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啟發小學生的知識技能

  呢?樣才能做一個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呢?我認為在教學中要“藉助媒體搭臺,注重活動中感悟”。一起看看以下有關啟發小學生的知識技能的方法指導吧!

  啟發小學生知識技能的技巧

  一、注重生活問題情景的有效創設

  課一開始,如何讓學生很快進入到學習狀態呢?這就要求教師善於創設新穎、獨特的匯入方法,開啟學生思維的心扉。“轉軸撥絃兩三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生活問題情景的有效創設,能收到“課未始,興已濃”的效果,同時把數學的學習延伸到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在教學《圓錐的認識》這一內容時,我運用多媒體制作了“小兔玩陀螺的情景”,這一生活情景的創設把同學們帶到了遊戲的快樂之中,同時也把同學們帶進了“圓錐的認識”中,接著我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現了生活中“圓錐”圖片,讓學生充分地感悟到圓錐體就在生活中,圓錐體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情趣與慾望,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快樂的學習之中。

  二、注重在舊知向新知的遷移時啟發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教給學生自己藉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並使學習成為一種思索活動。”數學知識邏輯性強,環環相扣,知識銜接密切。教學中,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分析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利用遷移規律,巧妙地設計有坡度、有層次、有啟發性的問題,縮短學生已知與未知的距離,給學生架起新舊知識過渡的橋樑,降低了教學難度。如:在教學《圓錐的認識》這一內容時,引入新課後,我問:“誰能說說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及其特徵?”這一設計,不僅複習了圓柱的知識,而且在“圓錐的認識”時也起到了一個極好的鋪墊作用。在認識“圓錐”各部分的名稱時,我說“每組的學生拿起桌上的圓錐,感覺一下和圓柱有哪些不同?圍繞這幾個問題思考:1、圓錐有幾個面?2、底面是什麼形狀的?3、側面是什麼面?4、圓錐的尖頂叫什麼?”通過這樣的設問,學生通過用手摸,觀察、比較,小組交流,學生很快說出了圓錐與圓柱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為進一步學習圓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注重在思維卡殼時啟發

  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是學生動手實驗操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時會遇到不能做的情況。這時教師可以從實際需要出發,運用電教媒體形象地向學生展示相關的數學思想方法與過程,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如:在教學《圓錐的認識》這一內容時,學生對“圓錐的高”的認識,顯得有些茫然,有的同學把圓錐的“母線”當成了圓錐的高,有的雖然指出了圓錐的高就是“從圓錐頂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可總讓人感到明心不明口。這時,我運用多媒體讓學生更加形象、清晰地看到了什麼是“圓錐的高”。學生可以說是茅塞頓開,全面認識了“圓錐的高”及“圓錐高的條數只有一條”。

  四、注重數學實踐活動的充分開展

  顧明遠教授曾指出:21世紀的教師應該是與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學生一起來學習,而不是簡單地把知識教給學生。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共同協作,共同探討,合作互助,使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別人的方法,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數學,學習數學。如在教學《圓錐的認識》這一內容時,我把學生分成了五個小組,每個人課外都製作了圓錐,每個人都備有直尺和三角板。

  教學“測量圓錐的高”時,我讓同學們先分小組合作學習,同學們有的水平的端著直尺,有的豎直的扶著三角板或直尺,有的在讀數,有的在記錄,不一會兒就測出了圓錐的高,並總結出測量圓錐高的方法。然後讓小組代表展示“測量圓錐的高”方法,邊說邊做,其他同學是邊看邊評。這樣學生通過小組活動,全班交流,學生不僅歸納總結出了“測量圓錐的高”方法: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2、用一個直尺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3、豎直地量出直尺和三角板或直尺間的距離。而且還提出了“測量圓錐的高”時要注意的問題。更可喜的是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還養成了互助、合作與交流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