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湖水的教學反思

  《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

  《清澈的湖水》是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既有時代感又有教育意義的文章。類似這樣的故事,在學生的生活中是經常發生的,學生讀起來很有親切感,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鳴。因此,在教學中,我的主要思路就是依據新課改精神,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以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指導,通過“自讀自悟”來理解課文內容,結合文章圖文並茂的特點,啟發學生思考想象,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的教育薰陶;通過自我感悟,昇華主題,並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達到“學語文、用語文、語文生活化”。

  對於二年級的同學來說,這篇文章的內容還是比較豐富的。在備課的過程中,可以說我經歷了一些很困難的取捨過程,開始總是想通過這節課讓學生比較完整的感受到小潔的美好心靈,從而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但是最終,我還是覺得沒有什麼比學生紮紮實實的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到語文之美更重要的任務了。所以,我最後確立了“簡簡單單學語文”的指導思想,課件力求為幫助學生感悟課文而設計,教學過程儘量圍繞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而展開,遵循語文的真實,讓學生學得踏實學得有效果。景色美與行為美的和諧是本文的主題,我將本課教學分成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也就是我們今天上的這節課就是幫助學生認識要求會認的字,適當提示容易寫錯的字,以及運用各種手段,讓學生充分感受景色的美,把湖水的純淨清澈表現到極致,這樣就為第二課時學生理解小潔“不忍”破壞這樣的美景,領悟比較抽象的“行為美”打下了基礎。

  * 美圖匯入,激發情趣

  在教學的開始部分,我主要是通過比較具有代表性和衝擊力的圖片創設美的意境,營造氛圍。激發學生情趣,為教學活動的展開創造契機。

  * 多種形式,識記生字

  字詞的教學是低年級的重點,教學中抓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徵進行設計。自讀尋找──嘗試認讀──鞏固齊讀──遊戲鞏固——交流方法,這些環節的設計力求充分體現出低年級字詞教學的科學性和層次性,形式與內容充分融合,增強了教學活動的實效性,實現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

  * 讀有所思,讀有所悟

  讀書要做到“讀進去也要讀出來”。“讀進去”就是在讀中有思考;“讀出來”就是在讀中有感悟。本文詞句很美,但二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往往還停留在表層,僅僅依靠文字很難感受到風景的美,這就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和點撥。我通過圖片欣賞、運用想象、做動作、配樂感悟等方法,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每一個優美的詞都變成了生動鮮活的畫面印在腦海中,再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體驗,在反覆的讀和說中使學生感受湖水和山石的美,使學生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

  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組織學生有選擇地進行閱讀。學生通過與文字、作者多種形式的對話交流,不僅欣賞到了美的景色,積累了美的語言,更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為下文小潔的心情變化作了鋪墊。

  範文2

  本課教學我通過“攥”和“仍”兩個看似簡單的動詞統攝全篇。在認讀生字中,出現“攥”和“仍”,通過做動作,讓學生初步感知這兩個動詞。然後,根據這兩個詞,整體感知課文,抓住主要內容。接著從“攥”字進入文字,去欣賞湖水美麗的景色;從“仍”字出發,去了解那個小孩對湖水的破壞。最後吧“攥”和“仍”這兩個動詞連到一起,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去發現其中的意蘊。

  以文字為依託,採取多種方式充盈學生心靈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抓住重點句,聯絡上下文,聯絡插圖,聯絡生活積累,想象湖水裡倒影的景象,來豐富文字的內涵,使文字變得具體、詩意而具體起來。學生想到了倒映在湖中的山石、花草、樹木、飛鳥、遊人,以及小魚,並想象著這些來朗讀這個重點句子,使文字活躍在學生的腦海中。緊接著扣住一個“仍”字,讓學生想象扔進香蕉皮的湖水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再一次勾勒湖水的景象,與前面的美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兩幅截然不同的圖畫在學生心中形成反差,足以讓學生心靈受到震撼!

  在語言、情景的對峙中啟迪學生智慧,完善學生人格

  本節課通過對峙來震撼學生的心靈、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攥”和“仍”的對峙,讓學生比較、發現,學生的思維如泉湧,“跳起來摘桃子”,發表了十分精彩的看法。通過“仍”前後湖水景色的強烈對比,形成理解的張力,震撼這學生的心靈,達到了學生心靈與文字和諧共振的境界。

  整合平臺,拓展提升

  本課教學我始終以“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學生走進文字,感受文字,穿行文字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訓練語感、積累運用的一種有效途徑。讓學生從初讀課文、識記生字;到通讀全文,感知美景。再根據句子的理解難易、情感濃淡,以及環節設計的先後,處理手段的輕重,選擇“讀”的不同形式,提出“讀”的不同要求,從而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本文最後我及時總結:“同樣兩個手上的動作,這一收一放,美麗只差那麼一點點,願我們都能像小潔一樣,攥出一份美麗,一份美好的生活環境。”使主題進一步得到昇華。

  範文3

  通過《清澈的湖水》這篇課文的學習,使同學們感受風景的優美和小潔心靈的美好。增強了同學們保護環境、衛生的意識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從課堂教學的實踐看,本課的總體效果較好,基本達到了事先的教學設想。

  本課教學分兩課時,在第一課時先讓學生學習兩岸的風景和湖中的美景,方法是在學生通讀了全文後找出描寫美麗景色的句子,並用—劃出來,再讓學生通過品讀每一句來體會作者描寫的優美的兩岸風景和湖中的美景,然後在第二課時學習小潔愛護環境的句子來體會小潔美好的心靈,在學生邊讀的時候邊用橫線劃出,再通過讀來體會。採用分兩條線進行教學的方法,通過初讀,學生就能感受到文中風景的優美和小潔美好的心靈。

  針對本課特點,我在教學第一課時時,先讓學生欣賞課本插圖,然後說感受。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觀察,欣賞能力。在教學中,力圖從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實現語文教學的本真出發,通過想象,對比等方法。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使學生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在反覆的讀和說中使學生感受小湖和山石的優美,文中描寫山石的句子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我讓學生先理解“這邊,那邊”兩個詞語。再通過引導和啟發進行想象說話,用“那邊的山石像---------,這邊的山石像--------”來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同時也更好的理解了文字。在理解“湖水像一面鏡子,映出了藍天、白雲、還有變化的山巒。”這句話時,我讓學生主動思考,說說類似的句子。從而接觸學習比喻句。

  在教學第2課時時,讓學生通過把小潔與扔香蕉皮的小男孩進行對比,從而體會小潔的心靈美。

  在教學最後一自然段時。我原以為學生會跟著自己的思路走,可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船靠岸了,小潔手裡還是緊緊纂著麵包紙。她跨步上岸,四處張望,好象在尋找什麼。忽然,她眼睛一亮,飛快的向前跑去。***我出示了問題“她四處張望,在尋找什麼?眼睛一亮,看到了什麼?飛快的向前跑去幹什麼?”原以為學生會跟著課文走,可他們的答案卻千奇百出。***去找魚網撈香蕉皮。有小妹妹摔倒了,跑去扶她,急著找廁所等等。***當然也有說找垃圾桶扔麵包紙的。於是我就問:“為什麼不說找垃圾桶扔麵包紙呢?”學生卻說:“不用急,可以等一下扔,或者帶回家扔。”聽到了這樣的回答,你能給以否定嗎?其實我清楚,他們心裡早有了課文要求的答案,只是覺得那太普通了,太沒創藝了。現在的教學是開放的,多元性的。學生有自己的想法,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