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風華觀後感範文

  電影《那時風華》在北京舉行首映禮,導演李三林,總編劇田運章攜程琤、劉思博、圖門巴雅爾、秦朗、龍兒、劉之冰、劉佳、王姬、趙曉明、蘇麗等主創出席。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

  “青春的指尖劃開了年輪,特別的愛給了特別的你”, 以三代塞罕壩人造林、護林、營林的感人事蹟為基礎創作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那時風華》,已定於12月10日在全國影院濃情上映、伴愛啟航。今日,片方誠意釋出了“特別的愛”版海報和預告,帶觀眾一探那場緣起塞罕壩、綿延三代人的動人情感故事,共同領略那青春伴夢想起航的詩樣魅力。

  有一種青春力量 超越時空

  《那時風華》講述了一段有著時代烙印的青春愛情:上世紀60年代,一群以鄭百團、唐學燕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和以蘇鐵為代表的林業工人們,懷揣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偉大理想,駐紮進了天寒地凍的塞罕壩。在這裡,他們不忘初心、勇擔使命,把不毛之地變成了高原綠洲,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也是在塞罕壩精神的見證下,他們相識相知、不離不棄,唱響了一曲縈繞青春與夢想的動人戀曲。

  一份愛情,因為信念的底色而格外純摯;一段青春,也因為堅守的分量而更為恆久。影片故事靈感取自“六女上壩”的真實事蹟:在國家號召進軍著塞罕壩時,六位年輕姑娘主動請纓,放棄高考,懷著壯志雄心毅然奔赴塞罕壩,為祖國的綠色事業奉獻出寶貴的青春年華。影片鮮活而藝術地再現了她們的經歷和成長,展現了特有的青春張揚和朝氣活力,一下就拉近了典型人物與觀眾和時代的距離。

  片中如此,幕後亦然。幾位挑大樑的青年演員,不僅格外珍惜塑造角色的機會,更深受塞罕壩精神的鼓舞,毫無保留地投入拍攝。從壩上到天漠,從黃沙漫天到冰天雪地,輾轉各地都毫不退縮,歷盡艱辛也毫無怨言,形成了與前輩們跨越時空的青春共鳴。

  有一種無言摯愛 溫暖時代

  《那是風華》此前曾在西柏坡等地展開巡演,影片主題和質量得到了觀影觀眾的交口稱讚,他們紛紛表示,影片生動感人、鮮活豐滿,是一個用國際視角講述的中國故事,一個用當下視角講述的歷史故事,一個用懷舊視角講述的青春故事,不僅僅是一個先進典型的故事化演繹,而且是一次極富視覺衝擊力的藝術探索;不僅僅是一曲現實主義的壯歌,而且充盈著震撼心靈的浪漫主義情懷……

  此次公佈的海報和預告從另一角度契合了觀眾們的映象。三幅成系列的海報,以東方文化含蓄卻真摯的手法,表達了故事主人公們源自心底的惺惺相惜。而資訊量巨大的預告片,則一下拓展了視覺空間:非洲荒原、異域村莊、沙漠飆車、國際團隊等等一一呈現。他們與塞罕壩有著怎樣的聯絡?又與老一代務林人有著怎樣的淵源?原來,影片中不僅有老一代造林人在艱苦歲月的相濡以沫,有新一代護林人在默默堅守的彼此付出,更有新新一代營林人因生態保護的共同理想而喜結良緣。他們雖然身處更紛繁的世界,也享有更優渥的條件,但是在祖輩事蹟和精神的感召下,他們依然選擇因為共同的理想追求而攜手終身。從時間的流轉到空間的變化,恆守唯一的,是那份同樣的真愛情懷,是那份雋永的痴情不改。

  塞罕壩精神,既是締造“沙漠變綠洲”這一世界奇蹟的精神動力,更是數代務林人以青春為筆、蘸夢想為墨寫就的不朽詩篇。如今,一部《那時風華》,將這幅青春畫卷向觀眾徐徐展開,期盼與廣大觀眾高歌夢想、禮讚青春!

  二

  生活不僅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部電影大概是這句話的最好詮釋了,什麼叫做《那時風華》!遠方,其實就是“心”的地方,無疑是更符合信達雅的標準。正所謂“一路風雨前程磨礪意志,半載苦樂同享鑄就輝煌”,以這部電影,去尋找和致敬那被人懷念的青春傳奇

  《那時風華》的故事很簡單,就是講述塞罕壩人造林、護林、營林的故事,但該片並不是高舉高打的傳記類作品,而是將這個題材通過青春的視角呈現出來,這是本片的基礎核心,就是本文開篇那句被用到爛俗的短句,道理我們都懂,打算切合實際,那就難了。

  電影的主演都是新人,且視角年輕化,能看出該片有這一點的科普性質,深入這個我們不太瞭解的行業的方方面面,同時也普及了塞罕壩精神。電影分為兩條線索,從當代視角入手,先展示塞罕壩的成就,再以倒敘的方式去呈現兩代、三代塞罕壩人造林、護林、營林故事。

  而回憶中的往事才是本片最為動人動人的地方,該片詳盡的筆墨的渲染唐學燕、李建設等六個姐妹主動請纓,放棄高考,懷著壯志雄心毅然奔赴塞罕壩,一片荒蕪的土地上風沙四起,冷天雪地,缺水少柴,吃著煮土豆,林業工人們住著木板房,漏風漏雨條件艱苦。與狂風呼嘯的大自然比起來,六位年輕姑娘的力量還是非常微小。

  在這樣的故事體系下,該片通過前後對比,先呈現今日綠樹成蔭的成就,再突出那個年代的艱苦條件,電影中無數心懷熱血的年輕人來到黃沙飛濺寸草不生的塞罕壩,讓他們將荒漠變為綠洲。這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也是一段在血與火中鍛造的青春往事。也突出了林業工人們堅守奉獻的信念。

  如何還原當時艱苦環境下的人們的信念與精神呢?光靠展示拼搏精神其實是不夠的,這也是本片以青春視角展開的原因所在。顯然,只有把衝動模式從那些只會喊口號的大義,下放到普羅大眾的基本欲求,一部電影才會真的貼近和俘獲觀眾。

  正如本片,愛情元素的點綴,成為《那時風華》的點睛之筆。女主角唐學燕的偶像是曾登上《人民畫報》的下鄉知青邢燕子,情理之中的愛上了勤勞低調又會拉馬頭琴的技術員蘇鐵,李建設和舒亞,蘇鐵和鄭百團,同時喜歡上風風火火的唐學燕,也符合年代的審美和愛情觀。可以說本片的故事角度,好似一代經典名作《青春之歌》,唐學燕這個角色,好似楊沫筆下敢愛敢恨的林道靜,所以說該片將偉大的信念與世俗的情愛故事巧妙地縫合在一起。類似心理機制的構建,要好過無數口號和動人事蹟,真正做到以人為本,謂之“接地氣”。

  這部《那時風華》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矢口史靖的《哪啊哪啊神去村》,都是知識青年下鄉的故事,主題大致類似,但側重點不同,後者追求迴歸自然的慢生活,本片則是在這個艱苦的環境下,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完成自己的理想。這種青春、勵志、熱血和愛情型別的電影,其實符合行業型別片的一大特質,樂衷於講述初心,最終迴歸本真。看似千篇一律,實際上總有新意,回味無窮。比如矢口史靖的作品,從《五個撲水的少年》、《搖擺少女》到《快樂飛行》,都是如此。

  這部《那時風華》同樣如此,並沒有為了勵志而勵志,也沒有把工人們的辛苦裱裝起來。影片從頭至尾都圍繞著主人公來進行人物塑造,生活、內心的方方面面。沒有刻意的說教和拔高,當唐學燕、李建設等六個姐妹來到河北塞罕壩,為祖國的綠色事業奉獻出寶貴的青春年華的時候,在青春的視角下,觀眾會先喜歡上主人公,繼而對他們的故事——這些懷抱熱血夢想的年輕人,產生由衷的憧憬。

  這樣的故事,通過雙線對比,以回憶展開,強化那隻限於特定年代才會有的魅力。這樣的情感不會令人產生爆米花焦糖刺激味蕾的那種瞬間愉悅感,取而代之的是這樣有著特殊記憶的一群人所能品出的歷久回味。塞罕壩如今的綠水青山來之不易,是數代務林人接力寫下的青春傳奇。

  三

  以三代塞罕壩務林人造林、護林、營林的感人事蹟改編的現實題材影片《那時風華》巡映會走進中國傳媒大學。該片出品人、河北影視集團副總經理、河北電影製片廠廠長靳國棟,導演李三林,總編劇田運章,攝影指導張邵明,以及片中演員劉思博、秦朝和龍兒***剛果金***出席巡映會並分享了創作背後的故事。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院長張宗偉、黨委副書記朱傳欣出席活動,學術報告交流和黨課教育相結合,讓巡映會深度加分。

  影片《那時風華》講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一群以唐學燕、蘇鐵為代表的年輕務林人,懷揣著將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的偉大理想來到冰雪寒天的塞罕壩,在這裡展開了一段殘酷自然環境和人類超凡力量抗衡的奇蹟故事。在他們的帶領和感召下,數代務林人前仆後繼、接力不怠,把荒蕪的塞罕壩變成了綠色的大林海,並締造出享譽世界的“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塞罕壩精神。

  觀影結束後,出席活動的主創和演員們,與現場師生分享了影片創作的經歷和感受。《那時風華》靈感取自當年“六女上壩”的真實故事,在主創的精心設計和青年演員們的精彩演繹下,影片生動鮮活地再現了這群典型人物的青春歲月。

  《那時風華》不僅有高亢的時代場面,更有細膩的人物情感,代入感非常強,得到了觀影師生們的一致認可和共鳴。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黨委副書記朱傳欣認為:“影片形象地闡釋了中國人內化於心、世代傳承的艱苦奮鬥精神,用生動感人的故事、鮮活豐滿的形象、唯美浪漫的鏡頭和巨集大壯闊的場面,真實再現了三代林場人戰天鬥地的恢弘氣勢,展現了理想信念執手無悔的生命激情。”一名學生黨員在觀影后對影片評價道:“沒有想到《那時風華》能把一部關於生態保護的主旋律題材拍攝得這麼有新意,給我們上了一節生動的‘塞罕壩’精神的黨課。”

  四

  電影《那時風華》在北京舉行首映禮,導演李三林,總編劇田運章攜程琤、劉思博、圖門巴雅爾、秦朗、龍兒、劉之冰、劉佳、王姬、趙曉明、蘇麗等主創出席。

  上世紀60年代,國家發出了“綠化祖國”的號召。在這一背景下,數百名知識分子和林業工人,毅然挺進冰雪寒天的不毛之地塞罕壩。《那時風華》正是以三代塞罕壩人造林、護林、營林的真實事蹟為基礎創作,講述了唐學燕、蘇鐵等年輕人,懷揣著“沙漠變綠洲、保衛北京城”的偉大理想走上塞罕壩,在那裡無怨無悔地奉獻青春熱血,甚至犧牲生命的感人故事。

  編劇田運章透露,決定和導演一起創作《那時風華》,是因為兩人想法一拍即合,堅信“塞罕壩精神”值得在這個時代被宣揚:“說到底塞罕壩精神是什麼呢?無非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這種精神也是我們民族精神中的精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國之本。我們作為文化工作者,有義務、有責任把它宣揚下去,發揚光大。”

  確如導演和編劇所期望的,在拍攝《那時風華》的過程中,青年演員們都被“塞罕壩人”的堅持與堅守深深打動和影響著。主演程琤還記得自己剛進組時,專程去到當地的博物館,用一天時間細細看完了關於人工森林的紀錄片:“當你真正看到了人類用雙手造就的人工森林,這感覺太震撼了。”而來自剛果的外籍演員龍兒也感慨稱,塞罕壩是留給中國乃至全世界的一出寶貴遺產。

  王姬和劉之冰兩位“戲骨”此番也友情客串了《那時風華》。雖然笑稱自己是來“打醬油”,但王姬也認為這個醬油“打得值”:“因為戲眼都落在了我們的角色身上,希望我們演繹的角色和故事能夠鼓舞更多的人努力奮鬥。”演員劉之冰則與兒子劉思博在《那時風華》中首度合作。有趣的是,兩人飾演的還是同一個人物。劉思博透露,兩人經常在私下討論角色:“很多外在的動作和內在的情緒需要我們兩人溝通,這樣才足夠像,不會讓觀眾跳戲。”

  五

  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風華,新一代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自由馳騁,上一代在遊戲機卡帶和傳呼機的伴隨中長大,還有一代人的記憶裡是柏油和青草混雜的味道,李三林導演的新電影《那時風華》裡面的青春顯然離現在更遙遠一些,那是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的六零年代,故事的主人公們懷著一腔熱血,從城市奔赴到鄉村、戈壁、草原或邊陲,用青春譜寫出一段激情燃燒的時代畫卷。

  那是這片土地有記憶以來最艱難的時期,溫飽還沒有解決,物質非常匱乏,特別是在一些剛剛著手發展的地區,條件更是難以想象的艱苦。正如電影裡面演的那樣,當唐學燕、李建設等六個姐妹來到河北塞罕壩,一片荒蕪的土地上風沙四起,林業工人們住著木板房,冷天雪地,缺水少柴,吃著煮土豆,煉乳和奶糖都是稀缺資源,血糖低了要暈倒也只捨得咬一小口,雖然有一排嶄新的拖拉機,與狂風呼嘯的大自然比起來,力量還是非常微小。

  在這樣的環境下,花朵一樣嬌嫩的姑娘是怎樣堅持下去,在惡劣的環境中創造奇蹟,把光禿禿的荒山變成了密林呢?影片並沒有像以往的同類型影片那樣,把重心放在製造視覺奇觀上,用太多的筆墨去描寫造林的過程,而是通過三代人的經歷,圍繞一場感動天地的愛情,形成強烈的戲劇衝擊力,讓觀眾不由自主的投入其中,接受一場心靈的洗禮。

  以愛情作為核心元素來表現塞罕壩精神,《那時風華》為型別片做出了正確且成功的改造,試想在當年那一群青春男女的精神世界裡,工作和情感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只有把愛情和理想都演好了,才能真正刻畫出飽滿立體的人物形象。女主角唐學燕的偶像是曾登上《人民畫報》的下鄉知青邢燕子,情理之中的愛上了勤勞低調又會拉馬頭琴的技術員蘇鐵,李建設和舒亞,蘇鐵和鄭百團,同時喜歡上風風火火的唐學燕,也符合年代的審美和愛情觀。

  唐學燕和蘇鐵、鄭百團、李建設、羅舒亞,幾個人之間的情感糾葛不可謂不離奇,但其中所有的曲折和離奇,都是符合時代車輪軌跡的,比如說唐學燕在蘇鐵被前當眾求婚,鄭百團和舒亞在雨夜中的相濡以沫,暴風雪中的悲情一舞,唐學燕毅然犧牲自己的人生,養育隊友留下的孩子,這些情節或唯美浪漫,或催人淚下,用現在的話說是可鹽可甜,另有點燃的熱血柔情,堪稱是一場60年代獨有特產的愛情。

  時光荏苒,光陰似箭。唐學燕、鄭百團和燕子突擊隊的隊員們在塞罕壩上堅守了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終把荒野變成了青山,終於守過了風暴,迎來了豔陽,這樣令人振奮的故事,也印證了這一代人的平凡與不朽,他們的故事雖然已經非常遙遠了,但是他們的生命永遠存在,激勵著後人的繼續奮鬥。

  影片巧妙的通過唐學燕的孫女來回述這一段塞罕壩往事,除了使觀眾更容易的進入故事,同時也體現了這種精神的傳承,無論時代怎樣轉變,中國人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奉獻與犧牲精神,對家國的大愛,是始終不會改變的。現在,我們喜悅的看到,當年的燕子突擊隊的後人們現在不僅把家園建設的更加美麗富饒,也把這種精神帶到了非洲,把愛與希望的種子撒播到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