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一共寫了多少個人物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吳.蜀.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那麼?

  在《三國演義》的教學和研究中,有一個習慣性的錯誤:說《演義》「總共寫了四百多個人物」。建國以來出版的幾種比較權威的文學史、小說史,大多如此敘述;直到最近出版的一些文學史、小說史、辭典,仍然沿襲此說。以訛傳訛,實不可不辨。所謂「《三國演義》寫了四百多個人物」的說法,其實源於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卷首那份《三國志宗僚》。

  但這裡卻包含一連串的錯誤﹕第一《三國志宗僚》共列508人,以往的學者們並未仔細點數,只是約莫估計一下,便提出「四百多個人物」之說,即使是對《三國志宗僚》而言,也是不準確的。第二,更為重要的是,《三國志宗僚》大致抄錄自陳壽《三國志》目錄***包括紀、傳和附傳***,其中一些人物,如蜀漢方面的楊戲、諸葛喬、陳祗、衛繼、常播,曹魏方面的袁渙、張範、涼茂、國淵、徐奕、何夔、邢顒、鮑勳、司馬芝、溫恢、鄭渾、倉慈、閻溫,東吳方面的孫慮、孫霸、孫奮、士燮、賀齊、鍾離牧、是儀、胡綜等等,根本就沒有在《三國演義》中出現;第三﹐同樣重要的是。

  《三國演義》中的許多人物,也根本沒有列入《三國志宗僚》,如蜀漢方面的陳式、鄧良、樊建、費觀、高翔、胡濟,曹魏方面的陳騫、陳泰、鄧敦、丁斐、董尋、郝昭、桓嘉、蔣幹,東吳方面的喬國老、大喬、小喬、丁封、全端、全懌、沉瑩、張布、張悌、趙諮,其它政治集團的何進、皇甫嵩、韓馥、張濟、樊稠、韓暹、楊奉等等,都是如此﹔至於《三國演義》虛構的許多人物,當然更不可能列入《三國志宗僚》。由此可見,所謂「《三國演義》寫了四百多個人物」之說乃是粗枝大葉的產物,完全是錯誤的。那么,《三國演義》究竟寫了多少人物呢?我在《三國演義辭典》***巴蜀書社出版***的《人物》部分總共列出1258個辭條;除去28個互見條目***如「阿斗」、「後主」、「先主」等***,實際介紹《演義》寫到的人物總共1230個。

  這些人物,絕大多數都是有姓有名,總計大約1000人﹔極少數沒有姓名者,也與其它人物有明確的親屬關係***如「司馬昭妻」、「董卓之母」、「徐庶之母」等***。這個數字,還不包括某些沒有姓名的過場人物,如那位因敲詐勒索而被張飛鞭打的督郵、水鏡莊上那位一見劉備便叫出其姓名的牧童、臥龍岡上那位不耐煩記一長串頭銜的清雅小童等等;至於一般的「使者」、「差役」、「軍士」、「侍女」之類,更不計算在內。因此,正確的說法是﹕《三國演義》一共寫了1200多個人物,其中有姓有名的大約1000人,確實是古代小說中寫人物最多的鉅著。

  延伸閱讀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還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巨集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鬥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處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張飛“威震長阪橋”、趙雲“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徵,突出某個方面,加以誇張,並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條基本原則。小說中運用這一原則的最好說明,就是向來人們所謂的“三絕”,即曹操的“奸絕”——奸詐過人;關羽的“義絕”——“義重如山”;孔明的“智絕”——機智過人。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鬥爭中,放在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中來塑造。對於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複雜的性格。

  2.它長於描述戰爭。全書共寫大小戰爭四十多次,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最為出色。對於決定三國興亡的幾次關鍵性的大戰役,作者總是著力描寫,並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爭的各個方面,如雙方的戰略戰術、力量對比、地位轉化等等,寫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充分體現了戰爭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既寫出了戰爭的激烈、緊張、驚險,而又不顯得悽慘,一般具有昂揚的格調,有的還表現得從容不迫,動中有靜,有張有弛。

  3.它的結構,既巨集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實,又要注意藝術情節的連貫。因此,在結構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難的。可是作者卻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這主要得力於作者構思的巨集偉而嚴密。他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的矛盾鬥爭為主線,來組織全書的故事情節,既寫得曲折多變,而又前後連貫;既有主有從,而又主從密切配合。

  4.語言精練暢達,明白如話。今天看來,這種語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當時它卻近於白話;用這種語言來寫長篇小說,是一種創舉,和過去某些小說粗糙蕪雜的語言相比,是一個明顯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