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遊覽導遊詞

  武當山是聯合國公佈的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風景區。武當山也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的發源地,被稱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用。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車城——十堰!我們今天將要遊覽的是道教聖地——武當山。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相傳為上古玄武得道飛昇之地,有“非真武不足當之”之謂,故名,是著名的道教聖地,也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武當山位於湖北十堰市丹江口市,它最早的寺觀為唐代所建,明永樂年間,明成祖在京建完故宮後,由工部侍郎郭瑾率原班人馬,浩浩蕩蕩開進武當山,共建造7宮,2觀,36庵和72崖廟等建築群。

  武當山,自古以來就是天下名山。它在湖北省北部,北通秦嶺,南接巴山,連綿起伏,縱橫400多公里,有72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其餘各峰均傾向天柱,蔚為奇觀。宋代書法家米芾曾為武當山寫下了剛勁有力的“第一山”三個大字。作為旅遊勝地,武當山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

  武當山上有巨集偉的古建築。據說,在建築的規模上,超過了五嶽。早在1300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武當山即興建五龍祠,宣揚道教。以後道教逐漸增多,武當山便成了道教名山。

  歷代以來,許多著名道家如周之尹喜、漢之陰長生、晉之謝允、唐之呂純陽、五代陳摶、宋之寂然子、元之張守清、明之張三丰等均在武當山修煉過。其中,張三丰把道家的太極陰陽與武功相結合,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創立武當拳派,一時名振天下。

  元朝末年,武當山上的古建築大部分毀於兵亂。目前山上的宮觀多為明代所建。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成祖朱棣派侍郎郭瑾等,役使30多萬軍民工匠,在武當山大興士木,用了將近十年時間,建成了淨樂宮、迎恩宮、玉虛宮、紫霄宮、南巖宮、玉龍宮、遇真宮、太和宮、復真觀、元和觀等33處大建築群。此外,還建了39座橋染,12座臺,鋪砌了全山的石磴道,整個武當山成為一座“真武道場”。在設計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點,佈局巧妙,座宮觀都建築在峰、巒、坡、巖、澗之間,建築精美,各具特點又互相聯絡,整個建築群體疏密相宜,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現存的主要建築有金殿、紫霄宮、遇真宮、復真宮、玉虛宮等。

  武當山北通秦嶺,南接巴山,號稱“八百里武當”。整個武當山包括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十一洞、九井、九泉、十池、三潭等自然景點,“七十二峰朝至尊”,即七十二峰都朝向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的天柱峰,形成武當山獨特的奇麗山色。

  就在這山色如畫之地,明成祖朱棣於公元1412年,派工部侍郎郭璡率軍民三十餘萬人,大肆營造宮、觀,歷時十四年之久,終於在綿延幾十裡的山旁、巖邊和天柱峰山頂建造了一座座宮、觀、堂共三十餘處。其中天柱峰山頂的鎏金銅殿,金光閃爍,聳立在三面都是陡峭的懸崖之上。金殿建於1614年,高五點五米,寬五點八米,深四點二米。除殿基是花崗岩鋪墊外,其餘殿體包括門、窗、瓦、椽、樑、柱等都是銅鑄的,殿內供有五尊銅像,最大一尊是真武披髮跣足像。

  此外,展旗峰下的紫宵宮,規模巨集大,氣勢雄偉。殿內有玉帝塑像,殿前有座巨型龜碑。石龜高三米,長四米,寬二米,龜背上的石碑六米多高。坐落在懸巖峭壁之上的南巖,其建築物全嵌在陡峭的絕壁之上。太子坡、老君堂、元和觀、朝天宮、磨針井等,都是有名的去處。

  武當山風景兼泰山之偉、黃山之奇、雁蕩之幽,北宋大書畫家米芾將之譽為“天下第一山”,雖有誇張之嫌,卻也可見得這裡是一個值得一遊的地方。

  好了,說著說著我們就到了,在進入武當山前,我首先要提醒各位幾點:1.進入道觀後不要以手指點神像,無論其造型多麼令人驚歎;也不要背對著神像;進殿時不要踏在門坎上,也不要高聲喧譁; 2.俗話說:“僧不言名,道不言壽”,道人修煉是為長壽,所以最好不要問道人的年齡。入道門的原因很多,如果沒有深交,也不要問其身世; 3.進山朝貢步入武當神道後,就要靜默清心,不說汙穢不淨的話。供品中不能有石榴、李子、紅豔花及雞、犬等,不吃雁、鰻、龜、鱉、牛、犬、豬肉及生蔥、韭、蒜、姜等葷腥刺激食物,不飲酒。這些都是武當主神真武大帝所忌諱的; 4.武當山上許多地段都沒有人煙,如果你對地形不熟悉,或沒有足夠的準備,請勿貿然進入。最好請個當地嚮導。

  武當山地區有“朝武當”的習俗,含有上山祭拜山神的意思,其實這是人們享受生活的又一種方式,就像掃墓總是與踏青郊遊連在一起的,“朝武當”也成為一種爬山的樂趣。每年農曆三月份春光明媚和八月份秋高氣爽的時節,武當山裡總是遊人如織,熱鬧非凡。

  好了,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到景區內參觀!

  太子坡

  這裡就是我們今天的第一站——太子坡景區。

  紫霄宮

  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巨集偉壯觀、綠琉璃瓦的大殿就是紫霄宮了。它是武當山儲存最完整最具古代藝術特色的道教建築。建於明永樂十一年,距今約600年的歷史。遠遠看去,極具皇家道場的氣派。

  那麼為什麼叫它紫霄宮呢?***略***

  南巖風景區

  武當山有36巖,現在我們來到的是被認為三十六巖中最美的南巖。

  南巖宮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擴建。南巖宮位於獨陽巖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現存建築2l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佔地9萬平方米。保留有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等建築物。

  南巖宮的總體佈局是九宮中最靈活的,既嚴謹,又極富變化。人們帶著一種“只見天門在碧霄”的幻覺,仰登天門。入南天門後,忽隨山勢轉折急下至小天門,兩座大碑亭雖聳立眼前,卻完全突破了對稱格局。再轉崇福巖,才到宮門——龍虎殿前。進門以後,眼界略顯開闊,飾欄崇臺,層層疊砌。登上崇臺,穿過大殿遺址,方才見到南岩石殿及相關建築。

  南岩石殿,額書“天乙真慶宮”。坐北面南,建於懸崖之上。為石雕仿木構建築,其樑柱、簷椽、斗拱、門窗、瓦面、匾額等,均用青石雕琢,榫卯拼裝。面闊3間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是武當山現存最大的石殿。殿體堅固壯實,斗拱雄大,而門窗紋飾則刻工精細,技藝高超。由於石構件頗為沉重,且又在懸崖峭壁上施工,故難度很大。因此,可以說南岩石殿的建造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智慧和高超技藝。

  兩儀殿位於石殿右側,坐北朝南,面臨大壑。歇山頂式,磚木結構建築,琉璃瓦屋面。殿後依巖為神龕,正面為稜花格扇門,安在前金柱上,與簷柱形成內廊,直通石殿。面闊3間10.03米,進深3.9米,通高7.29米,殿前為著名的龍首石,俗稱“龍頭香”,長3米,寬僅0.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過去有些香客冒著生命危險去燒龍頭香,以示虔誠,可見他們對道教的信仰之深。由於下臨萬丈深淵,燒龍頭香的人要跪著從窄窄的龍身上爬到龍頭點燃香火,然後跪著退回來,稍有不慎,就會粉身碎骨。毫無疑問,龍頭香自從明朝建立以來,從上面摔下去的人不計其數,其情形慘不忍睹。清康熙十二年,川湖部院總督下令禁燒龍頭香,並立碑告誡大家說,神是仁慈的,心誠則靈,不一定非要等到懸崖絕壁上燒香才是對神的崇敬。所以我們不要重蹈覆轍,為了安全起見,我們大家想許願祈禱的話可以到別的地方,心誠則靈嘛。……

  南巖宮整體佈局是人工與自然巧妙融合的傑作。古代畫家筆下的“仙山瓊閣”、“丹臺曉晴”等意境,在南巖得到了真實的體現。

  金殿

  經過一翻努力,我們終於登上了主峰天柱峰。天柱峰海拔有1612米,素稱“一柱擎天”。站在這裡,可以清楚的看到“七十二峰朝大頂”的壯觀景象。而天柱峰之巔的這座金碧輝煌的殿堂就是金殿了。

  金殿是我國最大的鋼鑄金鎏大殿,修建於永樂十四年。整個金殿沒用一根釘子,全是鑄好各個部件後運上山搭建而成,卯和的非常嚴密,看起來好像是渾然一體的。大家看,這邊的長明燈相傳是從來不滅的,那麼山頂空曠多風,為什麼它不會被風吹滅呢?據說是因為有了藻井上的這顆“避風仙珠”的緣故。相傳這顆仙珠能鎮住山風,使風不能吹進殿內,從而保證了神燈的長明。其實神燈長明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殿門的各個鑄件都非常嚴密精確,可以改變風吹來的方向,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技藝的高超。金殿從修建到如今已經歷了500多年的風吹雨打,仍然輝煌如初,不能不說是我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的一件稀世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