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養生食品

  食物是我們日常必須接觸的東西,能夠給與我們的身體一定的營養,老年人通過飲食進行保健,保健效果好,會讓老年人更長壽。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雜食

  雜食是指,飲食品種要多,要吃得雜、吃得全面,才能使人體所需營養均衡,保障身體健康。龍崗區中醫院內科主任劉健指出,《黃帝內經》總結出健康飲食指南:“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意思就是穀物***主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類等等都是作為主食的輔助、補益和補充。

  而陶弘景《養性延命錄》講,田夫壽,膏粱夭,指種地的老漢吃五穀雜糧長壽,而富家公子哥吃得精細反而早夭。劉健認為,老年人食物多樣化、粗細結合、葷素並重、以素為主,才能吃出好的身體。

  慢食

  慢食顧名思義就是要吃得慢。人到老年後,胃腸功能減弱,而慢食的人,食物經過充分咀嚼,更容易消化。此外,研究表明,慢食的人更容易保持苗條。

  老年人吃飯最忌吃飯過快,吃得快比較容易造成“誤吸”,誤吸進入肺部的食物多會引起吸入性肺炎,導致發熱、咳嗽,如果是大塊食物尤其是湯圓、餃子、桂圓等,可能阻塞氣管甚至窒息死亡。近年來,醫院裡也經常會見到類似“最昂貴的雞肉”之類的病例。即老年人因不慎把雞翅吸入氣管,花了很多錢來治療,結果回天乏術。

  老年人由於體弱或疾病,特別是有過中風經歷的病人,往往吞嚥反射遲鈍,因此吃飯一定要放慢速度,並且集中注意力,以免造成悲劇。

  素食

  素食指老年人的飲食要以素食為主。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吃肉,而是要葷素搭配,吃80%的素食,和20%的葷食。古語說:飲食清淡自然補益之功明顯,肥甘厚味則易於傷及臟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專家指出,從人體構造來說,人的腸道比較長,迂迴越多。而腸道長的動物,更適合草食、雜食。雖然腸道攝入動物蛋白,對人的體能提升比較快。但現代人比較“宅”,平常體力勞動的比重不大,更應該以素食為主。

  淡食

  淡食有三個要求,即少鹽、少油、少糖。鹽跟高血壓的關係非常密切。資料表明,北方高血壓發病率明顯高於南方。這跟南北方的飲食差異有關,北方飲食偏鹹。而油膩吃得過多,較易引起中風、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多吃糖,易使胃腸道出現脹氣,從而影響身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另外,老年人新陳代謝較慢,若吃糖過多,會使多餘的糖分轉化為脂肪而導致肥胖,並可誘發糖尿病。

  人體就像公交車一樣,公交車在沿線不斷上下人,如果上的人多於下的人,車早晚要超載。而人體不斷地攝入熱量,消耗熱量。當消耗熱量少的時候,就需要減少攝入。或者是你攝入多的時候,你得增加活動,保持平衡,否則就會誘發各種身體疾病。

  稀食

  稀食是指老年人的飲食要以吃粥為主。俗話說:老人吃粥,多壽多福。一來吃稀粥老年人比較容易消化,不容易引起“誤吸”的問題,也不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另一方面,粥比較容易搭配山藥、枸杞等食材,營養比較容易釋放在粥裡。

  我國古代就講究吃粥養生。《老老恆言》中說:“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甌,能推陳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細。“其老人養生的方法是每日清晨空腹時,食淡稀飯一碗。宋代大詩人陸游專作《食粥》,其詩寫道:“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陸游壽逾八秩,可見其食粥的補養之效。

  斷食

  斷食療法在日本和東南亞非常常見。所謂斷食就是一段時間內不吃食物,讓整個身體系統得到一個休息和重獲力量的機會,同時,附著於體內所有器官和組織的廢物也可以利用這段“間歇”進行分解和排除的工作,

  我們古代醫書一直提倡“過午不食”。劉健建議,老年人可以循序漸進進行,先是晚餐減少一半的進食量,慢慢地減成不吃。或者每個週末安排一天不吃肉或者完全吃素或只吃水果。至於具體採用哪種方法,最好先根據個人的生活習慣及日常作息,再請教專業人士後決定。

  老年人養生竅門

  竅門一:常運動大步走。

  很多老年人總是為家務瑣事糾纏,覺得自己沒有時間運動,其實運動就在我們舉手投足之間,比如在去菜市場的路上或者去接孩子的過程中,堅持有氧健康大步走,長期堅持就可以使自己手腳靈活,保持活力!

  竅門二:枸杞參茶當水喝。

  在茶里加少許西洋參和枸杞,可以利用西洋參味甘辛涼的性質,調整茶味,而且西洋參補陰虛效果很好,而枸杞子泡茶,有滋補抗衰的作用。

  竅門三:冷水洗臉要堅持。

  通過冷水洗澡和洗臉,可以鍛鍊和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堅持下去,身體的抵抗力會逐步增強,有益於抗病防病。

  竅門四:再忙也要睡午覺。

  不管時間長短,不管睡著與否,好好躺著閉目養神對於體力和精力的恢復都是非常有益的。對於一些可自愈、症狀較輕的疾病,能不吃藥就不要吃藥。比如感冒,可以通過多喝開水、適當運動等方式來排解,那麼就不要通過吃藥來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