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素在現代陶藝中的應用

  中國元素是傳統文化的表徵,在中國陶藝家的早期創作中得以廣泛地應用。那麼,隨著現代陶藝的發展,中國元素在現代陶藝中有什麼應用呢?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 ,希望能幫到你。

  中國元素一詞的界定

  當代陶藝家普遍認同應該走中國特色的陶藝之路——憑藉傳統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審美理想的追求與全球化背景下以西方現代文明為主導的文化潮流的融合與交匯。眾所周知,我們中國具有深厚而優秀的陶瓷文化遺產,並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傳統文化的豐厚對現代陶藝家們來說既是個優勢也是個“包袱”,因此,直面傳統,向傳統學習,就有一個取捨的問題。我們需要這種由傳統文化作為審美支撐,這種審美在新的時代和新的環境中有新的涵義。其實我們很容易從我們當代活躍的陶藝家們的創作中尋找到既有傳統情懷又具有當代精神的,既有對當代生活的關注、又有東方審美情境即飽含中國元素的作品。

  中國元素:凡是被普遍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認同的、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並體現中國國家尊嚴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號或風俗習慣以及所有物質,均可被視為。譬如說形象類:紅旗、天安門、黃河、長江等;宗教類:佛、道、儒家、陰陽、禪宗、觀音等;服飾類:旗袍、唐裝、肚兜、刺繡、蠟染等;文化藝術類:書法、國畫、陶瓷、京劇、唐詩、宋詞、元曲等;傳統節日類: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

  中國元素在陶藝雕塑中的運用

  著名陶藝家周國楨教授既是中國現代陶藝的一位傑出代表,又是開拓中國現代陶藝之路的一面旗幟。這面旗幟立足於中華民族深厚、優秀的文化藝術傳統,時刻關注民族的發展,表現民族的喜、怒、哀、樂,追求真、善、美的統一。“周國楨既擁有中華民族傳統陶藝技術語言特色的豐富經驗,又勇於反映時代精神和創新觀念。將傳統文化落實於現實生活中,創造出嶄新的陶瓷藝術世界……”這是1 9 8 7年8月在香港世界貿易中心信德大廈舉辦的周國楨陶瓷展上,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圖徽審議小組成員、香港雕塑家協會主席、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會主席文樓先生對周教授的評價。

  周國楨教授的陶藝是以傳統民族雕塑及陶瓷風格為基礎,糅合現代造型觀念,表現出其個人在陶藝創作的獨特風格。他在“土”與“火”的熔鍊中探索半個多世紀,建立了中國現代陶藝的獨特語彙和時代精神。對瓷性、泥性擁有更為深厚的功力,他像一位功力深厚的道長,褪去了表面的火氣,讓人感受到了一種悠遠的東方瓷性,品味到一種瓷的韻味,是一種交融自然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天生般的完美創造。他的動物世界例如《靜觀》《雪豹》等作品,我們不難看出他身上有著濃厚的東方古典情結,把漢代雕刻中的“力度”、唐代藝術中的“博大”和自己的感性生命融合在作品中,塑造出一個個充滿人性的動物世界,《動物世界》是其真誠的奉獻,是給童心者以靈趣,給思考者一面人情事態的鏡子。

  中國元素在環境陶藝中的運用

  黃煥義教授的內心始終湧動著眷戀傳統的動態,但他又並非一成不變,並始終貫穿於他的陶藝創作中,這是其藝術具有獨特風格的根本原因。他一直在尋找和重新發現民族文化之根,民族藝術之魂。他的作品流露出明顯的藝術特點是民族文化藝術的迴歸。他想恢復“傳統”的重新延續,尋根、尋歷史。他用“引用”構造文化內涵,強調對過去文化藝術傳統的價值肯定。這在他的環境陶藝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如他壁畫中的“風景系列之一”,用似曾相識卻又不確定的中國元素,意象地表達出天地之間的自然之態:貌似黃土高原,又像硝煙瀰漫的古戰場遺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草坪中一古樸的石塊,與陶藝壁畫上塊狀的山形,遙相呼應,相映成趣,組成一幅超現實主義的巧妙圖形!

  壁畫“遺風”,作品中的完整與殘缺,渾濁與光潔,粗糙與細膩的對比,加強了作品的表現力。作品所構成的形態貎似塵世間的喧囂,萬物在躁動後恢復的寧靜之狀,其作品的主題沉重而憂鬱,人們從這些豐富的表現技法上感覺到現代陶藝的獨特魅力,使觀者在沉思中懷古,在寂靜中領悟。

  中國元素在陶藝繪畫中的運用

  寧鋼教授的陶藝,雖受傳統陶藝的影響,但更多的則是他自己的思路。他的“仲夏”系列作品,構圖看似隨意,卻經過苦心經營。畫面的小鳥活潑可愛,蓮藕、荷花、高粱、玉米這些很中國的元素自然地貫穿於畫面,密而不塞,疏而不空,似有陣陣暗香飄浮其間。畫面用筆簡潔流暢,兼工帶寫,充分表現出“仲夏”時節多姿多彩的自然風光。

  寧鋼往往從大自然中得到啟發,從傳統藝術中汲取精華,不斷創新。他善於將現代審美與傳統藝術相結合,充分發揮陶藝的材質、色澤與造型,創造出富有活力的藝術品。寧鋼的陶藝作品質樸、深沉、雅俗,具象與抽象都在他的筆下相映成趣,仔細品味觀賞,才能領會到詩的意境,感受到音樂的韻律與節奏。因而,寧鋼的每一件創造性的作品對於觀賞者來說都會是一個震動,因為它為觀眾展開了一種前所未知的新世界。

  中國元素在陶藝器皿中的運用

  白明的繪畫有他的“陶藝魂”。其實,他的陶藝、繪畫和青花瓷所表現的主題是一致的,那就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的讚頌,對物質世界的摯愛,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自由活潑創造的迷戀。當然,他的創造也不乏理性精神。

  從青花瓷的裝飾手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白明諳熟傳統技法,但他的審美格局和情趣卻具有鮮明的現代感。他遠離“國畫”的移植,同時遠離傳統裝飾的圖案化,這樣他與傳統陶瓷現有的創作模式分道揚鑣。他器物上的似花、似草、似果、似荷塘、似流水的意象描繪,構圖佈局恰到好處,造成明麗、開朗、生機蓬勃的感覺。

  白明青花器物的造型,在單純中不乏精緻,且巧、且美。他運用點、線、面的結合,充分表現形的變化和瓷器質材的品格。即便那些不引起人們注意的細節之處,如沿口、底部、蓋紐等等,無一不體現出其匠心獨具,顯示出講究、精細、含蓄、沉著、穩妥、挺拔的美感,蘊含著優雅和柔剛結合的傳統文化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