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生規劃的總結怎麼寫

  人生規劃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需要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學會制定合理的人生目標,科學地進行人生規劃,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

  兩年的工作,我彷徨過,無奈過,但是我走過來了。從一名學生到一名職業人的過渡是一個有痛,有苦的過程。當我已經適應了這種生活方式之後,我開始冷靜的用一種不同於學生時代的思維方式思考人生,規劃人生。

  一個人在他的一生中,很難在很多方面都做得非常優秀,也許他只能做好一件事或者兩件事。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當他涉及的工作範圍比較廣的時候,也必將意味著他沒有時間和精力在這麼廣的範圍內有很深的造詣。所以,合作將成為事業成功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又涉及到了合作團隊的問題,一個合作關係很好的團隊將對每一個團隊成員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要獲得成功,就必然要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合作團隊。

  短期規劃:

  2008年12月——2009年12月

  加強對英語的學習,具備基本的聽說能力。

  深入學習一門計算機語言。

  注意現場工作經驗的積累,和數控機床控制理論的研究,理論聯絡實際,爭取在技術上成為無可替代的人。

  長期計劃:

  2014年。要慎重的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團隊,並對工作條件、生活條件、收入情況等進行謹慎的評估。此時的目標是,選擇一個適合自己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工作、學習、生活的公司、企業或事業單位,以及一個適合落腳的城市,開始制定購房計劃,安頓自己的生活。

  2020年。成為高階工程技術人員或從純技術崗位轉到技術管理崗位繼續發展,實現方式可以靈活選擇。在這一年,至少成為部門主管或部門經理。應該已經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除供房子外,應該積累不少於10萬元儲蓄。另外,應該要個孩子了。

  2025年。擁有不少於30萬固定資產***包括房產***,20萬可自由支配的資金。走上高階管理崗位。

  2030年。成為公認的成功人士。

  也許有人認為我在這麼幾年時間實現以上規劃有些不切實際,其實不然。原因有兩個,一,一個人30歲到45歲是事業的黃金期,這個時期的發展幾乎決定一生的成敗,如果不能在這個時期實現上述規劃目標,那麼,也就不可能在以後的時間實現成功的目標;二,以上規劃考慮到了本世紀頭二十年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

  篇二

  一、前言

  在今天這個人才競爭的時代,職業生涯規劃開始成為在人爭奪戰中的另一重要利器。對企業而言,如何體現公司“以人為本”的人才理念,關注員工的人才理念,關注員工的持續成長,職業生涯規劃是一種有效的手段;而對每個人而言,職業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進行有效的規劃,勢必會造成生命和時間的浪費。作為當代大學生,若是帶著一臉茫然,踏入這個擁擠的社會怎能滿足社會的需要,使自己佔有一席之地?因此,我試著為自己擬定一份職業生涯規劃,將自己的未來好好的設計一下。有了目標,才會有動力。

  二、自我盤點

  我是一個當代本科生,***平時***是家裡最大的希望——成為有用之才,性格外向、開朗、活潑,業餘時間愛交友、聽音樂、外出散步、聊天,還有上網。喜歡看小說、散文,尤其愛看雜誌類的書籍,心中偶像是周恩來,平時與人友好相處群眾基礎較好,親人、朋友、教師關愛,喜歡創新,動手能力較強做事認真、投入,但缺乏毅力、恆心,學習是“三天打漁,兩天晒網”,以致一直不能成為尖子生,有時多愁善感,沒有成大器的氣質和個性。但身高上缺乏自信心,且害怕別人在背後評論自己。

  三、解決自我盤點中的劣勢和缺點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雖然恆心不夠,但可憑藉那份積極向上的熱情鞭策自己,久而久之,就會慢慢培養起來,充分利用一直關心支援我的龐大親友團的優勢,真心向同學、老師、朋友請教,及時指出自存存在的各種不同並制定出相應計劃以針對改正。經常鍛鍊,增強體質,以彌補海拔不夠帶來的負面影響。

  四、未來人生職業規劃

  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所學專業,在未來應該會向化學和英語兩方面發展。圍繞這兩個方面,本人特對未來五十年作初步規劃如下:

  1、2004-2009年學業有成期:充分利用校園環境及條件優勢,認真學好專業知識,培養學習、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個人綜合素質,並作為就業準備。***具體規劃見後***。

  2、2009-2012年,熟悉適應期:利用3年左右的時間,經過不斷的嘗試努力,初步找到合適自身發展的工作環境、崗位。

  完成主要內容:

  ***1***學歷、知識結構:提升自身學歷層次,從本科走向研究生,專業技能熟練。英語四、六級爭取拿優秀、普通話過級,且拿到英語口語等級證書,開始接觸社會、工作、熟悉工作環境。

  ***2***個人發展、人際關係:在這一期間,主要做好職業生涯的基礎工作,加強溝通,虛心求教。

  ***3***生活習慣、興趣愛好:適當交際的環境下,儘量形成比較有規律的良好個人習慣,並參加健身運動,如散步、跳健美操、打羽毛球等。

  3、2012-2053年,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踏踏實實的貢獻自己的力量,擁有一個完美的家庭。

  五、結束語

  計劃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於其具體實踐並取得成效。任何目標,只說不做到頭來都會是一場空。然而,現實是未知多變的,定出的目標計劃隨時可能遭遇問題,要求有清醒的頭腦。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著理想、信念、追求、抱負;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載著收穫、芬芳、失意、磨礪。一個人,若要獲得成功,必須拿出勇氣,付出努力、拼搏、奮鬥。成功,不相信眼淚;成功,不相信頹廢;成功不相信幻影,未來,要靠自己去打拼!

  篇三

  小時候,《我的理想》是一個常做的作文題目,而且常做常新。那時,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師。

  如今,年少時的理想都已成真:我成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在一個努力與國際接軌的擾攘都市中,代課掙錢,買房還貸,每天下課後,擠一個小時的公交車回到位於城市邊緣的家,迴盪耳際的,總是那句歌詞: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

  一日在網上看到自稱“新東方”的“小平同志”的徐小平先生的文章,才發現自己錯了。只有理想是遠遠不夠的,他說,關鍵在於人生的規劃。規劃職業,規劃人生,明確自己需要什麼、適合什麼職業、有什麼資質,否則會造成人生資源的浪費——虛度光陰,虛耗精力。

  工作還要繼續讀書

  由於工作的緣故,常有機會和大學生交流。

  有一個學生這樣為自己規劃人生道路。遠期目標是做一名電視節目製作人,而且一定要做到中央電視臺。近期目標是先進入新聞這個行業。他的專業是經濟新聞,實現這一點並不困難。關鍵是選擇哪裡作為事業的起點。他認為中國新聞事業的前沿在廣東,那裡的媒介環境比較開放,從那裡做起能夠得到充分的鍛鍊。他制訂了從廣東做起,接而北上的戰略。同時,看到新聞工作者的工作特性,他為自己做了兩手的準備——從新聞崗位上退下來之後去高校的新聞專業當一名教師。

  當然,更多的大學生仍然在就業壓力和獨立生活的兩難中“鬱悶”著。為了生活獨立,應該趁早謀求一個專業對口、報酬不菲的工作,但嚴峻的就業形式使得這條路日益坎坷。於是考研就成了應屆大學畢業生的一個重要出路。但是,沒有經濟收入,又怎能負擔學習費用呢?於是,還和大學時一樣,繼續依賴父母。到了獨立的年齡,尤其是同齡人都獨立生活的時候,自己還在依賴家人,這對於年輕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健全發展都有不小的負面影響。

  常有學生問我該不該考研。不少人想就業自立,但父母卻總希望他們繼續讀書。一方面不想他們太早遭遇社會競爭的壓力,希望他們有了更高學歷後,在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一方面也都心甘情願為自己的孩子出錢深造,哪怕家境也許並不寬裕。父母的愛心和奉獻使得兩難中的大學生們更加難以抉擇。

  我主張他們先工作。身在學校,談什麼人生規劃,往往更多是參考了別人的經驗。但是,每個人的潛質不同、機遇不同。怎麼確認別人的經驗就一定適合自己呢?趁年輕,多經歷一些工作實務,有助於認清自己,認識社會。而這時,再做進一步的規劃,也許更切近實際。考研是一次重新確認自己、調整自己的機會。如果花費三年甚至六年時間拿到碩士或博士學位,首先,工作不一定就比本科畢業容易找;其次,即使找到了工作,如果發現與專業對口的工作其實並不適合自己,那麼這樣的人生打擊恐怕是很難承受的。

  就人生規劃的兩個重要部分——讀書和工作而言,工作可以讓人明白,自己到底缺乏什麼,應該讀什麼書。

  可行的人生規劃也許可以分成這樣幾個步驟:一是瞭解自己的各種特點,如基本能力素質、工作風格、興趣愛好、價值觀念等;二是根據自己的特點和現實條件,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三是詳細分解目標,制定可操作的短期目標與相應的教育或培訓計劃;四是根據個人需要和現實變化,不斷調整職業生涯目標與計劃。然而,看看周圍自己熟悉的人,真正明確這些步驟並付諸實施的,卻太少了。

  人生規劃是否也應該與時俱進呢?無論早晚,人生規劃都不可能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定型的。

  人生規劃必不可少

  在大學生的求職教育課程中,人生規劃是比理想教育更具現實針對性的篇章。很多大學生的茫然鬱悶、無所適從,就是因為人生缺乏規劃而引起的一種心理失衡。於是,規劃人生便被引入心理治療,被稱為“規劃療法”。據稱,“規劃療法”是指通過科學的計劃和執行,讓人明確認識到自己在自然、社會中的位置和作用,將異化的需求轉化回來,以自身切實的成長來釋放發展需求壓力,從而恢復信心和動力,優化資源利用效率,並最終緩解緊張、焦慮和抑鬱的失衡心理。

  不管規劃療法是否現實,但其中蘊含著人生規劃的重要原則,值得思考。比如說,對於主體資源的規劃。如果一個人對自身資源***包括時間、精力***不進行規劃,就很容易陷入瑣事之中,分不清主次緩急,難以根據目標進行取捨,也不能夠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並且導致無法有效地與他人分工合作。往往疲於應付卻最終一事無成。

  對於在社會上奮鬥多年卻無成就感的人來說,人生規劃對於心理平衡和事業發展的積極意義同樣不可忽視。過了三十歲,人生就好像足球比賽的下半場,激情表演和主動進攻的慾望,都已被疲憊和麻木取代。“堅持到底”成了人生信念,而不管自己堅持的是什麼。

  朋友間常開玩笑,肯德基博士65歲才開始創業,一樣打下了全球快餐業的半壁江山,我們至少比他還年輕30歲呢。肯德基博士多大年紀時制訂了進入快餐業的人生規劃,不得而知,但對於我們這些年過三十的人來說,規劃人生下半場,現在開始,似乎也並不晚。而且,往往更加現實。

  我的一個朋友,現在一家做電信增值服務的公司做市場主管,IT界人士,月薪萬餘元,也算是都市白領了。她被大學錄取時是價格學專業,剛入學不久,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開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她的專業也與時俱進,改成了統計學。大學畢業考研未果,先是做保險代理,後來進了一家著名的市場調查公司。90年代後期,隨著市場進入資訊時代,她的上級主管創辦了這家電信增值服務公司,她也跳槽到了這家公司。回顧近十年的工作經歷,她坦言並沒有所謂的人生規劃,但對於今後,她卻有非常現實的打算——她不習慣用“人生規劃”這個詞。她計劃工作到50歲就退休。就這麼簡單明確,在職業規劃諮詢專家眼裡,這恐怕稱不上是人生規劃,但卻多少有一些曾經滄海的淡泊。

  更多不滿現狀的朋友還在積極地規劃人生,有的正實踐著自己的規劃。幾個朋友出資註冊了一家公司,準備做鮮榨啤酒。他們積極籌備,計劃做出一個地方知名的品牌。雖然經營一年,因為非典而狀況不佳,但因為有了目標,有了對這個行業的遊戲規則的初步認識,他們仍然信心十足。他們常談起企業發展經營的規劃,但並不認為這就是所謂的“人生規劃”。進入人生下半場,大家對於生活的認識似乎也多少超越了“人生規劃”的職業優先原則。此時的心態就像那句廣告語:“當工作成為業餘愛好……”

  人生需要成功來激勵。媒體制造了太多有關成功人士的神話,成了激發人生規劃熱潮的一個重要源頭。在這些成功人士的神話中,人生規劃是理性人生成功事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暢言人生規劃的徐小平先生也從加拿大回國定居,開創“生涯諮詢”和“教育諮詢”的新事業,不知是否是他人生下半場規劃的實施。

  也許我們的下一代,當他們第一次上作文課時,題目會是《我的人生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