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名琴分別是什麼

  在古代,人的文化修養是用琴、棋、書、畫四方面的才能表現的,彈琴為四大才能之首。那麼關於?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國古代四大名琴指的是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

  這四張琴被人們譽為「四大名琴」。

  一、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洪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

  後來“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悽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二、繞樑

  今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1] 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悽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妺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三、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樑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樑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操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臉紅耳熱,心馳神往。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四、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絃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儲存在皇家內庫之中。三百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給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琴一詞在古文中的出處

  〔古文〕琴《唐韻》巨今切《集韻》《韻會》《正韻》渠金切,音靲。

  《說文》本作琴,禁也。象形。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絃。周加二絃。《徐曰》君子所以自禁制也。

  《白虎通》琴以禁制淫邪,正人心也。

  《琴論》伏羲氏削桐為琴,面圓法天,底方象地,龍池八寸通八風,鳳池四寸合四氣。琴長三尺六寸,象三百六十日。廣六寸,象六合。前廣後狹,象尊也。上圓下方,法天地也。五絃象五行,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武加二絃,以合君臣之恩。

  《三禮圖》琴第一弦為宮,次商角羽徵,次少宮,次少商。琴有弦有徽,有首有尾,有脣有足,有腹有背,有腰有肩有越。脣名龍脣,足名鳳足,背名仙人,腰名美女。越長者龍池,短者鳳沼。臨嶽琴

  首,絚弦者也。嶽山琴尾高起,絚弦者也。城路,嶽山下路也。鴈足支肩下,系弦者也。軫支足下,轉扭調絃者也。

  《正字通》琴名奇雅者,如伏羲,嬰貢梓。帝命下相柏皇為琴,曰丹維,曰祖床。帝俊琴曰電母。俊之子晏龍琴曰菌首,曰白民。伊陟琴曰國阿。周宣王琴曰向風,銘曰情有耳,伏寇在。是祝琴曰太古。楚玉子無虧撫琴為洞庭木秋之歌琴曰青翻。崔駰琴曰臥冰。戴逵琴曰黑鵠。逵之子仲若琴曰躍魴。兄勃琴曰應谷。柳文暢琴曰春風。此數名可與號鍾,露越,綠綺,焦尾同備藻繪也。

  又地名。《公羊傳·定八年》甲起於琴如。《注》琴如,地名。

  又《山海經》西南黑水之閒有廣都之野,冬夏播琴。《注》郭曰:播琴猶播殖,方俗言耳。 又姓。琴張,孔子弟子,字子開。見《左傳·昭二十年》。

  又人名。《山海經》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國,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

  又蟲名。《山海經》肅愼氏之國有蟲,獸首蛇身,名曰琴蟲。《注》郭曰:亦蛇類也。

  又琴城,冢名。《水經注》楚人謂冢為琴,六安縣都陂中有大冢。民曰公琴,世傳卽皋陶之冢。

  又簷前鐵馬曰風琴。《王半山詩》風鐵相敲固可鳴,朔兵行夜響行營。如何淸世容高枕,翻作幽窻枕上聲。*考證:〔《山海經》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國,有芒山,有桂山,有瑤山。〕 謹照原文瑤山改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