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課後反思

  近幾年,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教師的教學方式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

  美術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給人以美的情趣和藝術的薰陶。美術課對於培養學生感受、理解、評價各種美的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具有特殊的作用。我們小學美術教師必須對美術課高度重視。要想使每個學生都學好美術這門課程,首先要培養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美術教學活動要富有趣味性,學生參加起來才有主動性和積極性。我發現融音樂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的遊戲,更能激發學生的激情,以及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讓他們在愉悅中不知不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使美術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從而使學生對美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同時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進行“小老師教學”,讓學生體驗做“小老師”,能為學生創造開放思維、自主表現和創新表演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利用自己的優勢,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創造性地學習,自主的探索和實踐,在體驗中獲得知識,提高綜合素質。教師也可以運用多種方法與學生一起活動並體驗審美帶來的愉悅和成功感。當學生要做“小老師”了,要把別人沒看過的作品展示出來,或者要把別人看過的作品講清楚,要把自己對內容的理解告訴同學,這對於學生來說,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樣學生在教和學得過程中的積極性提高了對美術課的學習就更認真了。

  篇二

  手中的畫筆就是我們的魔術棒,能變出心中的大海 草地 怪獸......

  教學反思

  五年級的學生,對美術的專業知識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學時我以引導為主,講解為輔,使學生認識對比色,瞭解色彩調合的方法,知道對比色之間是一種補色關係。通過欣賞感受,體會對比色繪畫的配合原理與裝飾效果,使學生髮現對比色在生活中的運用,並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繪畫創作中。學生基本掌握了所學知識,但還有個別學生對補色的運用還不夠靈活,當畫面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時,就不知道畫面的補色是什麼了。這一點我應該注意強調一下主次關係,即找主要的面積大的色塊的補色,使畫面協調統一。

  《色彩的和諧》教學反思

  推薦自然界的顏色千變萬化,五彩繽紛,這些絢爛多彩的顏色把我們的世界裝扮的美麗迷人。把學生融入在這色彩斑斕的世界當中,就會增加他們的色感,對色彩的認識就會大大提高。

  是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第二課.本課集合了中外小朋友熟悉喜愛的臥室與別墅作為範畫,運用暖色和冷色的的兩中對比,讓學生感受和諧色給人的舒適魅力。

  本課是色彩基礎課,課程結構內容包括:鄰近色的概念,在色相環上,相鄰近的顏色稱為相近色,如黃、黃綠、綠或紅紫、紫、藍紫等。鄰近色的配合,會使人產生舒適、和諧的美感;色彩冷暖的概念,冷曖對比是色彩對比的一種,補色對比是最鮮明和強烈的冷暖對比,在同一幅畫裡,必須有一個主色調,主色調對畫面的和諧產生決定性的作用。

  因此,本課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主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通過學生接觸和諧色,認識和諧色,,運用和諧色激發學生運用色彩的慾望,以此來提升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在濃厚興趣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用線條、色彩、表情、語言等表達自己對形與色的感受,以及對真、善、美的認識。從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以及和諧色與他們所學習析色彩線條的聯絡,更加熱愛美術課。

  鄰近色在創作畫面時非常重要,因為它是一幅畫面的主旋律。如果不能很好的運用鄰近色來組織畫面,一幅色彩作品的創造就會產生一種色彩的混亂,讓人感覺畫面脈絡不清。一幅冷色調的畫面或暖色調的畫面裡主要都運用的是鄰近色的對比,這樣畫面才會顯的舒適、和諧。學生初學使用水粉工具臨摹水粉畫,困難較多,老師最好先畫出步驟示意圖,一步一步帶領學生作畫,提醒學生用水要適當,不要太多。輔導時及時糾正學生用水多與少的失誤。

  因為,學生是初次嘗試用水粉顏料臨摹水粉畫,作業要求不要太高,對畫得比較好的作業及時鼓勵,對不成功的作業不要批評和指責,找出產生問題的原因,為下節課做好準備。

  《禮物的外套》課後反思

  本課是一節動手製作課,當學生們手中的廢舊盒子、瓶子或紙袋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禮品時,使我非常感動。我真的感受到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得到了發揮。我認為從課前的蒐集各種包裝材料開始,就激發了學生對包裝的興趣,生活的熱愛。設計禮品包裝不僅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同時也體現了製作者的愛好和情趣。同時,教師利用課件演示,讓學生欣賞到多種包裝形式精美的禮品,不但使學生了解了禮物包裝的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美化生活的情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設計思路,再通過教師的折、剪、粘等技法的直觀演示從而解決了包裝的難點。使學生將禮物的外套設計得更加精美。

  《趣味文字》教學反思

  五年級美術課《趣味文字》一課是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美術教材第9冊,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會設計字型的骨架,新增雙線等基本的方法。因此,這節課的教學不難。關鍵是讓學生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發現變形美術字的特點,掌握規律,學會設計的方法。

  在教學中我設計瞭解決教學關鍵的環節讓學生在活動——探索的過程中學會設計的方法。

  在這堂課中我也開始了嘗試探索教學,首先是初次探索階段,通過提問和猜想的方式來解決,我是這樣提問的,變形美術字有什麼特點呢?讓我們先來根據這類美術字的名字猜想一下,同學們的回答還不少,有的說,變形美術字就是要有變化,我肯定了他的說法,還有的說形狀有變化,我說對呀。

  然後我們就進入了第二個環節在觀察和比較的過程發現規律,讓學生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問題作出假設和預測,這是一個利用舊知同化新知的過程,我說,讓我們來觀看黑體美術字,它的設計是在長方形或正方形的格子中寫骨架的。所以它的特點樸素、端莊、大方得體。那麼變形美術字該如何操作呢?這時我讓同學們分小組討論,同學們議論紛紛,大家都說形狀可以變化,如梯形、扇形、等等,這一下思路開拓了。看到同學們的想法越來越多,我為他們感到高興。

  最後進入了第三階段在創想和表達相融匯中體現設計的樂趣,在變化的形狀中設計的骨架,不同於方方正正的形中,我讓每個小組嘗試,在自己創想的形中設計骨架,誰的設計會最合理,有什麼規律可尋呢?自主探究嘗試,在提出的想法中,可讓學生自主選擇創意的形狀,學生選擇的是自己感興趣的形狀,突出了學生自主探究嘗試的自主性,小組四人意見不統一時,可進行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在自主探究嘗試過程中,我可以及時地參與,引導學生對嘗試的設計作深入探究,充分體驗探究的樂趣。

  另外,為了提升學生的認識,一些美的示範和欣賞作品,對於學生來說是很有啟發的,作為教師還可以設計第四的小環節,那就是更有特色的完整的變形美術字。可以給學生一種完整美的啟示。

  教學的探索是無止境的,但是重視讓學生在學中收穫,作為教師的我更應該思考,因此,我要設計不同的活動,引領著我的學生在活動中發現規律,掌握方法,理解美的規律。這才是我心中對活動——探索的理解。

  篇三

  通過課件出示紅色的物體、紅色的畫,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了紅色給人熱烈、歡快、溫暖的感覺。通過讓學生比較兩張優劣不同效果的畫,使其在色彩與構圖方面有明確的概念。通過比較兩張畫,使學生感受到了紅色的鄰近色的美麗,知道了畫紅色的畫不僅要使用純紅色,而且還要嘗試運用紅色的鄰近色;在構圖上要注意物體在畫面的組合,使物體組合有聚有散,並使畫面物體有主次之分,使畫面看上去完整美觀。通過以上的比較分析,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另外,紅色的畫不單單隻用紅色來表現,其實可以用不同程度的紅色表現,也可以適當地加一些其它顏色作為點綴陪襯。但主要還是以紅色為最基本最主要的顏色。

  本課第一課時主要是新授,而第二課時內容讓學生們在感受紅色系列的衝擊後再次加深對三原色的瞭解。教學中,最精彩的環節是我讓學生們來說說對紅色的感受,他們竟然運用了那麼多的詞彙:大紅的熱情、紅火、喜慶、快樂,粉紅的溫馨、浪漫、溫柔、美麗……可能是奇妙的故事給學生帶來的聯想吧!對於紅色的主題,學生也能想出許多:如《過年了》、《果子豐收了》、《貼春聯》、《著火了》、《夕陽晚霞》等等。只是考慮到三年級教室這邊水池很少,調配顏料很不方便,所以我允許學生使用各種材料來表現,那些使用油畫棒、水彩筆、彩色鉛筆的,不能現場調配出各種不同的紅,有點小小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