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是哪個國家的

  王翦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將領,也是當時數一數二的軍事家,一生征戰三十七年,並且毫無敗績。那如此偉大之人,怎麼可以不知道他的國家,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王翦的國家,希望對你有幫助。

  王翦的國家

  王翦,戰國時期秦國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秦國三大幹將之一,中國十大名將之一,王翦是繼白起之後的又一位良將,這一系列的榮譽都足以見證王翦非凡的戰績,他絕對是個優秀的。王翦一生歷經侍奉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幾代秦王,可以說是一個老將,他對秦國忠心耿耿,又是個擅長作戰的,但他成名卻很晚,不像白起總是以大戰役聞名,王翦並沒有十分出色的表現,只是他的戰績一直都比較穩定,他直到秦王嬴政那個時期,才開始嶄露頭角。公元前236年攻伐趙國的閥與之戰,是王翦第一次在史書上與大家見面。

  王翦年少時期就對軍事很感興趣,但是在軍中一直都是擔任小官,所以不為人所知,一直到秦始皇當政的時候,王翦的軍事才能得到了最大的發揮。王翦軍事天賦極高,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打戰必會作周詳的考慮,戰則必勝。以最小的損失換取最大的勝利,所以不會為了勝利,而盲目的不惜一切代價去硬碰硬。在交戰過程中,所有不好的因素都被王翦給提前解除了,對方根本沒有翻身的機會。

  秦始皇怎麼誇王翦

  王翦在嬴政成為太子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相當冷靜的特徵,這是一個大將應有的優良品質,並且有勇有謀,所以秦始皇多次誇讚過王翦說:“王翦當為吾師。”那個時候王翦還算是比較年輕,而嬴政從繼位到親政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呂不韋把持著朝政,那個時候都是在積蓄國力,並沒有與其他國家過多地交集,所以在秦始皇執政初期,王翦的功績並不突出。待嬴政修完鄭國渠之後,秦國國力大增,王翦首滅韓國,這才拉開了消滅六國的帷幕。

  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王翦正是“上兵伐謀”這一軍事策略的典型人物。王翦使反間計讓趙王殺掉了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與其他只知道帶領硬碰硬打仗的將領來說,王翦高明到不知道哪裡去了。兵者詭道也,這正是王翦勝人一籌的地方。

  王翦伐楚的故事

  關於王翦對楚國的攻打,其實在秦國把其餘5國給消滅完之後,集中兵力再去攻打楚國。耗時也沒用多少年,就把實力雄厚的楚國給消滅掉,可見秦軍的實力之強,在不斷攻打各國的同時,不斷補充自己,用來加強自己的軍事實力。

  在公元前224年的時候,秦王為了如何滅掉楚國召開了一次群臣會議,當時的大將王翦提議,他認為如果沒有60萬的大軍,根本不可能滅掉楚國,而李信說:“我只要20萬大軍足以。”李信的話讓秦王大喜,認為王翦已經老了,不中用了,就派李信為主將,蒙恬為副將去攻打楚國。正在此時,王翦說自己生病了,跟秦王辭官,準備返鄉。

  不久之後,楚國先是不斷地示弱,往後方撤退,誘使秦軍深入,然後保留精銳實力,突襲李信,使秦軍失去了兩個營的兵力以及斬殺了幾個都尉,可以說這是秦軍滅六國中少有的敗仗。聽到這個訊息,秦王大怒,覺得李信帶兵根本不可能滅的了楚國,就駕車去頻陽,想要請王翦出山。見到王翦之後,他就說:“當初我沒有聽從你的建議,現在秦軍在楚地深陷,老雖然身懷重病,但是你忍心拋棄我嗎?”王翦沒有回答,只是說:“我已經夠老了,不中用了,懇請大王可以另選名將。”而秦王就再次道歉,說:“老不要再說了。”王翦就說:“想要我出山,你就得給我60萬大軍,不然我不去。”秦王就答應了他的條件,於是,王翦就率領60萬的大軍前往楚地。

  王翦率領60萬大軍,他知道秦王心性多疑,假如自己不索要點錢財或者利益的話,秦王會覺得自己會擁兵自立。因此王翦就要求在自己歸來之後,可以獲得秦王賜予的大量土地和錢財。

  次年,王翦的大軍到了楚地之後,先是按兵不動,花了一段的時間,就是嚇唬楚軍,天天玩耍。而楚軍自知自己兵力少,想先發制人,卻被王翦逮住了空檔,一把攻破了國都,消滅了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