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反思總結

  《楊修之死》是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本節課有其特有的閃光之處,但欠缺之處也同樣昭然若揭,思索之餘,有如下想法:

  反覆推敲,三易其稿第一次的教學設計中,我共設計了七個環節:走近三國、感知思語、尋蹤覓跡、公堂對簿、思緒飛揚、碑文撰寫、即景抒懷,其中的每一個環節中也相應的設計了一些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次的設計內容完整豐富,但對每一部分的內容卻也只是淺嘗輒止,無法進入再深一步的探究,很快地,這次的設計被否定了。

  第二次,我將環節減少,並對每一個部分的內容進行了細化,深入探索,並隨之而拓展了許多引入的課外的知識,這種設計可以使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的理解可以具體到重點的字與詞,同時課外知識的延伸也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引發他們對人物性格的思考,可依然有不足,這種設計過分地強調突出課文內容及人物卻忽視了現實社會中我們“做事”和“為人”的德育滲透,於是我第三次的修改思路,既能豐富知識點,又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充分的展現。

  篇2

  本文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重點講述的是魏蜀漢中爭奪戰最後階段,曹操軍隊撤退前的情況,文章從不同側面展開了曹操和楊修的矛盾衝突,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我在設計本課時,以分析曹操和楊修的性格特徵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反覆研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分析理解楊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創作意圖,並以“做事”和“為人”作為文章拓展與延伸,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同樣的知識內容,由老師講出和學生說出,效果會大不一樣。老師講讓學生聽,他們心理上會有一種壓迫感,久而久之,產生厭倦心理。而由學生自己說出,他們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其學習的興趣,產生不斷學習的動力。這節課結束後,我聽到,有許多同學還在為某個有分歧的問題而討論,爭辯。 本節課所設計的十個問題大都被學生分析到了。學生沒想到的最後三個題目也激發了學生的極大興趣。所以,雖是學生獨立閱讀,老師也不能只是袖手旁觀,也要積極參與,與學生相互交流,互相啟迪。

  篇3

  《楊修之死》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看上去比較簡單。但是通過認真研究課文,我發現它很值得一教。有助於訓練學生的複述、概括、分析、寫作等能力。本次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基本上實現了自己的預定教學目標。現將收穫總結如下:一、可繼續發揚的優點: 1、

  教學設計要勇於打破常規。《楊修之死》是白話小說。一般情況下,我們會按照小說的三要素,即環境、人物、情節的格式來教學。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竭力避免這種傳統教學思路。而是選擇本文的焦點問題,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 ——楊修的死因,來大做文章。將古往今來學者們的觀點引入,讓學生分小組展開討論,激發學生的思維。這樣既打破常規按部就班分析小說情節、人物形象的做法,又增添了課堂的學術氣息,拓展了課堂教學內容,更最重要的是訓練學生思維,學會如何根據文字分析問題,學會提取有效資訊,尋找依據,支撐自己的觀點。在互相切磋中,掌握本文的重點,學習小說的方法。 2、

  情境教學複述課文主要情節,既是對學生轉換角度複述能力的考察,也是創設情境。在討論的過程中,我也含蓄地運用了這個教學方法。這就是部分聽課老師所說的演義法。情境教學能夠把學生帶入課文意境中去,在滲透情感體驗的同時,激發其思維。情境為教與學都增添了趣味性,使教學內容變得通俗易懂。 3、

  精心設計導語好的開頭等於成功一半。教學導語要能夠給學生新鮮感,引起他們學習的慾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本次教學我從生活案例入手,增強課文時代感的同時,引起他們思考楊修之死。從一開始就將學生的注意力緊緊抓住,在以下的環節中層層推進,挖掘課文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