太極拳已經成為了一種很時尚的養生運動。練太極拳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而且可以放鬆心情。孫式太極拳作為太極拳流派中,受到大家比較歡迎的一派,有很多人在練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一、錯誤理解推手在太極拳修為中的作用和意義

  推手,是太極拳練習中比較重要的一項基本功。只有練好太極拳推手,才能練好太極拳。

  推手的意義,是通過與他人相互作用這樣一種形式,來進一步完善自身的協調穩定的能力,使身體內外中和的程度得以深化。

  因此,推手不是要把別人推倒,撲人於丈外,而是要在推手中尋求體會如何使自己不失穩、不倒的道理和方法。

  隨著大家修煉境界的提高,相對的應對能力就會得到改善,所以在練習的時候,強度也會相應加強。

  太極拳技擊是一個由定步推手、動步推手、四隅推手、大捋再至技擊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練推手就想著如何把別人放倒,就是極端錯誤的練法。

  這種練法也將造成使推手和盤架相脫節,使自己永遠站在太極拳之門外。太極拳講究力從人借。

  撲人丈外也好,數丈外也好,都不是發人者的主觀意識,而是被放出者自己造成的結果。此點尤須習者深悟。

  二、對氣的錯誤認識

  很多人練習太極拳的人都會問,你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會不會感覺到太極拳的氣息。

  有,則洋洋自得,以為已進乎太極拳之三味。沒有,則內心焦急,或於行拳中腹內鼓氣,或口中噓氣,皆大謬也。

  真氣,非我們日常所呼吸之氣,乃是拳架盤走正確後,習者身體內外相合,由此在習者體內產生的一股能量流,給人的感覺與氣相仿,故以“氣”字表達之。心越靜,則此氣越為充盈。

  若有心御氣,則氣反奔騰,即紊亂也。故氣感也罷,麻感也罷,脹感也罷,相吸之感也罷,皆屬皮毛之相也,不可過分追求,應聽之任之,以靜心求中和為要。否則將本末倒置,甚至走火入魔。

  三、不明內勁

  何謂內勁?神氣合一而已。隨著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神、氣耦合愈為協同、有序,內勁漸純。

  故內勁是習者身心有序協調達致中和時,機體產生的一種潛能。常見習拳者或從腹中求之,或從腰中求之,或從胸中求之,或哼或哈皆不得其所。

  內勁無聲、無嗅,無形無跡,無一定之處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氣合一,方可得之。鼓動小腹、抖動腰身、掄肩縱胯皆可謂之發力,然皆非內力也。

  四、用“神”不當

  練太極拳貴在神聚,精神高度集中,不使之散亂。故神要內守,或食指梢,或身體其他某一處,總之,要與拳式之運作相合。

  常見初習太極拳者用“神”不當,或精神散亂,左顧右盼,或精神張揚宣洩於外,此皆謬也。精神散亂,必神氣不能相合,內勁無望矣。

  精神外張,久則自靡,更無從得以內勁。故須精神內守,含而不露,養神於一。

  五、或散或僵

  散、僵二者,為初習太極拳者之通病。散則周身不整,病根全在頂項未能豎起、腰胯未得下塌、肩胯之根未能抽住之故。

  頭頂與尾椎骨之根未能互逆相撐,身軀自然不整。肩胯之根未能抽住,四肢與身軀必不能相合。故此為散之病源也。

  僵則轉換不靈,病根全在足胯上。兩足未分清虛實,必然移動不靈。兩胯未能鬆開,必然上下難隨、虛實難換。

  故此為僵之病源也。所以豎項塌腰抽住肩胯之根與足分虛實兩胯鬆開為去此二病之良方。***

  六、不合於步

  孫式太極拳為活步太極拳,要求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故難度較大,不易掌握。尤其是跟步的時機要掌握得準確,確非易事。

  常見初習孫式太極拳者不是跟步跟得較遲,使跟步演成拉步,就是跟步跟得較急,於是身體有前仰後俯之勢。要克服此種毛病,關鍵是要在跟步中求以中和。

  即當邁步後身體重心前移,將及而未及前腳之腳跟時,跟步,同時由腰胯牽帶身體有向後移動之勢,前腳回搓***回蹬***,後足亦即落地,重心即落於後足上。

  此時身體由腰、胯處分為二節,前後互逆,故能動中有靜,重心不失於中,所謂順中用逆。退步時亦如此,全在足胯相合,虛實分清。故順中用逆以求中和,為走架中身體與足相合之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