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健康分析論文

  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進行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它既能完善心理學及教育學的研究理論,又能促進教育教學的改革與實施。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中學生學習惰性心理成因分析》

  【摘 要】當代的中學生由於受到社會多元文化的影響,不知定位自己,如何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徘徊中就容易選擇安逸的生活,對學習沒有興趣,產生一種學習上的惰性心理,中學生學習惰性心理受到所在的學校、教師、家庭、個人四方面的影響,對其進行清醒的認識,有利於教師更好的教學,學生獲得更好學習效果。

  【關鍵詞】惰性;學習惰性;成因

  惰性就是指就是指因主觀上的原因而無法按照既定目標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學習惰性就是指一種在獲得學習結果的過程中,以一種消極負面的態度來對待,或者自動延遲,逃避推脫獲得學習結果的一種心理現象。

  誇美紐斯說惰性是獲得一切美好事情的障礙,只有根除學校裡的惰性,學校才能發揮它應有的職能,才能培養出人才。與惰性聯絡在一起的是:***1***逃避工作,推脫所給的工作;***2***沒精打采的,冷漠地完成工作,就算了事;***3***工作漫不經心或半途而廢。[1]也許誇美紐斯的惰性觀可能不能解決當今中國中學生惰性的問題,但是他的惰性觀所涉及的方面卻不失為一個很好地分析視角。

  一、學校原因

  ***一***目標教育的缺失

  懷特海認為教育改革的第一個要求應該是把學校看作一個單位,有它自己被批准的課程,這個課程建立在它自己的需要上,有它自己的老師來制訂,如果我們不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就會從一種形式主義墜入另一種形式主義,從一堆無活力的概念墜入另一堆無活力的概念。

  當今的社會中絕大多數的中學由於揹負著升學的巨大壓力,其他的一切課程設定都以中考,高考為主,可是卻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沒有考慮到個體的原有的發展水平,繁雜而高難度的灌輸知識的形式使得一部分學生難以適應,進而便對這門學科的學習產生厭學的態度,消極對待,不求上進,這都是目標教育缺失導致的結果。我國是一個職業教育急需要提升的國家,各行各業都需要適用的技術人才,如果合理的設定目標課程,針對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擇校道路,也許他們就會對自己感興趣的學校和職業進行努力學習了。

  ***二***課程內容的非結構化

  皮亞傑認為兒童不同發展階段他的認知特點是不同的,要想使兒童得到好的發展,教他書本知識時就必須以他的認知特點為基礎,不可超越階段,不然就會適得其反,使兒童很厭煩,失去興趣。布魯納基於皮亞傑的認知階段理論提出:兒童認知世界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上都有他自己觀察世界和解釋世界的獨特方式,課程的編制就是按照這個特定的方式去闡述那門學科的結構。[2]

  內容的非結構化是指,在給兒童進行學習知道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教材與兒童的心理認知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情況。而農村、鄉鎮或者城市都是用以城市學生為基礎的教材,農村中學生由於接受的知識面相對窄或者經歷事情少,使得他難以理解這些知識,從而導致對自己能力或者智力水平的低估,以為自己就是不如別人,再加上老師唯成績來論優劣學生,所以導致中學生自暴自棄,對學習失去信心,不積極產生了學習惰性的心理。

  ***三***課程內容的應試性

  應試性就是指課程的內容設定主要就是以應對中考高考的考試為主,失去了它的實用性。在懷特海看來,為了適應兒童身心發展以及現代社會生活化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傳統學校教育必須進行徹底改革,把教育從無活力的概念的影響下解放出來,充實以既能反映現代社會生活需要,又能培養學生心智,發展理解能力的教育內容。[3]

  現在的中學老師的評優和學校的排位都是依靠學校的高考升學率來決定的,家長的擇校也同樣把升學率作為一個關鍵的參考因素,決定了學校教師的教學就必須以高考為指導,就導致課程的內容就是有很大的應試性,對於某些學生來說課程內容設定適合他們達到考試的目的,但對於那些根本沒有能力在高考的道路上獲勝的人來說這些課程無疑是沒有任何趣味性,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長此以往,不適合高考的學生自然就在日常的文化課學習中成績退後,得不到老師的關心和重視,便習慣了被忽視,形成了一種惰性心理。

  二、教師原因

  ***一***教師教學結構的不清晰性

  教師的教學應該是建立在清晰地結構設定上的,而事實上,有很多新任教師由於崗前培訓的缺失,或者經驗的不足,往往不能夠在課堂上把所教的知識進行結構性設定。

  布魯納認為,教師在某課的講授中沒有弄清其基本的結構脈絡的話,他的教學會產生兩種結果,一種是使學生要從已經學得的知識推廣到他後來碰到的問題,是非常的困難的:另一種結果是不能達到掌握一般原理的學習,從激發智慧來說,不大有效果,使獲得的知識不能在超越原來學習情境的思維中運用;還有一種就是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滿的結構把它聯絡在一起,那是一種多半會被遺忘的知識。[4]這種結構理論恰恰反映了現實中某些不和諧結構的教學設計。

  在平常,如果一個孩子在初中畢業以後準備走向工作崗位,他完全感受不到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給他帶來的便利性,無論在知識的運用上還是做人的品質上,特別是家庭困難的農村學生,他們總是把義務教育作為一種任務來完成,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就會顯示出不同層次的惰性心理,與沒有上過中學的人在實際的工作中無法讓人辨別出其差別來,所以就會在社會中流行讀書無用論即讀書不能轉化為經濟價值的謬論。

  ***二***教師與學生關係的不融洽

  在誇美紐斯《大教學論》第五章這樣說道:“對於一個人,我們可以說,不管他因犯了罪惡以致損害的多麼厲害,依靠上帝的仁慈,利用某些方法,他說仍舊可以恢復和諧的。”也許這句話太過絕對了,但是它恰恰體現出來老師在師生人際關係所充當的角色是多麼的重要。優秀的教師要把學生視為己出,平易近人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不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用自己的知識、智慧、修養來贏得在學生中的威信,而不是無止境的佈置作業、懲罰、責罵,這樣才會使學生展現一種積極地學習狀態,樂觀的學習情境,從而更加勤奮努力。

  一個永遠無法讓學生從心裡尊重崇拜的老師,讓學生害怕與他相處,在課堂上表現消極沉悶,選擇在學習上和生活上遠離這位教師,換言之,也就是不勤奮學習,懶散不積極,被動的學習生硬的無法理解的知識,導致放棄了這門課程。

  ***三***教師教學問題的不合理設定

  維果茨基說:“現實的發展水平即個體獨立活動,所能達到的水平,而潛在的發展水平是指個體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個體的幫助下達到的活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區域即最近發展區,教學就是不斷的將潛在的發展水平變成現實的發展水平,創造者顯得最近發展區。”[5]

  現在的中學一般來說都是大班授課的形式,教師會青睞比較優秀的人,但是教師的職業具有其特殊性,我們的教育活動不是職場上的優勝劣汰,而是盡最大努力的提高所有人的認知水平,但很多教師忽略了這點。他們的專業素質被升學率所主導,對教學問題的設定就像是公司招聘一樣,只對某些人開放,其他人都只是觀眾,導致成績差的學生就以為是被老師放棄的學生,隨意支配自己的上課時間。另外,在老師提問環節,為了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問題的設定完全沒有任何難度,要是這樣子的話,學生覺得老師的問題好沒有回答的價值,這兩種極端的現象都會導致學生學習的惰性心理,優秀的學生覺得沒有必要再好好學了,成績不好的學生的覺得再學不會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學生。

  三、家庭原因

  ***一***父母的不合理管教

  在誇美紐斯說:“樹木剛一出生成便長出日後成為主幹的嫩枝,在這最初的學校裡面,我們必須把一個人在人生旅途中所具備的全部知識的種子播種到他身上。”[6]這裡最初的學校毋庸置疑的是說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個人首先開始學習的地方,青少年的某些性格或者是樂趣都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

  父母的不合理管教主要體現在,父母的教育理念不一致,這就會使得孩子不知道去聽誰的意見,從誰那裡得到行為的肯定;而物質的肯定在心理學家格思裡看來也是不可取的。誇美紐斯認為,“學習本身是一個比較簡單的過程,形成刺激――反應連結只需暫時的接近就足夠了,無需求助於強化或者獎勵。獎勵本身並不能起到加強行為的作用,獎勵僅僅是急劇地改變了有機體在反應發生之後的整個刺激模式,從而保護了行為使之不至於對相同的刺激形成新的連結。”[7]也就是說孩子取的成績的話,不應該用絕對的物質來獎勵,因為物質具有很大的比較性,如果不能一次比一次好的話,那麼對於某些孩子來說,不能持之以恆的物質獎勵便會成為孩子學習心理惰性的最好藉口。

  ***二***家庭關係不和諧

  不和諧表現在父母關係不和,家庭的變故,父母與子女交流的缺乏,孩子對於家庭關係的感覺是很敏感的,如果家庭不和諧,孩子就沒有歸屬感,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造成了孩子與家庭的溝通障礙,進而父母也就無法根據子女內心的需求給予關心、支援,無法做到督導和鼓勵,扭曲了家庭對於孩子來說應有的功能。

  家庭不和諧的中學生就會認為自己在父母面前已經得不到應有心理溝通和關愛,表現出來一種自卑感,消極遁世。若這種消極的行為無法得到老師或者家長的關注,那孩子一定會尋找他心中適合自己的地方,從那裡找到所謂的自尊,這樣孩子就會失去方向走向彎路,對於自己文化知識的學習來說更是極端的消極行為,產生一種對於學習上的惰性心理,而且也無法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三***父母的過度比較

  所謂的過度比較是指父母過度的拿自己的孩子與他人比較,進而對孩子提出自己認為適合他發展的過高的期望。也許有人覺得有比較才有進步,這是有道理的,但是凡事都應該有“度”,如果超過這個度的界限,那麼往往適得其反。在陳鶴琴看來,“無論大人小孩都是有羞惡之心的,除了有神經病的成人或年紀太小的小孩以外大多小孩子尤喜歡顧全面子。”[8]

  父母的這種過度比較就會讓孩子有一種固定的心理,他認為自己在別人眼裡已經不是優秀的了,無論怎麼努力都是白費,那麼努力就沒有用了,此時就會享樂主義作祟,時間長了就會形成一種錯誤的意識,產生惰性心理。

  四、學生方面

  ***一***自我意識不明確

  自我意識是指主體對自身、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自己與社會的關係的認識和態度,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心理系統。在自我意識的發展中,自我概念、自我評價和自尊是最重要的內容。中學生是從小學生階段發展而來的,一部分中學生來說,還不能正確的意識到,中學和小學的區別,無法從小學生的角色裡出來,這樣便無法達到清晰地自我意識。[9]

  沒有正確的認識自己,便無法瞭解自己的學習任務,沒有辦法給自己的學習任務一個努力的動機,如果這樣的情況無法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自我反省和改正,那麼一定會形成消極的學習態度,在所學課程中表現出一種應付的形式,根本不用心,拖延自己的作業,不與老師同學溝通,不期待所謂的學習成績,進而就會導致學習惰性的滋生。

  ***二***意志薄弱,規劃性學習缺乏

  中學生是處在意志薄弱的關鍵期,具有一種好動的天性,但是靜坐時的傳統教學形式束縛了他們的這種天性,所以部分中學生是在學習中掙扎,無法自主規劃學習時間,自主無法掌握繁雜的知識體系,每一個階段知識的增加,對於這些孩子來說都是負擔,不科學的學習習慣使得他們無法感受學習的快樂,枯燥而乏味的理論,使得他們應接不暇,當他們這種承受的能力達到極限的時候,這些中學生便出現一些學習的惰性心理,自甘墮落。

  ***三***習得性無力感

  塞利格曼認為,習得性無力感就是指一種通過某種學習經驗而形成的,會給以後學習帶來消極影響的特殊心理狀態,它使動機水平下降。這也是導致中學生學習惰性心理的一個主要的因素。日常生活中孩子都會無意識的積累學習的經驗,老師們的態度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留下印記,這對中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若不能在第一時間洞察到學生的心理變化,那麼不經意或者老師認為無所謂的言語就會對中學生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如果學生覺得自己無論怎麼學習,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在老師那裡得到肯定的話,都無法將努力體現到分數上的話,那麼習得性無力感就會出現,這也是學習惰性心理的最好體現。

  參考文獻:

  [1]任鍾印選編,任寶祥等譯.誇美紐斯教育論選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07.

  [2][3][4]張人傑,王衛東主編.20世紀教育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513.89.501.

  [5]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93.

  [6]誇美紐斯著,傅任敢譯.大教學論[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1999.5:207.

  [7]林崇德主編,馮忠良著.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1.

  [8]陳鶴琴.家庭教育[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9:161.

  [9]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9:54.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