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秋節團圓的文章_月明中秋話團圓

  中秋團圓節,明月寄相思,月光裡面看到了愛的人,吃一塊月餅甜蜜蜜,一直甜到心坎裡,酒不醉人人自醉,願你中秋佳節美夢連連,夢想成真,圓圓滿滿雙宿雙飛。以下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關於中秋節團圓的文章,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關於中秋節團圓的文章篇1:月明中秋話團圓

  文/若梅

  千古中秋悲明月,一襲相思話團圓。

  佳節臨近,思念濃,歸鄉情切,心似箭。

  每逢佳節倍思親。曾幾何時,中秋,以她別樣的風韻,賦予人們多少美妙的暢想。

  臨近中秋,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那一輪圓月。看那圓圓的月亮,似乎滿載著親人團聚的其樂融融,也懷揣著遠隔千里的離愁別緒。如鼓滿了詩情畫意的帆,遨遊在廣袤、幽藍的中秋夜空。

  古今的人們,已習慣了將滿滿的思念與祝福,遙寄於中秋的故鄉或有著自己牽念的遠方。隔著遙遠的時空相互對月傾訴。這一天,人們對著圓圓的月亮,品著圓圓的月餅,吃著圓圓的湯圓,連那思念的情懷也是圓圓的。圓圓的月亮,寄託著人們多少美滿生活的夢想。

  ——於是,人對於月亮,總是情有獨鍾。

  俗話說:年怕仲秋月怕半。寓意到了月半或中秋,那一月或一年所剩下的光景不多,稍縱即逝。

  年年中秋過,一歲一中秋。寒來暑往,我已於人世間渡過了幾十個中秋節了。而中秋留給我的,既有其樂融融的溫暖,也有掠人心肺的寒涼。那一輪一輪的印跡,似年年不變的月光,重疊一處。歲月寒暖有痕,而月亮絲毫不改當年。

  小時候,每個節日對我們來說都是新鮮的。那種節日特有的氣氛讓人很容易從中捕捉到一種舒服的感覺,那是一種溫暖和幸福。一如中秋,除了有皎潔的月光,香甜的月餅和湯圓,最讓人陶醉的還是一家人圍坐一起有說有笑的情景。

  記得那一年的中秋節,趕上連陰雨天氣。我和弟弟都上中學了,那天剛好是星期六。上午最後一節沒上課,老師就放假讓我們回去過中秋。和所有的同學一樣,我們冒著綿綿細雨趕路,衣服溼了,心裡卻充滿了節日的歡快。走在已離家不遠的田間小路上,我發現沉甸甸的稻穗站在田裡卻冒出了長長的嫩芽,白乎乎的像一個個白鬍子老頭兒。因下雨無法收割,許多熟透的稻子倒伏在泥水裡,長成了青青的秧苗兒。看見這些,我樂滋滋的心在下沉,高興勁兒一下跑到爪哇國去了。回到家裡,已經快過中午飯時刻了,轆轆的飢腸早按捺不住那美美飽餐一頓的渴望,伸手揭開鍋蓋,竟是一片冰涼。心情也跟著降到冰點。弟弟一屁股做到小凳子上,像個洩了氣的皮球。我一轉身,見門後邊堆著一把老豇豆。o***︶︿︶***o唉,只好開始整理,準備做飯。雖說路上見到的情景讓我已有思想準備,但多少還是有些失落。不一會兒,穿著蓑衣、戴著斗笠的父母,先後回來了。父親揹著把鐵鍬,母親兜著一兜兒沒能曝出棉花的棉桃。他們的臉色也像這天色一樣陰沉,似乎忘了今天是中秋節了。

  到了晚上,母親還是煮了包餡的湯圓,又煮了些花生,我們幫著忙乎,氣氛逐漸活躍起來。心情一輕鬆下來,我和弟弟一邊幫助做事情,一邊講些學校裡的小趣事,雖然因豐收無望,父親的心情有些沉重,聽到我們說的高興時,也不覺露出微笑。就這樣,在煤油燈下,我們一家人談笑風生的渡過了這個沒有月亮的中秋節。

  那個中秋節,雖然沒有豐收的憧憬,沒有圓圓的月亮,但有親人團聚的歡聲笑語,心裡就有個圓圓的夢想,夢裡依然有月光皎潔。

  往昔歲月裡,那些有月的中秋,總能賦予節日以別樣的滋味。

  辛勞的父母親還在田間忙碌。我領著有些睡意朦朧的弟弟妹妹,走在迎向父母的田埂上。圓圓的月亮在我們的頭頂上晃悠悠的,像是喝醉了酒。一個趔趄,我險些跌倒,嚇走了瞌睡,我帶頭唱起了兒歌:月亮走,我也走,我幫月亮提巴簍,巴簍巴,撿棉花,棉花殼,磕菱角,菱角彎,彎上天······。調皮的小妹接著改了詞兒的唱下去:······巴簍巴,撿棉花,棉花殼,扎我腳,哎唷哎唷疼死我······惹到我們都笑了。

  光滑的打穀場上,父親趕著老牛正打場。圓圓的月亮下,圓圓的石輾隨著老牛轉著圓圓的圈,在一大片鋪撒成圓形的厚薄均勻的稻把子上,一遍又一遍,一圈又一圈。父親走在中間抖動著牛繩兒不時的催趕。他一會兒抓起一把稻穗摸索著,那眯縫的雙眼似乎在陶醉於一個圓圓的夢裡。

  門前的空地上,我們和母親圍坐一圈,中間的一張凳子上放著圓圓的簸簯,我們邊說笑邊掰棉花。一會兒母親拿來她自己沒吃的月餅掰開幾瓣分給我們,其實我們都已經吃過了,只有父母親沒顧得上吃。我知道母親自己吃什麼都捨不得,就說:“聽說吃月餅就是講究團圓什麼的,那就不能分開吃的啊。”母親笑了:“你們一人一瓣,就得要大家的合起來才是團圓的”。

  多年來,母親的話一直讓我記憶猶新。在父母親的心裡,一個人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大家的美滿才是他們心裡的圓滿。兒女們能夠聚在一起,享受天倫是他們最大的欣慰。

  若干年後,作為他們的兒女,我們已各自離開了父母,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兒女,做為父母的我們,更加感受到兒女繞膝的那份天倫之樂是多麼的珍貴。中秋,也是可以讓人銘記和寄託著無數美好願望的、那麼一個曼妙無比的形式。

  其實,陰晴圓缺,月本無心,有心悲歡的,依然是人。月亮,每個月都圓,圓了又缺。她的圓缺有序,絕不會因人的悲喜而改變。而出於人的某種情節,中秋的月圓,被一廂情願的人們賦予了更多人為的感情色彩。

  中秋夜,又是那漫長思念之路上的一個燈火通明的驛站。多少疲憊的思念,於今夜爬出沉睡的視窗,在如水月光下被點燃,任傷口泛出嫣紅,復甦著鑽心蝕骨的疼······。

  那一年的中秋,月光下,我再也不能看到小女兒那圓圓的笑臉兒。我的心被殘忍的掰了一個豁口,鮮血橫流,而月亮依然圓圓的,圓圓的高掛頭頂。在別人的眼裡她是圓滿的、美麗的,而在我看來,她是那麼的冷漠,像一個風乾淚水的眼睛,那麼焦灼,心被刺得生生的痛······。

  記憶被翻得一片凌亂,多事之秋的往昔,不堪回首。小女兒天真爛漫的年華里,有關於她的中秋,屈指可數。我努力的搜尋,尋找哪一處的中秋月華,留下了有關於她的故事。一做起事來就會廢寢忘食的我,甚至不曾在月光裡,給她講一段關於中秋的神話······

  如果可以···,現在的她,已經是豆蔻年華,許多中秋的故事,有關思念,她該會懂。明月千里寄相思,可這一份思念,我該寄往何方?因為那是月光也去不了的地方啊!······一句淡淡的“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涵蓋了多少撕裂的心痛,和多少無奈的感傷。人圓心圓,月才更圓。心若缺,即使明月高掛,也只是一地月光慘淡······。

  世事變遷,滄海桑田。人們心裡早已不再奉頌那種“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似的孝道。好兒女志在四方。為了學業、為了事業,兒女們終有一天要有他們自己的天空。為了生活,夫妻們不得不天各一方。為了不同的理想,朋友們也會各奔東西。可是不管走到哪裡,只要是月光照得到的地方,我們就能夠得知彼此安好。天涯海角,無須朝夕相處,有月光照耀的地方,我們同觀一輪明月,雖人隔千里,息息相通的心,卻是圓如滿月。

  唯如“但願人長久”,方得“千里共嬋娟”。月滿中秋佳節夜,願普天之下的人們,心有明月長團圓。

  關於中秋節團圓的文章篇2:中秋節團圓月念親人

  年年中秋。歲歲中秋。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中秋節,是個大團圓的節日。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後一天即八月十六日是我53歲小生日,吃長壽麵,思念故鄉親人,過著幸福生活,心裡樂開了花。

  記得兒時過中秋的好時光。門口擺一張小方桌,全家人坐在桌子旁,供奉著國人特有的美食——月餅,給大家品嚐。我們做孩子的有月餅吃,高興極啦。吃一口月餅,啊,味道好極啦。雖然月餅品種單調了點,但是能夠填飽肚子。當時已感到非常滿足啦。畢竟,我們的要求不高。飢不擇食。寒不擇衣嘛。仰望天上的星星,閃閃發光。月亮又大又圓,清輝灑向人間。我們沐浴在黨的陽光雨露下,生活最苦也是甜。

  中秋節是人們歡聚的好日子。現代人為了生存,為了發展,出外謀生的眾多。家人散落在各地,司空見慣。大家平時由於生計忙,離多聚少。中秋大節來臨,發一個簡訊,打一個電話,報一個平安。平安是福。道一聲吉祥。致一聲祝賀。比什麼高階吃穿享受都要強。人是有情的嘛。親人就是第二個我。離開親人的日子難過。六親不認的人可恥。這是節日文化給大家帶來的好處。做人不忘本。誠信兩字值千金。市場經濟時代,更要注重道德文明修養。這也是社會的穩定劑呀。

  屈指算來,我離開家鄉已有三十二年啦。報告大家一個喜訊,浙江省疾控中心表彰我們在疾控戰線工作三十年,特發一枚紀念章,作為精神鼓勵。家鄉有我那年邁多病的老父親。天涯海角有我的妹妹、大弟、不久前意外離開人世的三弟。妹夫的勤勞和創業精神可嘉,致富不忘親人。他較早在海南文昌開發養殖業,註冊成立海南亞大魚苗場,經營範圍有奧尼羅非魚苗、紅羅非魚苗和淡水白鯧魚苗,至今也有三十餘年養殖生涯,帶動了我的弟弟們致富。平時聊天,保持密切聯絡,瞭解他們發展近況,鼓舞人心,心潮澎湃。我感嘆,雖然我讀書文化偏高,但是比起他們,經濟上差一大截,沒法對比。我在心中默默祝福他們,開拓的養殖事業越做越大。

  國人重傳統,對節慶文化發揚光大。即使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也不例外。網上過中秋紅紅火火,虛擬社群已張羅中秋大節。我不由自主的想起隔海相望的寶島臺灣。那裡有我們的同胞呀。也在過中秋,吃月餅,盼望月圓人團圓。假如有一天,兩岸統一啦,那就好啦。中秋大節一起過,穿梭訪問,來往密切。2010年5月份,我到臺灣8天環島遊,大開眼界,寶島的方方面面發展都很好,值得借鑑。我想起“臺灣鄰居”鍾幼娣一家,嫁臺後你在海峽那邊還好嗎?家鄉親人想念著你們全家及嫁臺的大陸同胞姐妹們。道一聲節日快樂!身體好嗎?孩子讀書成績如何?方便的時候,早日回家鄉看看。祖國發展日新月異,一日千里。工業生產蒸蒸日上。農業實行多種經營。家鄉大力發展茶葉龍頭產業,農村經濟好轉,農民增收呈現出蓬勃向上的好勢頭,且勢頭強勁。全世界華人是一家。團結就是力量。我們都是華人、同胞,為什麼要把我們分開呢?大陸同胞不答應。海外僑胞也不會答應。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希望國家統一。這樣的話,國力才會強大。華人的根在中國,在故鄉。兒不嫌母醜。常回家看看吧。

  現在,我在第二家鄉,被稱為桃源仙境的美麗地方松陽工作,並生根結果。每逢佳節倍思親。故鄉,那熟悉的紅土地,特色石頭房子,勤勞善良的鄉親,是我終生難忘的地方呀。愛家鄉,想故鄉,思鄉之情切切。恨鐵不成鋼。希望家鄉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遙祝故鄉的親人和五湖四海的網友們中秋快樂!*** 文章

  關於中秋節團圓的文章篇3:中秋是一個團圓的節日

  年年中秋、今有中秋!望月思鄉,人在他鄉:年年中秋,今有中秋!何時回鄉,再逢中秋。月到中秋分外明,說到中秋節、不能不談月,中秋是一個團圓的節日,也是月圓人圓、閤家團聚、共敘離情、共話網戀…的節日。而今夜就在此時此刻有又多少人能在這個團聚的節日裡團聚呢!

  “空對月、望盼千里之外,居異鄉、滿相思,唯看咫尺天涯,轉無眠…”。月圓之夜,也是最能觸動人們心靈之時,我很喜歡月亮,也不止一次的在自己的日誌裡寫到關於月觸動了我的心,喜歡它在深夜裡發出的那一碧萬頃的光輝,只有它才真正的驅趕了人間的寂寞。我也看到過從古到今關於寫月的詩話,簡直可以編輯一部厚重的詩書,可見曾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對月的情感和情懷至深…。每到中秋之夜,一輪皎潔的圓月當空,天空是深邃的藍,幾縷白雲嚮明月飄來,似乎明月在白雲間穿行。靜謐的夜、月華如水,世間萬物似乎籠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在月光的清輝裡沉睡,無邊的情懷滋暗的長著,在靜月下緩緩流向遙遠的天際。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時候遠在他鄉像我們這些遊子們如果漫步在如水的月光下,肯定會觸動思鄉之情,於是古往今來,關於懷遠、關於遊子思鄉、關於鄉關何處…。如不與明月有關、如不與月夜相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天各一方的親人,同在一輪明月下,借明月遙寄縷縷思念情懷,今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最質樸的一句話,最平白的語言,卻道出了我們這些遊子普遍的情懷。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眼,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故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這樣靜美的中秋夜裡,再一次仔細品味這首詩詞,使人約略感覺到這首詞的主人看慣了世態炎涼,飽經風霜的心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緋徊,在天上人間的邊緣彷徨,這又何嘗不是和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人遇事一樣的沉寂呢!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天下游子的中秋情懷,身在千里之外說到底是對故鄉月下團聚的一種懷念和嚮往、對親人的一份深切思念和牽掛,吃著他鄉的月餅,品嚐的卻是故鄉的味道。看著異鄉的月亮,月亮上卻影著親人的模樣…,月餅是千百不同的月餅,月亮卻是千古一樣的月亮。遊子是今夜天涯海角的遊子,鄉愁卻是恆古不變的鄉愁!今夜在中秋時節裡:想月、看月、品月、賞月…今夜的明月寄託著多少美好的祝福、多少幸福的憧憬、多少夢幻般的未來…。歲月悠悠,帶走的只是孩提般的童真,但卻帶不走我們每個人那顆追求和嚮往美好生活的心。

  當我在寫這篇日誌時,我的親人、我的兄弟、我的朋友…,此刻你們也是不是都在這一輪圓月下呢?今夜只希望明月能給你們-帶去我深深的思念。讓明月帶去我的一腔思鄉情懷帶去對故鄉最美好的祝福…。今夜望月懷遠、月輝一碧萬輕柔、念鄉愁鄉懷鄉情鄉關何處?唯與月同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