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伯樂的一封信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伯樂之於千里馬有多重要。下面小編整理了範文,歡迎閱讀!

  範文一

  敬愛的伯樂:

  我現在已稱不上是千里馬了,我竟然連一個獨木橋都過不去。

  我在獨木橋這頭徘徊。看著獨木橋下雪浪如同猛獅奔跑,咆哮聲震耳欲聾。看看不懈追求的同伴們,有的衝過去了,固然歡快;有的卻哀叫著墜下橋,聲音夾雜在浪聲中,被其吞沒,更是不容目睹。敬愛的伯樂,我知道生命的過程是需要奮鬥的。可是,我的四隻馬蹄怎能踩好這窄窄的木棒?您知道,我不是馬戲團裡的馬,就連鋼絲繩也可以走過去。而眼前的獨木橋,我不得不走,難道千里馬的才能只能經過獨木橋才能體現出來嗎?難道對面的皇宮才是我的幸福陽光之地嗎?

  難道那些跌下橋下的,也固然美嗎?古人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我承認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哪個兵不想當將軍?而如今徘徊在獨木橋邊的我,卻猶豫得不知如何是好。愛,固然美麗,您對我的愛,一向是我日行千里的動力。而現在,愛卻無奈,不去拼博一番,怎能對得起您對我的相中?

  敬愛的伯樂,如今我很猶豫,我很想您能告訴我,千里馬的真正才能是用來做什麼的?是用來過獨木橋的嗎?

  書致此,再談了,敬愛的伯樂!

  您眼中的千里馬

  年月日

  有關伯樂的範文二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伯樂之於千里馬有多重要。如果我是千里馬,我會等待,等待伯樂來認識我這匹寶駒。

  也許會有人會嗤之以鼻,不同意我的論點。但是請看諸葛亮。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卻為何隱於隆中?他不過是等待一個伯樂。當時天下大亂,諸侯各自稱王爭霸,但諸葛亮卻不認為這些人是伯樂,或者說他們無才無德不配為伯樂,直到劉備的出現,“千里馬”才橫空出世,驚煞世人。同樣的遭遇,釣魚的姜子牙釣了個周文王,也是伯樂識馬,也許你會認為這樣等待太多消極。不過切記,“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若伯樂未到,就急切地展現自己,錯過了伯樂,非但埋沒了自己一身才幹,還痛失良機,無法大展鴻途,豈不可惜。你這匹千里馬,不如等待伯樂,因為是“金子總有發光的”。

  可是,如果沒有伯樂該如何?沒有伯樂,這匹千里馬真得老死於槽櫪之間?“非也。沒有伯樂的話,千里馬就應當大力、大膽、大加宣揚,展現自我。在”不懂馬者“面前展現自己,來獲得機會,一展平生所學。

  反正,“千里馬”之所以稱為“千里馬”,就是異於常人,所以有才能的你,不論是否有伯樂都不要放棄機會,展現自己,別讓一肚子的學識爛在肚裡,一身本領無處施展,最後“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假如我是千里馬,我將不會守株待兔,等待著伯樂的出現。因為我自己就是伯樂。

  假如我是千里馬,我將不會因知音難覓。而歸隱山林,過著形單影隻的生活。因為我喜歡萬馬奔騰的恢弘氣勢。

  假如我是千里馬。我將不奉行“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信條,因為我時刻銘記“哪裡跌倒,哪裡爬起”的警戒。

  假如我是千里馬,我將不會懼怕平凡,因為我可以在平凡中“頭懸樑,錐刺股”,蓄勢待發,我要用完美去詮釋我的不凡。

  在21世紀,並不是缺少伯樂,而是千里馬太多。在今天,競爭是殘酷的,你若一直在等待伯樂,你將永遠在原地踏步,你將永遠不能起跑,那麼又何來的冠亞軍呢?我們絕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我們能做的是發奮圖強,埋頭苦幹,我們要做的是讓完美的自己鶴立雞群,讓優秀的自己鋒芒畢露,讓全面的自己出類拔萃,這樣才能吸引伯樂的目光。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是錯誤的觀點。假如我是千里馬,我將會勇敢馳騁,去開創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有關伯樂的範文三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在感慨、在憤慨、在譴責、在無奈時的心語表達,於是有光輝著作《雜說·馬說》。文中,他大筆一揮,將自己的感慨表達的淋漓盡致。而今,我們在同情韓愈的同時,更欽佩於他的文學功底。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其意為:世上先有伯樂,這樣以後才有千里馬。這句話說明,千里馬的出現,是因為有伯樂的賞識。韓愈把千里馬比作有才能的人,把伯樂比作懂得賞識有才能之士的人。歷史上的諸多故事不就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嗎?

  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鄒忌以家事喻國事,以小見大,足見鄒忌之才智,鄒忌也算是一匹千里馬。倘若齊威王不採納鄒忌的建議,依然我行我素,鄒忌的目的不就達不到了嗎?所以,齊威王就是伯樂,慧眼識得“千里馬”。

  《曹劌論戰》一文中,曹劌見到魯莊公,直奔主題,開門見山,問魯莊公拿什麼去打仗?並一次又一次的否決魯莊公回答。倘若魯莊公在第一次遭到否決後,就不再聽曹劌講話,又怎能取得長勺之仗的決定性勝利呢?魯莊公雖然少謀或遠謀,卻能一次又一次聽取曹劌的意見,讓他放手去幹,這一點是多麼的難能可貴,也正是這一點,讓魯莊公發現了曹劌這匹“千里馬”,並給機會讓“千里馬”馳騁於天地之間。魯莊公決定了曹劌,也成就了曹劌,他就是曹劌一生的“伯樂”。

  《唐且不辱使命》中,秦王自視高大,目中無人,在與唐且針鋒相對後,只落得長跪而謝之的下場。而安陵君則不同,他慧眼識英才,從許多臣子中挑出唐且出使秦國,去完成這項事關國家命運的重任,他對唐且寄予厚望,唐且也不辱使命,以勝利來報答安陵君,安陵君就是“伯樂”,發現了唐且這匹“千里馬”,並讓他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華。

  文章《晏子使楚》中,無才無德的楚王幾次侮辱晏子,卻反遭晏子侮辱,晏子以精妙之辭令給楚王以有力反擊,迫使楚王折服,只得笑臉相賠:“聖人非所與熙也”。楚王愚昧無知,不懂得賞識有才之士,況且又自視高大,明知晏子善於辭令還自取其辱。倘若他能早一點發現晏子的才能,並能適當款待,也不必落得偷雞不成反蝕把米的下場。可見,有才之士是不能侮辱取笑的,否則只會自取其辱。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伯樂的出現,改變了千里馬“駢死於槽櫪之間”的悲慘命運,改變了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的悲慘現狀,卻給了千里馬施展才能、馳騁千里的機會。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