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曉教學反思

  《春曉》是唐代詩人孟浩然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這是本學期學的第一首古詩,教學時我做到以下兩點:

  一、讓學生自主地識字。

  在板書課題後,我讓學生讀讀《春曉》這二個字,然後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就說出了“春”要讀翹舌音,不能念成平舌音。於是我又讓學生說說能用什麼辦法很快記住這兩個字,有的說寫一寫,有的說拆一拆,還有的說可以給它組組詞……

  二、從生活情感中體會詩的情感

  只有當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於是我問學生:當春天來了,你發現周圍有什麼變化嗎?你自己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嗎?這時學生的話可多了,爭先恐後地把自己的發現,自己的感受說了出來,於是我相機地引出詩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讓學生想象春風來時,春雨來時大自然中是怎樣的一番景象,於是教室裡熱鬧極了,有的比動作,有的拿畫筆畫了起來……在學生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後,我及時地引導他們說說詩人在看到雨後清晨的美景時的心情,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春天的喜愛。通過對學生的一番引導,當我們再次朗讀起詩時,我感覺到了學生把詩人、把自己對春天的喜愛讀了出來,這時我想他們不再僅僅是會讀會背詩句了,更體會到了春天的美麗景色。

  篇2

  關於《春曉》這首詩的教學,課後,教研組組織了課後研討。現將參加研討的老師們的反饋歸納成以下幾點:1、準備比較充分,設計完整,教學程式環環相扣;2、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特別是識字方法的指導,處理的比較好;3、對於詩句意思的教學,採用學生喜歡的“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滲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4詩歌的朗讀,教師進行了指導,也想讓學生能多讀,但沒有很好的引導,效果不好;5、生字的書寫沒有指導好,只進行了板演,沒有書空,學生掌握的效果一般;6、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評價時要適時進行表揚激勵。

  我的反思:能根據課前準備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並能按既定的教學思路基本完成教學目標。本節課的目標是通過讀的指導,在學生熟讀詩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本課的5個生字,並會背這首詩。同時,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教學時,能在一開始就從指導讀詩入手,把握詩的節奏和韻律。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沒有充分估計學生的朗讀水平和接受能力,雖然有部分學生能按指導進行朗讀,但還有一部分學生仍停留在“唱讀”階段。識字教學階段,教師很注重識字方法的指導,學生的識字效果也比較好。但在寫字教學上,教師指導沒有到位,多數學生對於筆順不甚了了,僅能靠已有的經驗書寫。研讀古詩時,教師以故事的形式,潛移默化的滲透詩歌的情景,對於學生研讀古詩有一定的幫助。

  篇3

  這節課,通過《春曉》這首詩的學習,瞭解漢字演變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在認識9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的基礎上,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並能體會詩人對春天的讚美之情,因此,在教學中我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許多小朋友在沒上學前就能把這首詩倒背如流了。現在請會背的小朋友試著背一下。背不下來的認真聽一聽。”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這節課的重點放在了朗讀古詩,學習生字,課上我充分利用《春曉》意境悠閒,學生早已耳熟能詳,採取配樂讀、比賽讀,感情讀,組內讀、領讀、跟讀等多種方式,使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並在頭腦中形成古詩描繪的畫面,達到流利背誦,在識字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採用各種方法記憶生字,本課的形聲字較多,因此指導學生根據形聲字的特點記憶生字,並試著給會認的字組詞,或說說生活中哪裡能用上這些字,在小組競賽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漢字的探究精神。

  當然也存在著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如本課的形聲字多,課上老師在調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對於學生識字的合作學習還需進一步加強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