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乾淨心理健康黑板報

  健康的心理來自於健康的體魄,和諧的環境,正確的疏導和科學的診治,作為中學生我們要有衛生乾淨的生活習慣,還要有良好的心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用。

  欣賞

>

  相關資料1

  1. 未來難預測,我們只堅持當下的選擇。人沒有完美,幸福沒有一百分,每一個現在,都是我們以後的回憶。裝扮簡單些,內涵就豐富些;慾望簡單些,心靈就澄清些;交際簡單些,生活就輕快些;處世簡單些,友情就純樸些;心境簡單些,人生就飽滿些!

  2. 細節不能忽視,千里之堤,也會潰於蟻穴,小的事物,其力雖小,但經日月累積,量變終有一天會引發質變的,滴水穿石之功,不是浪得虛名的。小事小物,若是良性的,就加以保護,讓其慢慢發展壯大,若是惡性的,那就趁早除草,不能留根,以絕後患。

  3. 我們都到了一個略顯尷尬的年紀,都不再那麼年輕了卻也沒有足夠的成長;都想依靠自己卻發現還差一點;都想要往前走卻發現前路漫漫,前有迷霧後有壓力。但我依舊相信一些,我想你也同樣。有野心就去努力,在你跌倒還能站起來的時候。越是尷尬越是要面對,才能擺脫它。

  4. 獨自一個人:一個人時不喧不嚷安安靜靜;一個人時會寂寞,用過往填充黑夜的傷,然後傻笑自己幼稚;一個人時很自由,不會做作,小小世界任意行走;一個人時要堅強,淚水沒肩膀依靠就昂頭,沒有誰比自己愛自己更實在;一個人的日子我們微笑,微笑行走,微笑面對。

  5. 腳步怎樣才能不斷前時?把腳印留在身後。

  6. 耕耘者最信和過自己的汗水,每一滴都孕育著一顆希望的種子。

  7. 人不會由於獲得很多愛,而覺得人生有意義,卻會由於付出很多愛,而越肯定生命的價值,越輕易獲得真正的快樂。

  8. 我們每個人都像小丑,玩著五個球,五個球是你的工作健康家庭朋友和靈魂。這五個球只有一個是用橡膠做的,掉下往會彈起來,那就是工作。另外四個球都是用玻璃做的,掉了,就碎了。這段話值得我們深思。

  9. 假如全然無憂,就不知道什麼是“無憂”了,假如沒有別離,就不懂得珍惜相聚了,假如永生不死,就不知道把握生命了。

  10. 把行李開啟,走上舞臺,不管一切的掌聲和噓聲,放情忘情地演出,然後走下舞臺,回到旅館,收拾行李,走向人生的下一站。匆匆一生,或許也只是他們演出生命的其中一站。多麼美麗的謝幕臺詞啊———“此生無悔!”

  11. 少年人如同春天,一番雨,一番熱,病一次,長一次。老年人如同秋天,一番雨,一番冷,病一回,老一回。

  12. 是不是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躲著一些人物,伴隨著歡欣與悽楚。平時把它鎖起來,自己不敢碰,更不願外人知。直到某些心靈澄澈的日子,或是迴光返照的時候,世俗心弱了,再也鎖不住,終於人物浮現。會不會有一天,當我們臨往的時刻,才忽然發現一生中最愛的人,竟是那個已經被遺忘多年的

  13. 記得稱讚一起工作的人。指正別人時,要先維護他的自尊。專心在所做的事,盡力把它做到最好。想一想今天的表現是否與薪水相當。歡喜領受這一天,由衷感恩和滿足。依自己因緣安排生活,但不與人比較。

  14. 難道從生到死天天在一起就叫做有緣嗎?不!由陌生到相識,由歡聚到離別,由相愛到相怨,都是緣!越見離合悲歡,越是牽扯不清,越有錐心的痛刻骨的傷緣也就越深!“緣”讓我們相聚相知趣知相惜。很慶幸我們在今世遇上了,希看下輩子,下下輩子,下下下輩子我還要和你們相遇。

  15. 印度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臨死前,將自己所有的著作丟進火堆,只留下一段對人生的批註──假如將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段人生哲學是“不猶豫”,後半段人生哲學是“不後悔”。面對人生,既要有當機立斷決心,更要有永不後悔的氣勢!

  相關資料2

  人際關係的六把鑰匙

  真實的人生皆為相遇。在人際關係中,我們體驗自我的價值,感知幸福力。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曾說過:“我們和他人的交往,實際上是在玩各種遊戲。”有的人在遊戲中游刃有餘,彷彿有第三隻眼體察著兩人交匯的“場”,並對這個“場”的互動有所掌控;有的人則總會讓情緒四散蔓延,處於失控的狀態。 各種交際互動的關係,錯綜複雜,但是,掌握到人際互動關係中的關鍵,你就會隨時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別人的情緒的變化,並明瞭無論什麼樣的關係,我們都是一個整體,有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這樣,你就能容人,更容易和人相處,擁有和他人的幸福關係。

  堅持黃金法則人和人之間的互動是相互的,發生著映象反應。你所給予別人的就是給予自己的。包含好幾層含義:你信任別人,也是信任自己;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愛別人,也是愛自己。所有正向能量的給予都是同時發生的;反之,當你指責別人,認為都是別人造成的錯誤時,雖然你一個手指頭指向別人,但另外三個手指頭都是指向自己的。也就是說,當你貶低別人時,也在貶低自己,很多人意識不到這一點,這是很有益的提醒。給予出去的正向能量,比如關懷、尊重、理解、愛等等,一點都不要吝嗇,物質是有限的,人的心態是無限的,給出去的越多,擁有的也越多。 這就是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的黃金法則:你想要什麼就先給出去,自然就有了,等到靜下心想明白這一點,你會發現自己隨時可以給予。不過,很多時候我們都誤以為自己沒有,老想到別人那裡去求,沒有求到就會很失望。物質的有限性讓我們時刻意識到資源不足,有匱乏感,你多我就少,無意中把自己處於和別人競爭的關係。當你明白並體驗到心靈的無限性時,對內心就是極大的解放,親密關係的質量也會提升很高。

  管理好心理預期值這裡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對別人有著過高、不切實際的期望,如果對方達不到,你就很容易失望,以為是別人的過錯。就像一則過去流行的小故事所說,孩子夜裡哭鬧著要吃餅乾,父親跑遍了半個城鎮,雙手捧回獻上,孩子見了依舊大哭——我要長餅乾,不是圓餅乾。固著的期望就像長餅乾,始終覺得你不理解我,給的都不是我想要的。當我們看不見其他選擇時,也就看不到對方所付出的努力,關係就變得很擰巴,自己身處其中也會感到痛苦。 二是面對別人對自己的期望過高時,你是否有勇氣真誠地說出,我就是達不到你的期望。當我們能這樣真誠地表達出想法時,關係仍然可以走得很順暢。很多人難以說不,違心地去迎合別人,有時候迎合的還不是別人對你的真正期望,而是他/她猜測別人的期望。這種想象和投射的成分,就讓他/她覺得和人相處很緊張,別人帶給自己很大的壓力。人際關係的實質由心理距離較遠的一方決定,當張三認為我們是好友,李四認為只是熟人時,雙方就是熟人關係,明白這一點,也就不存在當你拿對方當知己,也覺得對方應該視你當知己,這種應當不存在。真正的人我和諧要看關係的品質,古人說,不可語言而語言,是失言;可以語言而不言,是失人。

  擁有平等心我們太喜歡和別人做比較,暗含著我實在不知道我是誰,只能拿周圍的人做參照,我比別人某些方面強會得意,不如則會自卑。如果大家都是熱愛、尊重生命的,看到人生而平等,無論教育、種族、背景等等,每個人都是寶貴的生命體。那就比較容易理解這個人錢多,那個人錢少,地位高低,都只是外衣。一輩子活在只認衣服不認人的狀態還是挺可惜的,那又如何與別人有真正的連結。最寶貴的感情,都是超越交換的,含有無條件付出的成分,這點在父母對年幼的孩子上表現得最明顯。 如果把地球70億人所有的角色立場,表現出來的感情等等畫一個同心圓,那麼每個人的人生閱歷、看待問題的視角只佔一個小小的角度,和不同的人交往打交道,角度不同,太常見了,相同才是小概率事件。這時候,你是選擇平常心、平等心對待,還是評判心?從評判心出發,就會覺得自己的角度比他人高,就有資格去修正他人,這樣不容易擁有和諧關係。如果能換位思考,而不是待在自己的角度裡出不來,關係會大為不同。

  不要碰觸對方的死穴人與人之間為什麼要交往、互動?根本上是因為我們有心理需求,這和早年成長經歷有關,也和心結、缺失、創傷、挫折有關。早年沒有得到的,就成了成年後的需求。人際交往中,先要了解自己內心深處的心理需求,再通過一些細節去揣度別人的需求。比如對方在乎的,敏感的點要小心碰觸。通過揣摩,知道對方的需要和不需要。有的人際交往,不知道對方要什麼,也不知道給什麼,把自己認為好的拼命地給對方,但不是對方的需求,就形成了不滿和抱怨。尤其在親密關係中尤為明顯,別碰對方的死穴。 在人的內心中最受不了兩樣東西——分離和喪失,一輩子的痛苦就在糾結於此。而終其一生,最核心的心理需求就是安全感和自尊。這四個要點很重要,和別人互動時,要婉轉小心地碰觸。那個心理學上著名的恆河猴的實驗,就體現了一個人需求不只是物質上的滿足感,最深層還是對愛、柔軟、溫暖的渴望,以及這些所帶來的深度安全感。

  掌握溝通中愛的語言語言溝通是人際交往中非常大的麻煩,夫妻間、青春期的孩子、上司和下屬,在很多關係中我們都發現無法溝通,那都是本能地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因為每個人內在都有潛意識的衝動和慾望,這些需求有時候是隱蔽的,拱著我們的想法和行動。在人際互動中,待在自己的世界中,希望自己潛意識的動力被滿足,如果不自察,就會產生語言溝通方面的衝突。往往,情商比較高的人,既清楚地瞭解自己的內在需求和動機,同時在互動中還能體會對方的需求和動機,達到雙贏的效果。 儘量做到不指責、不攻擊、不評價。每個人的內心都不願意被別人否定,理性告誡自己要大度,潛意識卻做不到,以婉轉的方式實現反擊這種不舒服。真的感受不舒服,可以建設性地表達出來,多說感受,說願望。比如你這樣說讓我很難受,比直接說對方更安全;可以表達願望,讓對方感受自己的內心體驗,這樣,人際的衝突就會降低。在心理諮詢室裡,80%的部分在使用非語言系統溝通,普通大眾容易忽略這點,更傾向於看這個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不經意間的動作是最真實的,互動中通過這樣的系統,很多人際中麻煩會變得容易。

  修通內在的坎和結所有的人際關係,迴歸到根本都是我們和自己的關係。我們對外界的所有感受,歸根到底都有自我這部分,如果沒有自身,我們對外界就不會有感覺。說白了,我們一輩子都在跟內在的自己遊戲。 外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顯現。用心體會哪些碰觸了我們的敏感度,早年的心結是什麼,有什麼坎過不去,這都值得我們去探索。用自我成長的方式做自我修通,開啟心結,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不覺得這麼疼了。當然,這個過程不容易,涉及到最深層的自我修通。當內在的坎和結修通得越多,整個人就變得越通透,對外界不好的感受也就沒有那麼多了,人就會變得很平和,進入心靈寧靜的狀態。在那個狀態裡,你根本不需要擔心自己的人際關係,絕大多數人都會喜歡你。你對自己也沒有那麼多不滿,對外在也沒有多不滿,這是自我心靈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