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學習的故事黑板報

  我們不僅僅是需要愛讀書,還要學以致用,才能體現讀書的價值!下面就隨小編看看內容,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圖片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內容

  宋濂冒雪訪師。

  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讚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這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並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愛因斯坦

  他的成功,與他從小就有刻苦自學的習慣是分不開的。11歲時,他就讀完了一套通俗科學讀物,並對科學開始發生興趣。12歲時,他又自學了歐幾里得幾何。此外,和現代的孩子們相比,他特別重視哲學的閱讀,13歲時就開始自學康德的哲學了。 他還根據自身的特點、志向和興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學的學習上。結果他在物理學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愛因斯坦在讀書學習時不搞不必要的死記硬背,經常愛和同學在一起討論,使他感受到互補的樂趣。

  魯迅

  非常講究讀書方法。他提倡博採眾家,說:“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麼,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讀幾頁內容。”有拓寬思路,增長知識等好處。對於較難懂的必讀書,他的看法是硬著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鑽透為止。他還提倡在“泛覽”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愛的書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張要獨立思考,注意觀察與實踐相結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對看不懂的地方,他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到那個地方,那無論看到多久都不會懂。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於是連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魯迅十分重視運用“剪報”積累材料。曾說:“無論什麼事,如果陸續收集資料,積之十年,總可成一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