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懷才不遇的典故

  懷才不遇可能是最悲劇的吧,空有一身才華無處發揮。下面是整理的,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一***

  【韓愈】

  韓愈其人有傑出的才華,可他的政途卻多坎坷 請看:

  貞元11—16年***795—800年*** 求仕不得志有“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的感嘆 。

  貞元19年 ***803年*** 上書言京畿百姓窮困,請求緩徵徭役,租稅, 被貶為陽山令;

  卒於824年 韓愈上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力諫, 幾招殺身之禍,後經友人鼎力營救,被貶為潮州刺史;

  學生齊背《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心情抑鬱,悲傷到了極點。這種抑鬱的心情一般都註定他們不會長壽。“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

  ***二***

  【司馬遷】

  《史記》被魯迅喻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後一句在稱讚其詞藻華美的同時,也點出了《史記》作者司馬遷寫作時與屈原頗有幾分類似,都是懷才不遇,抑鬱不得志。司馬遷寫《史記》時,將諸侯編為“世家”,而為何將陳涉這黔首之輩也列入“世家”之屬呢?果如大多數人所言。因陳涉首舉反秦大旗嗎?非也,我認為司馬遷如此安排實為自己洩私憤。

  ***三***

  【李白】

  李白的先祖於隋末戰亂逃至碎葉***今吉而吉斯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於此。李白少年時代就「觀奇書」,「遊神仙」,「好劍術」,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唐中宗神龍元年***705***舉家遷居四川綿州,曾任翰林供奉。因稱「李翰林」。賀之張譽為「天上謫仙人」,後人又稱「李謫仙」。然而唐玄宗只讓李白待詔翰林,作文學侍從之臣,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三年後李白因遭讒毀,自請還山,離開長安。他只能遊山訪仙,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成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曾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為獲得了建功立業的機會。,詠出「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豪邁詩句。永王軍隊為唐肅宗消滅後,李白也受牽連入獄,後來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歲時,李白還請求從軍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卻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願,六十二歲時在他的族叔當塗縣***安徽馬鞍山***令的李陽冰家。

  ***四***

  【白居易】

  其先世為太原人,後遷居下圭***今陝西渭南***,出生於河南新鄭。貞元十五年進士。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哪《琵琶行》、《長恨歌》等也極有名。

  ***五***

  【李商隱】

  開成進士。因處於牛李常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其詩構思新奇,風格農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