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黑板報資料

  學習科學知識, 科學,原指分科而學的意思,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是關於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下面是由小編給大家整理的 ,希望能夠幫助你們:

  :創新,不竭的動力

  從人類學會直立行走開始,從人類學會製造並使用工具來幫助自己開始,人類的文明便拉開了帷幕,於是,人類便開始不斷地創新,創新科學技術,創新政治制度,創新文學藝術,創新成為人類文明的助推器。科技創新,讓我們的生活學習更便利。
 

 以科技為主題的黑板報圖片

  以書籍的演變史為例。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造。為克服甲骨文材料不易得的缺點,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竹簡和木牘。為克服竹簡木牘笨重的缺點,春秋末期人們發明了輕便的帛書。絲絹價貴,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破布漁網樹皮製成既輕且賤的紙,手抄紙書飛入尋常百姓家。唐朝發明雕版印刷術,大大提高了制書效率,降低了書的成本。如今,縮微圖書越發微小易存,整個大英國書館的所有藏書,可儲存在指甲蓋大小的電腦晶片上。制度創新,讓我們的社會更進步。

  我們今天之所以有如此便捷、優越的生活環境,是無數科學工作者智慧的結晶。難以想像,沒有科學,我們的生活會變成怎樣。我們不會忘記封建迷信怎樣毒害了一代又一代人,不會忘記“落後就要捱打”的深刻教訓。建國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試看:三峽大壩電站的電流已照亮近半個中國;青藏鐵路的修建,必將大大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的巨集偉藍圖也已徐徐展開;“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也已圓滿成功……

  也許你要說這些科技發展的成果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太遠,那我們不妨看看你最熟悉的家吧。從早期的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發展為如今的彩電、電腦、汽車等等高科技產品,科學正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網路帶來了資訊時代,通訊帶來了便捷溝通,我們在享受這些便利時也面對著科技的挑戰。在科技改變我們物質生活的同時,我們更為看重的應該是科學帶給我們的挑戰與機遇——精神追求的改變。

  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棄家庭乃至生命於不顧,追求探索著真理。楚國的屈原,漢代的蘇軾,唐代的杜甫,宋代的岳飛、陸游,清代的林則徐,無以不是以國家責任為重的典範。中華民族正是由這些“脊樑”支撐著,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相信,我們的祖國是不斷髮展和創新的,我們的祖國也一定會更加繁榮富強。

  :科技改變生活

  從小我就有一個好習慣,每當做完老師和父母佈置的作業,就會跑到書房,坐在椅子上津津有味地看著《十萬個為什麼》,這一看就是幾個小時,每一個科學道理都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在飯桌上,我也會把自己所看到的新知識統統講給爸爸媽媽聽,這樣不僅懂得了許多知識,而且還增強了表達能力。

  我還有個特點——愛問為什麼。“為什麼天是藍的呢?”“為什麼海水是鹹的呢?”“為什麼恐龍會滅絕呢?”……爸爸也搞不懂我的小腦袋裡為什麼裝了這麼多“為什麼”,這些小問號太多了,有些問題當老師的爸爸都難住了,這時我就會在書中尋找答案,找不到還要到大型書店去找,總之非要找到不可。

  小時候我的夢想是做一名科學家,想要給大家發明一些生活中沒有,但對人類生活有幫助的東西。可是光說、光夢想,不去努力地做又有什麼用呢?所以我就去參加許許多多的科技活動,增強我對科技知識的瞭解。要知道一位成功的科學家是從小發明開始的,不是生下來就是科學家的,一定要實際操作和大膽想象還要堅持、努力地做才行。而且做科技活動的同時也學會了堅持、學會了努力,學會了不懂的問題問老師、問大人。

  對於科技,我們一點也不陌生,因為我們每天都生活在科技的懷抱中,我們每天都在享受著科技帶給我們的方便與快捷。也許你還沒有發現,也許你會發出疑問:“科技?科技在哪裡?”你看,科技就在你身邊:電視、電腦、手機、mp3、火箭、衛星、宇宙飛船……好多好多,說幾天幾夜都說不完。總之生活離不開科技,科技在為生活服務。點點滴滴,時時事事,科技無處不在。

  當年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時候,曾經轟動全世界,今天我們坐在高高的輕軌上和高速的地鐵上,一點也不感到奇怪;一個蘋果從樹上落到牛頓頭上的時候,聰明的牛頓發現了地球的引力,又根據地球引力的定律發明了許多東西。從發現到發明,科學家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