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環保黑板報內容

  在全球溫室效應不斷增強的同時,低碳環保已成為時代的主題之一。小編為大家彙總了一些 ,大家可作為參考,希望大家能夠獲得幫助:

  :中重度灰霾天氣釋出預警訊號

  在一般的大氣成分觀測站中,能見度、溼度、PM2.5等汙染物質量濃度都成為觀測的主要要素。事實上,能見度、顆粒物等要素的監測不僅用於對灰霾現象的監控,更為灰霾與空氣質量預警預報提供基礎資料與事後驗證的重要參考。

  按照我國的氣象行業標準,霾***灰霾***的辨識條件首先應該排除降水、沙塵暴、揚沙、浮塵、煙幕、吹雪、雪暴等天氣現象造成的視程障礙,當能見度小於10公里,相對溼度小於80%,判識為霾***灰霾***;當相對溼度為80%~95%時,應該按照地面氣象觀測規範規定的描述和大氣成分***如PM濃度***指標進一步辨識,把pm2.5是否超過限值75微克/立方米,作為判識霾的參考依據。

  “其實,當相對溼度大於95%時,只要此時大氣還沒有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的狀態,此時出現的小於10公里的低能見度情景,也可能是灰霾現象,這種情況下,溼度對能見度的惡化作用很大。”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環境氣象團隊首席專家鄧雪嬌說。
 

以環保為主題的的黑板報圖片

  而據《廣東省突發氣象災害預警訊號釋出規定》的規定,當出現或預計12小時內可能出現能見度<3千米的中度或重度灰霾天氣時,需釋出灰霾天氣預警訊號。而當能見度≥3千米且預計12小時內不會出現中度或重度灰霾天氣時,則解除灰霾天氣預警訊號。

  所以,在一般的大氣成分觀測站中,能見度、溼度、PM2.5等汙染物質量濃度都成為觀測的主要要素。省氣象局介紹,目前已在全省所有市縣開展能見度、灰霾的自動觀測。為了準確觀測灰霾,研究其成因,氣象部門進行了包括PM2.5在內的大氣成分觀測,珠三角有11個氣象站已開展PM2.5的觀測,去年新增6個,包括廣州塔數百米高空這樣的特殊位置也設立了觀測點。此外,氣象部門還通過氣象衛星遙感、鐳射雷達、不定期的人工影響天氣的飛機以及探空氣球探測等手段,形成地面到高空的珠三角大氣成分立體觀測網路。

  氣象部門監測表明,2004到2007年為珠三角灰霾的高峰期。近10年來,隨著轉型升級與大氣汙染治理力度加大,珠三角地區主要城市的灰霾日數總體呈下降趨勢。“不過如果從灰霾預警次數來看,2013年全省一共釋出194次黃色灰霾預警訊號,而今年以來已經發布了386次。但這並不代表今年的灰霾比去年多,而是我省灰霾觀測站點加密,預警手段更加及時完善的原因。”鄧雪嬌說。

  :3.5小時內作出72小時霧霾預報

  今年GRACEs模式系統已經成功由高效能運算叢集移植到高效能超級計算機,可以為未來72-120小時的空氣質量狀況預報提供支撐,運算時間由原來的15小時縮減到3.5小時。

  如果說觀測著眼於業已發生的天氣現象。對灰霾以及空氣質量先知先覺,提前預判,則需要藉助高效能運算機進行復雜龐大的運算以及預報員豐富的經驗修訂判斷。“以前的天氣預報是憑經驗看出來的,現在的天氣預報是根據觀測資料以及氣象物理、化學的變化規律,形成數值預報模式,再用超級計算機算出來的。”據省氣象臺專家介紹,提升數值預報能力顯得尤為關鍵。

  廣東省區域數值預報重點實驗室的超級計算機機房位於廣州市氣象局內,記者在裡面看到,一排排瘦長的黑色機箱閃著燈光24小時運作,共同組成每秒達400萬億次運算能力的超級計算機。

  廣東省區域數值預報重點實驗室專家介紹,近年來,在大氣汙染、生態退化及全球氣候變暖等因素的疊加作用下氣象變化增加了複雜性,城市化迅猛發展,人口的密集又對氣象災害防禦提出了更加精細化的需求。數值預報模式中物理引數化的一些經驗公式需要不斷修訂,運算量也逐漸加大。“而從原理上來看,用於灰霾和空氣質量預報的大氣成分數值預報模式更為複雜,這是因為除了氣象模式之外,還要加上汙染源模式、化學模式。”鄧雪嬌說。

  當中,汙染源模式包括各個排放源的位置以及排放量的掌握,如機動車、工廠、建築工地揚塵、餐飲、焚燒等人為排放、以及海洋、火山等自然排放,這裡一方面是由環保部門提供企業的排放源清單,另外也通過衛星遙感等手段得到。化學模式則包括成千上萬種物種在大氣中發生的複雜化學反應,反應物與生成物在大氣中的形成、轉化與清除等過程均依靠計算機來計算完成。記者在省氣象局的業務平臺看到,經過數值預報模式計算後,系統就會以地圖為背景自動生成灰霾、汙染氣象條件等級的分佈示意圖,直觀地以綠、黃、橙、紅、紫等顏色區分不同區域不同級別的顆粒物和氣體濃度,並實時傳輸到預報員的業務平臺。

  “這時候,預報員再根據現實的氣象背景,對數值預報情況做出修訂判斷。例如低空近地面是否有靜風的不利輸送條件、邊界層是否有強逆溫層,冷空氣到來的時間是否有所微調等,以判斷氣象條件對大氣清除能力的影響,再經過會商,最終轉化成文字做出空氣質量預報。”鄧雪嬌說。目前,省氣象部門自主研發的大氣成分數值預報GRACEs模式系統,已經實現了每天兩次業務化執行,在珠三角實現了能見度、灰霾指數、臭氧、PM等要素的客觀定量數值預報。

  據悉,今年GRACEs模式系統已經成功由高效能運算叢集移植到高效能超級計算機,可以為未來72-120小時的空氣質量狀況預報提供支撐,運算時間由原來的15小時縮減到3.5小時。如果把預報區域分成不同解析度的網格的話,“目前,我們的模式可以支撐東亞區域27公里解析度預報未來120小時空氣質量,大華南區域9公里解析度預報96小時,珠三角3公里解析度預報未來72小時。”鄧雪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