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國學經典黑板報

  初識國學經典,它是我國文學界中的奇葩,並且覺得那是文儒志士的專屬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內容,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圖片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內容

  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瑰寶,傳承國學有利於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質,使人們共享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通過誦讀國學經典文章,讓我在這很美好的春天裡感受別一樣的情懷。古代的詩人們也寫了不少讚美春天的詩呢!我知道不少呢!比如說《詠柳》、《早春》等等。《詠柳》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於春天的讚美之情,借柳樹來抒發春天的美。其中“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句是把二月的春風比作了剪刀,多恰當的比喻啊!

  我不僅瞭解了春天的詩歌,而且也學到了不少夏天的詩歌呢!就說《小荷》吧,詩人把初夏到來的時候寫的惟妙惟肖。荷花剛開始的時候在詩人筆下變得更美了。“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是荷花剛剛開的時候樣子。

  夜晚來臨,月亮也隨之出來。讓我們來看看詩人中的月亮是怎樣的吧。《中秋月》、《關山月》這些都是描寫月亮的詩歌。讓人感覺到空中皎皎明月的美麗。

  總之,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意識絢麗的奇葩,他的無窮魅力值得我們長久而深入的探究。

  這幾日我又將《道德經》反覆觀看數次,覺其精妙之處堪稱一絕。《道德經》乃春秋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氏。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80年,曾經官拜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出關赴秦講學,死於扶風。老子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被尊稱為“上清真人”“太上老君”。

  《道德經》全文五千餘字,分為兩部分,上部分為“道經”,下部分則為“德經”。《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該書充滿了哲理和智慧,它所涉及到的內容包括自然之災祥、國政之興衰、植物之枯榮、動物之壽天、家道之禍福以及內聖外王之道、強兵攻戰之術、富國安民之法。因此,《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老子更是被奉為中國哲學之父。

  《道德經》之上篇“道經”開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繳。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在這裡,老子破天荒的提出“道”這個概念,他認為“道”即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也可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道”分有形、無形兩種端別。無形,乃天地渾濁初分之元氣。有形,則為宇宙眾生萬物產生之命脈。“無,觀於妙。有,觀於端。”宇宙萬物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的。“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是不可以用語言說明的,而是非常精深奧妙,這就需要無形到有形的一個過程。

  《道德經》下篇“德經”則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也。”老子在這裡說,“道”的屬性表現為“德”,凡是符合於“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無德”。“道”和“德”不可分開,但是又有所區別。“孔德之容,唯道是從”此乃孔德。“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此乃常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此乃玄德。此三德“孔德”“常德”“玄德”當歸屬於“上德”,其合乎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