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中山路旅遊攻略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廈門中山路始建於1925年,連線著“海上花園”鼓浪嶼和萬石植物園兩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享有“中華十大名街”、“中國閩臺風情第一街”、“南洋風情商業街”等美譽,是廈門保留較完整的展現近現代歷史風貌的舊城街區,有“廈門商業活化石”之稱。今天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廈門旅遊攻略,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中山路簡介

  中山路街區的歷史濃縮了廈門的城市建設史,明洪武年間,廈門城以如今的公安局為中心建立,“廈門城”自此列入史冊。清初,清政府在今文安小學附近設“閩海關廈門衙署”,確立了廈門由“海防門戶”向“通商門戶”的重要轉變。鴉片戰爭後,廈門成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英國佔領“太古碼頭”,並在海後灘***今惠通巷、昇平路***舊稱番仔街******一帶設立英租界。

  廈門中山路是廈門最老牌的商業街,人流旺,商品多,名氣大。

  這個時期,位於中山路南面的水仙碼頭、太古碼頭等,成為廈門與臺灣等地商貿往來的主要港口。民國年間,華僑回國投資興業,建成騎樓風格的中山路街區,南洋文化與閩南文化水乳交融。新中國成立後,中山路街區成為廈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廈門日報社、民主大廈、第一百貨、鷺江賓館紛紛在此設立。寬闊的街區,優美的騎樓,迷人的夜景,中山路逐漸成為外地遊客來廈旅遊的必逛之路,顯示廈門城市品位和城市發展的名片。

  不論往昔還是如今,人們一提及廈門,就言必中山路,好似紐約的曼哈頓、東京的銀座、香港的中環、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

  中山路街區形似一張動人畫卷,以鷺江道、思明東西路、新華路、鎮海路四條道路相互連線,思明南北路、中山路將街區分隔為四大區塊,形若“田”字。加之鼓浪嶼隔海相望、東朝中山公園及植物園、南臨鴻山寺及老鐵路公園、北接大同路八市,將中山路街區編織成“畫”。

  到廈門,中山路是不能不去的,因為它代表了廈門的繁華,富有和時代韻律。

  走進中山路街區,騎樓間,巷陌中,古厝牌坊,青磚綠瓦,雕欄畫棟,海風中雜糅著歷史的氣息,輕輕嗅來,那是老廈門的味道,使你沉醉其中、流年往返,使您領會廈門老城歷史文化的厚度與韻味,宛若“畫”中尋覓,“詩”中暢遊。

  中山路是廈門人的驕傲,到這裡可享受豐富的物質世界,領略現代風采。騎樓這種建築有著濃郁的南洋風情,粉紅和乳白是主色調,經過歲月的洗禮,斑駁的牆體與古舊的木窗更為騎樓增添了幾分特有的神韻。

    中山路景點介紹

  江夏堂

  江夏堂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築群最早開始在清宣統二年***1910年***由武狀元黃培鬆募捐興建,為江夏黃氏宗祠。今存祖堂大殿1座,坐南朝北,建築於石徹方形臺基上,正面鑲嵌浮雕及陰刻花鳥、博古圖案的石板。

  大殿為重簷歇山頂,磚木穿鬥抬樑式結構,殿內中央天花為八邊形穹窿式藻井,以雕花漆金的樑架和斗拱層層疊架而成,此建築無論在建築規模和斗拱構架特色,或是石雕、木雕、彩繪等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等方面,均可稱得上是廈門地區獨樹一幟的祠堂建築,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江夏堂在中山路片區的文安小學內,是一座古老的宮殿式建築。

  這是一段隱於鬧市中的古城牆,現今已有600餘歲,據《重修廈門城隍廟碑記》等記載,廈門城建於明洪武二十年至二十七年間***1387-1394***,清康熙二十年***1681***城毀,二十二年***1683***靖海侯施琅重修。城平面略呈方形,東西、南北各長約150丈***480米***,設四門,東門“啟明”、西門“懷音”、南門“洽德”、北門“潢樞”,牆體以條石砌成。20世紀20年代拆城修路時破壞嚴重,今僅存北門城牆一段約70米,西北-東南走向,呈斜坡狀。最高處巨石平臺面積約200平方米,為後建軍事陣地。1994年重修城址並復建城垛。廈門城是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一樓慶讓堂

  天一樓慶讓堂位於思明西路民主大廈後的天一樓巷21號,始建於1915年,是吳文渥、吳文啟兄弟所建。據說兄弟倆因經營的物品都隱有“火”,因此建築佈局中隱有“天一生水”,水能制火、水能生財之意,因此民眾紛紛將此樓稱為“天一樓”。

  水仙路口和鷺江道交接處的“水天一色”石刻,原有水仙宮,民國時期拆除。

  蘭琴古厝

  蘭琴古厝位於大字酒巷25號的廈門蘭琴古厝是翁俊明的故居。翁俊明,字寅清,祖籍廣東汕頭澄海,出生於臺灣台南。早年加入同盟會。1915年臺北醫學校畢業後,到廈門開設俊民醫院,因密謀刺殺袁世凱被捕。1916年遷居廈門。1921年任浙江樟腦總局局長,後在廈門創辦醫學專科學校及開放醫院。他抗日立場鮮明,1943年春任國民黨第一任臺灣黨部主任委員。同年11月在福建漳州遇刺身亡。其孫女翁倩玉,為日本著名藝人,為正大版本《愛的奉獻》和《祈禱》的演唱者。《祈禱》歌詞作者為翁倩玉父親。

  陳化成故居。陳化成***1776年~1842年***,福建同安人,清道光22年***1842年***在上海吳淞口率軍抗擊來犯英艦,孤軍奮戰,以身殉職。攝影/陳杰明

  蘭琴古厝高堂大瓦,水榭歌臺,曲徑幽通,庭院深深,系廈門現今儲存最完整的一座典型閩南風格古建築。現古厝改建為特色旅館,提供配套設施齊全的高檔客房及休閒茶舍,厝中盤桓小憩,恍若陽春召煙景。陶淵明詩云“結廬在人境,心遠地自偏”,遊客可在喧囂的城市外體味閩南古厝裡不一樣的平和。

  中華第一聖堂

  1842年美國歸正教會牧師大衛·雅俾理來廈門傳教,1848年建成此教堂,此係國內第一座專供華人使用的基督教堂,故稱“中華第一聖堂”,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33年重建,教堂坐東南朝西北,佔地面積1100平方米,建築面積368平方米,磚混結構,鋼製三角形樑架,雙坡紅瓦頂,正面為寬敞的行廊,設三個出***,主體一層為禮拜堂,其下為地下室,系典型的歐式教堂建築。教堂正面三角形簷口中央嵌有橢圓形石匾一方,上鐫“敬拜真神大主宰之堂AD 1848”等字樣。中門左右兩側牆面上嵌有“中華第一聖堂”和“耶和華駐蹕之所”石刻兩方。屋頂建有八角形攢尖頂鐘樓一座。教堂東南側原有牧師樓一座,1988年改建為綜合樓。

  新街堂位於是中國大陸第一座供華人做禮拜的基督教堂,被稱為“中華第一聖堂”。現在仍是廈門老市區基督徒的重要聚會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