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展觀後感

  參觀國寶展後,心情是如何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今天,我到保利藝術博物館去參觀圓明園的國寶展,感觸很深。

  圓明園,它曾經被世人譽為“萬園之園”,曾經作為東方文明的一種象徵,為天下人所推崇。圓明園體現了我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是當時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園林。乾隆皇帝說它:“實夭寶地靈之區,帝王豫遊之地,無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園林建築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它的出名傳進了歐洲,被譽為“萬園之園”。規模之巨集偉,典藏之豐富,令世人歎為觀止。法國大文豪雨果曾經這樣評價:“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宮的城堡一樣的建築,夏宮***指圓明園***就是這樣的一座建築。”“這是一個令人歎為觀止的無與倫比的傑作。”“即使把我國***法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巨集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人們也常常這樣說:希臘有帕特農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鬥獸場,東方有夏宮。這是一個令人歎為觀止的無與倫比的傑作。五年級,我們學習了《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我從課文中知道,那裡保留著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當時只是清朝政府的無能為力,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燒成了灰燼,讓我國圓明園的許多瑰寶流失海外。今天,這個奇蹟已經不再存在。多百年來,人們都在從這座名園點點滴滴的痕跡中或者是那些被無數名人所描繪的華麗文字中遐想她昔日的雍貴和輝煌。

  現在,回首百年滄桑,珍視盛世光華。幾百年來,國人一直期盼圓明園國寶——十二生肖回國。數十年後,中國幾代人的夙願,終於夢圓。

  圓明園的牛首、虎首、猴首和豬首,是圓明園“西洋樓”海晏堂前大水法水力鍾精華部分,在240年前的乾隆盛世時期,由法國神父蔣友仁水設計,中國宮廷御匠製作,成為融匯中西文化最早、最傑出的雕塑藝術珍寶。

  你看!牛頭兩眼瞪圓,雙角彎曲向前,威風凜凜,就像一個鬥牛的模樣;虎頭於中國傳統的虎造型大相徑庭,透過額頭上的“王”字,讓中西合璧的意義更為典型;猴首,一個“美猴王”的身影,讓我們看出了濃濃的中國情;銅豬首頗像野豬,肥頭大耳,又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審美趣味。

  四十景圖是根據清朝乾隆皇帝旨意,由當時最知名的宮廷畫師唐岱、沈源、冷枚等歷經十一年繪製而成,可見畫成的不易。畫成之後,由乾隆御筆題詩,由工部尚書汪由敦書寫。圖畫繪工精美,直觀效果很好,所繪建築、泉石等景觀都為寫實風格,題詩意境深遠,書法雋永飄逸,詩、書、畫達到了完美的統一。這是我國成就最高的工筆彩畫,是我國繪畫藝苑裡的一束奇葩。

  然而,非常可悲的是,這套《四十景圖》彩繪本,後來卻蒙受了極大的侮辱。1860年圓明園罹難時,這套珍貴的彩繪圖被侵略者掠走,堂而皇之的“獻給”了法國皇帝拿破崙第三。就這樣,圓明園及其影象,都統統被西方入侵者“帶走”了,引致在很長一段時間,圓明園的形象在中國人的腦海中呈出一片空白。人們只能憑空形象,就像“於瓦礫想見亭館,於芒葦想見湖沼,於荊榛想見花樹”。

  據歷史資料記載,《圓明園四十景圖》是根據乾隆皇帝的旨意,於乾隆九年***1744年***由宮廷畫師唐岱等繪製而成的40幅分景圖,為絹本彩繪,各幅分別附有工部尚書汪由敦所書乾隆《四十景對題詩》,字型一律為大臣奏章所用的宮廷管和體。全圖分為上下兩冊,奉旨正式安設於圓明園奉三無私殿呈覽,人稱殿本彩圖。1860年,圓明園遇難時,這套彩繪本被侵略者掠走,獻給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目前被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1983年,法國學術界將四十景圖彩色底版贈回了圓明園,讓現代的人們重溫圓明園曾經的輝煌。《圓明園四十景圖》,具有極大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被堪稱為國寶級藝術珍品。

  看完了《圓明園四十景圖》後,我們還參觀了南北朝佛像珍品,那是佛教藝術巔峰之作。在中國佛造像藝術史上,最為輝煌的巔峰時期的是公元5-9世紀的南北朝晚期至唐代,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使繼古希臘、羅馬之後世界第三大雕塑藝術中心。

  南北朝晚期佛教造像藝術不僅特別注重神韻,而且還突出人物形象的內在價值和精神。被塑造的物件威嚴莊重,沒有人間的喜怒哀樂,給人以高深莫測之感。在佛像造型有北魏的秀骨清象轉為豐滿圓潤之後,產生了大批身圓如柱、薄衣貼體的新式佛像,而在此次展出的佛像正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

  因為幾百年來的風雨兵亂,特別是以“三武滅佛”為代表的歷史上多次“毀佛”,石窟佛像大多有損壞,原來供奉在寺廟以及殿堂內的單體佛像更加罕見完整。這次,我們所看到的石刻佛像,大都完整,有的甚至不見的損害,有的表面貼金彩繪仍部分殘留下來,這些都被稱作奇蹟。

  可如今的圓明園遺址公園,只能以遺址為主題,形成了凝固的歷史與充滿蓬勃生機的園林氣氛相結合的獨特的景觀,還具有重大的政治歷史價值,“圓明園的建成標誌著一個王朝的鼎盛,它的毀滅則昭示著這個王朝不可逆轉的敗落。”圓明園被毀的悲劇,曾是中華民族所受屈辱的見證!

  篇二

  步入展廳,那一排籠罩在柔和燈光下的陶器立即吸引了我,走近看是第一件是一隻魚鳥紋彩陶壺,是距今已有將近1萬年的歷史了,棕黃色的底面上是一隻小鳥在捕捉水中的魚,整個陶器顯得樸素大方,我不禁感嘆在一萬年前人們就能夠燒製出如此精美的盛水用具了。再往前走,是一個最早的龍的前身,中國人都自稱為龍的傳人,但是最早的龍的樣子就像豬,在龍身的中央打了兩個孔,是用於祭祀時掛起來的,令人驚奇的是,這兩個孔的位置幾乎是垂直的,在沒有任何測量工具的遠古時期,人們是怎樣辦到這一點的我們不知道,我們只能為他們的智慧而驚歎罷了。的確,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在西漢時期,人們就懂得環保了,彩繪銅雁魚燈,銅器上施以黑白紅綠的彩色紋飾,燈盤,燈罩還可以轉動開合,魚身和雁頸飾中空的,能夠吸納煙塵。真是銅器中的瑰寶。

  繞過一個展廳,看見一個大圓臺上滿滿的站了一群人,原來,這裡展出的是最最華麗的寶藏,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四羊方尊,我趕緊撥開厚厚的人群湊上前去,想目睹一眼它的風采,只見一件比籃球稍大一點的祭祀用具擺在玻璃櫃中,中間有四個羊頭向外窺探著什麼,羊頭上雕滿了細膩精緻的花紋,像是在羊頭上開滿了一朵朵精巧的小花,銅器身上也佈滿了柔美的紋理,像泛著波濤的大海。整件物品雖已經過悠久的歲月,卻依然光亮可鑑,在燈光的映照下泛出柔柔的光來,歲月剝去了它的青春,卻奪不走它的美麗,我的心在這一刻被陶醉了。

  走出博物館,我的心頭一直縈繞一首歌,它,是一支歷史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