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頜手術的副作用

  正頜手術目的在於矯正錯位牙,調整不協調的牙弓與牙頜關係,排除牙頜干擾,排齊牙列,消除牙的代償性傾斜,以使術中能將切開骨段順利的移動至設計的矯正位置,並建立良好的牙頜關係,那麼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下牙槽神經損傷

  下牙槽神經主要支配下頜牙齒及下脣附近面板的感覺。由於該神經在下頜骨內行經的位置接近下頜骨矢狀劈開術時切開的部位,在手術進行中有可能因震動與牽拉而損傷,或骨塊固定時挫傷。受傷後會使得下脣附近面板的感覺變得不敏銳,發生的機會約為十分之一。約有百分之九十的患者在術後三、四個月後會逐漸改善恢復,但有少數人可能會恢復不完全,而下脣持續有感覺遲鈍的情形。但是並不影響日常生活,且顏面各部分運動不受影響,不會有口角歪斜流口水的情形。

  術後出血與血腫

  由於手術範圍內的骨膜都需要剝離,所以有可能發生血塊淤積腫大,醫學上稱為血腫。發生機會約為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絕大部分的血腫很輕微,會自行吸收。只有極少數情況血腫量會很多,表示手術部位有持續出血的可能,此時有需要緊急至手術室止血的必要。

  術後感染

  所有的手術都有感染的機會。由於正頜手術的切口多在口腔內,術後若口腔衛生不良,以及生活作息不正常,都會增加感染的機會。整體而言,感染的機會約為百分之三。術後感染的處理,大部分只需在門診追蹤、服用抗生素治療。部分情況可能需在門診時稍微開啟傷口,引流感染物,幫助復原。只有極少數需要住院,使用抗生素或再行清創治療。

  口角面板擦傷

  由於手術在口腔內,所有的器械都必須伸***內,對口脣附近的面板,尤其是口角部分,約百分之五十甚至更多的機會造成一些淺層的面板擦傷,在一至二週會自行癒合,通常不會留下疤痕。

  臉型改變後的心理問題

  在接受正頜手術後,臉部的特徵會有很明顯的改變。雖然手術的結果會使臉型比例變成正常,但有部分人會產生自我認同的問題。周邊的親友同事可能會因為臉型的差異不認識你,如果他們比較認同手術之前的臉型特徵,在手術後有些無心的負面評價,這時便會造成心理上的壓力與適應問題。

  正頜手術的步驟

  1、醫生與病人討論手術方案,在病人答應後進行手術,按照計劃進行正畸治療,消除牙的干擾,使術中能將切開的骨段順利的移動到設計的矯正位置上。

  2、通過正頜治療的具體情況,對手術計劃進行評估和猜測,必要時進行調整。

  3、患者做術前預備工作,對手術計劃、預計效果及可能出現的問題做進一步分析。

  4、患者進行正頜手術的治療。

  5、手術完後需要定期觀察至少6個月,假如出現問題需要及時到醫院進行相應的處理。

  正頜手術的發展歷程

  早在1928年,Fauchard即曾嘗試用牙鉗一次矯正個別牙錯位,但以外科手術矯治骨性牙頜畸形,則為Hullihen於1848年所創用,並於1849年首次報道。其後,雖有很多學者進行了努力的探索和改進,但限於當時的科技與醫學水平,治療效果很不理想,使在其後的近100年中,牙頜面畸形的治療進展緩慢。直到本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麻醉學、外科學基礎、應用解剖學以及特殊手術器械的創用,才使牙頜面畸形的外科矯治獲得了較為快速的發展。

  1957年Trauner與Obwegeser 首次報道並由Dal Pont***1961***改進的經口內途徑行下頜支矢狀劈開術***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矯治下頜發育畸形,標誌著外科矯治牙頜面畸形進入了新的階段。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Bell及眾多學者的努力,在頜骨及頜周組織血供系統的應用解剖,以及骨切開後血供動力學變化等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成就,更進一步奠定了現代正頜外科學的生物學基礎,為實現各型牙-骨-黏骨膜複合組織的帶蒂易位移植,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和成功的保證。加之,外科-正畸聯合治療原則的確立,使牙頜面畸形的外科治療更趁完善,真正進入了功能與形態相結合的新時期。

  由於牙頜面畸形患者的外科治療需按畸形情況和治療要求,切開並移動牙–骨複合體,重建正常的牙頜面結構的三維空間關係和功能,並獲得滿意的頜面美容效果。因此對治療方案、牙?關係的調整,骨切開的部位,骨塊的移動方向、距離以及手術方案的選擇,均應於術前有精確的考慮和設計,並對選定方案的預計治療效果,作出術前預測。

  在確定牙頜面畸形正頜外科的治療方案之後,必須按照嚴格的治療程式進行,才能獲得最佳的預期效果,並避免可能出現的誤差。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