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中的龍母是誰

  文化是一種社會裡精神財富的積累,它通過書籍、藝術品、民間傳說、建築物等在時間上傳之後世,或在空間上向一定地域傳播。產生於珠江流域西江上下游以及遠播我國東南沿海、東南亞一帶的龍母崇拜。那麼龍母是誰?下面小編告訴大家。

  相傳,龍母原是一個砍柴姑娘,跟媽媽住在綠桃村耪田種莊稼。一年,騰越坎子凹的黑龍佔據了洱海的出水口,把大理變成一片汪洋。老百姓無法安生,紛紛逃往外地。母女倆無人幫助,無法逃走,只好到蒼山的蘭峰以割草砍柴為生。一天,女兒口渴,見樹上結了一個又綠又大的桃子。她摘下桃往嘴裡放,桃子滑到肚裡,從此懷了孕,生下一個兒子。女兒怕別人笑語,把兒子丟進深山。山上的大蛇每天給小孩餵食,不僅沒餓死,還長得天真活潑。

  龍母很疼他,把他抱回家撫養,長大後跟龍母上山砍柴、割草。母子倆有一次割草回家,在龍潭邊歇腳,得知龍王生病,孩子被請進龍宮,用仙草治好了龍王的病,在宮時,孩子出於好奇,穿上了龍王的共袍,變成了黃龍,然後打敗了黑龍,解除水患,大理重又變成了肥沃的田野。綠桃村的百姓為他建了龍王廟,尊小黃龍為本主,稱小黃龍的媽媽為龍母。

  龍母相關故事:

  馬盂山西峰海拔1738.4米,為平泉境內最高峰,四周群山拱奉,猶如眾星捧月。峰頂有一天然石洞,深約10米,高約3米,闊約2.2米。洞頂巖縫數注山泉滴漏,四時不絕。泉水下滴,珠珠落玉。遊人置身洞中,彷彿進入水簾洞內。洞中光線暗淡,幽靜潮溼,更增添了她的神祕色彩。這就是聞名遐邇,人們口耳相傳的“龍母洞”。

  傳說波海龍王之女,與李姓青年相愛,並懷身孕。老龍王發覺此事,十分惱怒,遂將龍女逐出龍宮,貶入人間。龍女便與李姓青年沿遼河而上,直至源頭馬盂山頂,於密林之中尋得一個幽靜山洞。二人便居住在此,砍柴、耕種,過著普通農家的生活。後來龍女生下“怪胎”,人面蛇身,遍體覆麟。其父見狀,以為不祥,揮刀準備將“怪胎”砍死。一刀砍在尾巴上,“怪物”化龍,升騰而去。有人說,飛向長白山五大連池,後修煉成仙。也有的說,飛向黑龍江,作了江龍王。

  這就是人們互相傳誦的“禿尾巴老李”的傳說。每年的八月份前後,龍母洞西北方向黑雲長起,電閃雷鳴,黑雲南行馬盂山,定大雨或冰雹,人們便說是“禿尾巴老李”探母來了。

  龍母洞一年四季香火不斷,特別是五月節那天,善男信女長途跋涉,登上馬盂山龍母洞,或祈求或還願,求神拜仙,絡繹不絕。如今,龍母洞已建成木製朱門,洞口上方書寫著“龍母洞”三個漆黑大字,兩旁一副對聯:“古洞雲中龍母府,咔嚓山內顯神靈。”洞內供奉龍母神像一尊,供遊人參觀、瞻仰、供奉,祈求平安。

  廣西藤縣龍母廟有兩處,一在藤縣象棋鎮道家村,古代竇家司署前,另在藤縣藤城鎮勝西村,古藤州水東街考通坊。龍母廟始建於何時已難稽。據嘉慶《藤縣誌》載,清乾隆前已有。龍母廟對社會的影響極深,她涉及的範圍達兩廣及東南亞。除藤縣龍母廟之外,梧州有龍母太廟,廣東德慶的悅城鎮建有頗具規模的宮殿式的龍母廟。廟內金碧輝煌,石柱雕龍,堆花塑鳥,色彩絢麗多彩。無論陸上或水上人家,港澳同胞,海外華人,都會來到龍母廟前頂香禮拜。不少父母還把嬰兒契與龍母為乾兒。

  嘉慶《藤縣誌》載:龍母生於藤縣,相傳,藤縣有一人叫溫天瑞者,娶廣東德慶悅城梁氏為妻。梁氏生三女,其第二女少年時每若眺望空中必有應答,言人福禍無不奇中,隨其母回廣東德慶悅城,非常喜歡悅城之地,欲以在此安居,但無至親之人而回藤縣。至藤,在溪邊拾一巨蛋剖後得五物,形似守宮狀,此物喜水,龍母把它豢養,大後放於江中,數年後麟甲輝煌復來見母,母知其為龍子,而於遠遠相迎。後此女告知其父母當乘龍去悅城,遂跨龍去薄霧抵江口登岸,五龍以風雷相護,一夕擁地成墳,人以為異,因而立廟祀之,極為顯應云云。這就是龍母廟之由來。

  自此之後,各地三江水口建龍母廟隨之興起,到龍母廟朝拜之香客絡繹不絕。每至龍母“昇仙”之日子,潤誕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八月十五為正日誕辰,據說是龍母降生的日子,以老歷五月初八為正日,以初一至初十這十天,都不得屬賀誕期間。各地善男信女人山人海地到龍母廟參拜。解放前,在西江航行的船隻,渡輪,在龍母誕期,其船航行至龍母廟的地址,不分日夜,必在龍母廟之三裡地水面前鳴笛或打鑼,燒香點燭,遙向廟宇致敬,至航行抵面前河面,即停泊下來,讓客上岸入廟參拜,本船也派出專人一同前往獻香奉燭。

  解放前,廣東德慶悅城龍母廟每到龍母誕期,必來藤縣請龍母家鄉樑族的婦女四人到龍母廟為龍母更衣,這四位婦女到廟後,必先向龍母像焚香膜拜,“稱姑道姨”。接著,便於工作以柚,柏,桂等木葉前水沐浴三天,到龍母更衣時辰,便穿上新鮮的封建時代婦女禮服來到正殿,摒去一切雜人,緊閉門戶,焚香點燭,三跪九叩,然後御下龍母的舊袍,以“寢宮”裡的精瓷面盆,盛取桂葉湯,以白絲巾輕輕地勻抹龍母像各個部位,才把新袍換上。退而再點起香燭叩拜如前,作為祝誕,並由她們宣佈更衣儀式完成,然後鳴炮致賀。緣首向她們揖拜,並用紅紙包上鉅款作為謝禮。誕期過後,這四位婦女才返回藤縣老家。

  延伸閱讀:

  “龍母”作為一段傳說,在廣東、廣西至越南北部一帶都有流傳,傳說龍母是一位奇女子,其父系廣西藤縣人氏,姓溫,名天瑞;母親系廣東德慶縣悅城人氏,姓樑。她一生下來,頭髮就有一尺長,身體奇偉,臉慈祥。從小喜歡讀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特別值得珍貴的是,她有一顆晶瑩的善良的心,當她長成亭亭玉立少女的時候,就和自己的姐姐、妹妹以及鄰居的四位姑娘結成“金蘭七姐妹”,立下誓言:要利澤天下,為老百姓做點好事。

  龍母有預知人間禍福的本領,精通各種醫述,經常救死扶傷,義務為鄉里百姓服務。當時,各種病疾、水災、旱災威脅著西江流域倉吾***蒼梧郡***、西甌各族人民,一逢這些天災人禍出現,蒼梧古郡、西江流域就會瘡痍滿目,餓殍遍野。聰明、勤勞的龍母,率領“百越”群眾戰天鬥地,戰勝天災人害,讓當地的黎民百姓得以安居、生息、繁衍,因而深受人們的擁戴,被推為倉吾氏族的領袖。

  使溫女成為龍母是拾卵豢龍一件的事。一天溫氏到江邊去洗衣服,洗著,洗著,突然見到旁邊水中熠熠發光,覺得生奇,便慢慢地走過去,只見水中沉著一顆象“鬥”那麼大的巨蛋,使她感到生奇,於是把它抱起來帶回家裡,當作寶貝一樣珍藏起來。經過了七個有又二十七天,那隻石蛋忽然裂開,從中竄出五條如蛇狀能活動的蜥蜴,個個非常喜歡玩水,溫氏象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細心餵養。到長大它們卻是五條活靈活現的小龍。

  五小條感於溫女的養育之恩,銜魚孝敬溫女,不斷幫助溫女與水災、旱災、蟲災和官災鬥,造福黎民百姓。於是,溫女被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尊稱為“龍母”,成為造福百姓,保平安的“神女”。後來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及為生計到東南沿海和東南亞某生的群眾,世代仍念念不忘龍母的恩澤,建龍母廟,年年都祭祀龍母,企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