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又叫什麼

  對於七夕節想必大家都不太陌生吧,七夕節被稱為“中國情人節”,是現在年輕人所追捧的一個節日,以下是小編為你介紹的七夕節別稱,歡迎閱讀。

  七夕節又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悽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曆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

  穿針節:因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紫色情人節:根據紫陽花的盛開時間來說的,紫陽花又稱繡球花,盛開在梅雨季節***夏天開放***,因花從盛開到凋零會變很多顏色:有紅藍綠青等好幾種顏色,代表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而紫色是濃到淡的紫色也象徵多變所以用紫色象徵紫陽花,不是因為它善變,是為了在梅雨季中也能使我們快樂,才如此殷勤的變化著自己的色彩。如果七夕在處暑之前,就是紫色情人節了。

  我國各地的七夕節異俗

  廣東——七娘會

  少女少婦展示自己的技藝以祈福,女孩們盡情的打扮。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其中廣州--“七姐誕”,迎仙都各具風味。

  嘉興——七夕香橋會:

  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湖南、浙江——婦女洗髮、接露水:

  婦女七夕洗髮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其中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少女以求忠貞不渝的愛情。

  山東——種巧菜作巧花:

  牛郎織女 濰坊年畫

  山東榮城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的食品。其中膠東——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用巧果、巧菜來 祭祀織女。

  七夕來歷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晒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