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用什麼藥好

  在如今的社會,有非常多的人存在骨質疏鬆,但很多人都不引起重視,也不知道。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1.骨吸收抑制劑

  骨吸收抑制劑可抑制破骨細胞功能,減少破骨細胞對蛋白與鈣質的吸收,可減少骨量的進一步丟失,常用的藥物有雌激素,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降鈣素和雙膦酸鹽等。

  2.骨形成促進劑

  成骨細胞是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細胞,負責骨基質的合成、分泌、礦化。骨形成促進劑可增強成骨細胞功能,促進骨形成,增加骨量,常用的藥物有如氟化物,維生素K,生長激素,甲狀旁腺激素,雄激素和他汀類藥物等。

  3.骨礦化藥物

  骨礦化藥物可促進骨鈣沉著,加快骨礦化過程,使骨量得到增加,使破骨與成骨的過程保持平衡,常用的藥物有鈣劑,維生素D等。

  4.中醫中藥

  中醫中藥主要以補腎壯骨類中藥為主,主要治療肝腎不足,瘀血阻絡所致的骨質疏鬆症,如腰脊疼痛,足膝痠軟,乏力。常見的藥物有仙靈骨葆,補腎壯骨沖劑等。

  骨質疏鬆的注意要點

  一、長期用藥

  骨質疏鬆是一種慢性疾病,因骨的代謝比較緩慢,骨量的變化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顯現出來的,所以抗骨質疏鬆藥物治療也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藥物的療程通常要維持數個月乃至數年,因此患者不能急於求成,應做好長期用藥的準備。

  二、合理選藥

  鈣劑聯合不同種類的維生素D是必要的,同時應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如肝腎功能狀態選擇不同種類的維生素D,有研究預示遺傳因素對選擇維生素D也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鈣片雖然是非處方藥,但是還應該結合醫生的意見一起選擇適合自身的鈣劑和維生素D類藥物。

  三、用藥規範性

  骨質疏鬆藥物可分為化學小分子藥物、維生素類、激素類、單克隆抗體等類別,劑型也包括各種口服片劑、噴鼻劑、注射劑、皮下植入劑等,給藥週期也有比較大的差異,有每日一次或二次、每週一次、每月一次,甚至有每年一次等給藥方式。劑型與劑量存在的差異直接影響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患者應嚴格遵照醫生和藥師的用藥指導,掌握正確的用藥途徑、用藥時間和用藥技巧。

  四、療效評估

  降鈣素在治療骨質疏鬆導致的疼痛方面有比較明顯的作用,部分患者通常在治療1個療程***即4周***即可緩解疼痛症狀,但是骨密度的變化至少要6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有所顯現。

  對於該類藥物,延緩骨密度降低的速率是比較現實的目標,而不是增加骨密度。檢查體內骨生化標記物的水平也可以評估藥物的療效,但這些生理指標通常在用藥3到4個月後才出現一些變化,而且這些指標的變化需要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判定和解讀。骨質疏鬆藥物治療近期目標是緩解或消除疼痛,改善生活質量,終極目標是降低骨折的發生風險,提高生命質量。

  五、用藥安全性

  骨質疏鬆藥物治療是長期的,除了緩解疼痛、改善骨密度等療效指標以外,用藥後的安全性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更加重要。許多患者因出現藥物不良反應而終止了骨質疏鬆藥物治療。一旦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我們應該客觀、科學地面對,例如應該權衡藥物治療作用的獲益和用藥風險後,再決定是否繼續藥物治療、調整甚至停止藥物治療。

  如果患者在用藥後出現了不適或可疑的副反應,應該及時諮詢醫生或藥師,同時保留所服用的藥物包裝***包含藥品名稱、批號等資訊***,以便醫生和藥師判斷因果關係,為採取必要的措施提供依據。

  六、聯合用藥

  許多骨質疏鬆患者同時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骨性或風溼性關節炎等慢性疾病,正在服用降壓、降脂、降糖、消炎鎮痛類等藥物,患者就診時應告訴醫生和藥師自己的用藥史。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可導致作用疊加或作用相抵,直接影響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特別是在判定藥物不良反應的因果關係時,是否聯合使用的藥物以及使用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資訊。

  七、用藥依從性

  建議老年患者將自己的用藥情況記錄在本子上,包括藥品的商品名、通用名、服藥方法、服藥起至時間等,如果將骨密度、生化等檢測報告一起儲存則更好。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與主治醫生和藥師建立相對穩定的***,甚至可以加入醫療機構的慢病管理系統,這樣有利於獲得一些相對系統的治療。

  八、新的藥物治療機會

  獲得國家資質認定的醫療單位可開展骨質疏鬆新藥或新的藥物治療方法的臨床研究。設計良好的臨床研究通常比常規治療有更加完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評估方法,患者將有機會更早地獲得新的藥物治療方法。這些臨床研究必須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和醫療機構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准。為確保患者自身的權益,患者在參與這樣的臨床研究之前應瞭解研究的過程和內容並簽署《知情同意書》。

  骨質疏鬆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疾病,治療時需要多學科協同作戰,同時也需要患者和家屬的積極配合。只要醫患雙方共同努力,骨質疏鬆患者就會與健康人一樣享受美好和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