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必須實習

  搞好實習生活管理,提高實習生活質量對實習生、接受教育實習生的中學、高師院校,乃至整個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都有積極的意義。 為此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參閱。

  篇一

  如今,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已經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公益活動、事企業單位實習都包含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就業壓力日益增大的當下,如何在畢業後迅速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幾乎是所有大學生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於是在眾多實踐型別裡,提高職業能力的實踐活動,到企業或者事業單位參加實習,在近幾年成為大部分特別是高年級同學的首選。

  大學生們心急的想找到好公司、好單位的實習,一部分人是為了跟風,一部分人是想給自己的簡歷添個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只有真正明白了實習的意義,真正弄清楚為什麼需要實習,才能收穫到一段實習給你帶來的最寶貴的財富。

  看看這個更現實的社會

  很多人都認為大學是個小型社會的縮影,我們在大學裡參加社團、組織活動就是參與其中的社會活動。然而大學同學和我們一樣,都是經歷了苦讀十二載及高考的重壓過來的。沒有豐富的社會閱歷,沒有更多的社會資歷,一群有夢想、有勇氣、乾淨的年輕人在不用擔心紛爭的象牙塔裡開心的度過四年。只有參與到實習工作中,和公司那些有著五年、十年甚至更多工作經驗的前輩們打交道,你才能明白這個社會不是隻看你的GPA,不是隻看你的211、985,不是和你單純的大學同學一樣,辦活動犯了錯說句對不起就沒事了。你開始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你不知道你寫錯的一個字會給公司帶來多大的損失;你開始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你不知道周圍的同事會如何看待你;你開始要學會承受壓力,因為你甚至連一個可靠的傾訴物件都難找。找實習,是我們邁出象牙塔的第一步,讓我們看看這個更真實的社會,瞭解從未被髮掘的自己。

  端茶送水,也很寶貴

  據調查顯示,60%以上的應屆生認為得到相關的實踐經驗才是實習真正的目的,他們希望從實習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工作方向。實習作為學習與工作的緩衝,確實對個人職業的發展生涯起著重要作用,可以讓大學生們親身體驗目標工作的具體內容,認清自身離職業化的差距。在一家公司當實習生,你可能無法接觸到這個公司最核心的部門,不可能做一個數目很大的大專案,實習生往往被視為端茶送水的不二人選。然而正是這端茶送水也是你實習經歷中寶貴的一部分。通過做一些瑣碎小事,你可以瞭解整個公司基層的執行模式;通過和各位前輩的交流,可以積累下不少的人脈資源,如果能好好加以維護,會成為你寶貴的一筆社會資本。為未來鋪路,不止侷限於你簡歷上大公司的實習證明,不止侷限於全英文高階的高管推薦信,而是在細節中積累出來的智慧,在人際交往中學到的本事。

  實習經歷寧缺毋濫

  不少畢業生為了累積經驗而努力積極找實習工作,有的則是為了從不斷更換的實習工作中找到自己適合的工作,有的乾脆就是為了打發時間,讓自己躲在實習的外衣裡,遲遲不肯面對找工作獨立生活的現實。不管怎樣,頻繁的更換實習工作會和頻繁的更換正式工作一樣,到處淺嘗輒止,最終得到的也是無從下手。用人單位對短期內頻繁跳槽的求職者也會提出大大的問號,認為這樣的求職者缺乏穩定性、規劃性。對於企業的員工穩定和文化發展有著不好的影響。實習經歷不應一味追求“量”,而是要保證“質”,真正從一段實習經歷中學到“乾貨”,這比參加多次實習且都是“打醬油”要有用的多。

  大學四年,飛縱即逝。成為一個每天泡圖書館的“學霸”,或者成為一個擁有豐富實習經驗的“大牛”都是不錯的選擇。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走一條你不會後悔的人生道路,這是大學四年應該教會我們的東西。

  篇二

  首先,糾正一下所謂的實習。

  很多同學會有在公司短暫呆一兩週的經歷,或是學校安排的小實習,或是為完成社會實踐而不得不去走個過場。這不屬於我們今天要談的實習。

  在公司至少呆兩個月以上,或者也有許多網際網路公司支援遠端實習,譬如筆者目前所做的工作,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去公司總部實習,而其餘時間呆在學校裡做遠端。

  現在回到正題,為什麼要出去實習。

  首先我承認題目中說的“一定”二字帶有絕對性,其實並非一定,重點是對比實習與其他實踐途徑,絕對沒有否定其餘的意思。

  出去實習,一是可以認識現實。

  如果這個說法太過虛幻,那不妨舉個例子。

  我有個朋友,姑且叫小A,她是大二開始去公司實習的。當然,在實習之前,她也在學校內做了不少實踐專案,對於求職稍微有一點了解,沒有簡單到以為畢業找到好工作是理所應當的事情的那種地步。

  實習之前,她信心滿滿,以為自己可以把實習工作安排得妥當。甚至,臨出發前,她告訴我說:小木啊,我都想好了,去實習的時候,每天在公司加班到十點,然後回去再看會書,寫點感悟什麼的,加班的時間我可以多學習一些工作內容。然後週末,我就可以出去逛逛了,畢竟人文特色那麼濃厚的城市,不拍點寫真都可惜了。

  我那個時候還沒實習過,或者說得更直白點,我正為了掙錢在電子廠打工呢。並不知道去公司實習都應該做什麼,甚至不知道大二就可以出去實習,當然這是後話。

  回到小A身上,她的確是帶著滿滿的期待與自信開啟了第一份實習工作。

  結果,當晚,在流水線工作了一天的我就接到了她的電話,略帶哭腔。

  “小木,我今天到公司了,還沒簽入職合同,行李也沒放好呢,就直接工作了。要做好多事情呢,好像部門的每個哥哥姐姐我都需要配合,結果一天下來,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但是真的感覺超級忙啊。有一點累,還要持續兩個月呢,不知道往後什麼樣。”

  相信去實習的同學多多少少都有這種體會,連軸轉是一方面,工作還會很瑣碎,想象中的師傅手把手帶,系統學習某一項知識簡直就是存在於傳說中的事情好嘛。

  雖然後來小A也慢慢找到了自己的節奏,可加班學習,看書寫字一直被擱置了,後來成為她實習最大的遺憾。

  好像也是從這樣一份實習開始,每個學生都懂了一個道理叫“公司花錢請你過來不是給你上課的,你帶來不了價值有什麼資格抱怨”。

  聽起來很殘酷,可畢竟這是現實。如果在畢業之前未有過這種切身的體會,直接步入社會,踏入職場,心理反差就需要調整好一段時間。

  而我以為,實習幫助我們認清的現實不僅僅是公司實際的運轉流程和工作內容,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幫助象牙塔裡的大學生認識這個社會,見識到生活本來的面目。

  如果公司人性化一點,會給到不錯的補貼,甚至可以提供住宿。

  如果不幸,遇到斤斤計較的公司,自己來回補貼不說,僅僅是食宿和交通就足以讓實習生預見到畢業後的窘迫現實。

  這才是真正的認識現實。

  踏出校園舒適區以後的現實,脫去大學生這層庇佑外衣以後的現實。

  早點明白這個道理,我以為,是大學生要出去實習的第一個理由。

  出去實習的第二個理由是可以開闊眼界。

  開闊眼界,這四個字聽起來同樣不靠譜。

  那就說說筆者的親身經歷吧。

  寒假的時候,去了北京一家公司實習。與朋友經歷不同,我所實習的公司對待實習生還是很不錯的。也因此,認識現實有一部分,對我改觀最大的卻是眼界的開闊。詳情可以參考我前段時間的一篇文章《找一個靠譜的實習有多重要》。

  開闊眼界,有人會說,我出去旅遊也可以做到,我多看看書也可以完成,為什麼非要去實習才可以開闊眼界。

  我想,答案大概是,對於大學生來說,實習是大學期間為數不多的可以到另一個城市***諸如北上廣***比較完整地呆一段時間的機會吧。不再是走馬觀花,也不是心急火燎地逛完景點就走。

  可以用稍微緩慢一些的腳步,去領略這個城市的風土人情,去看這個巷道的市井百態。重要的是,不僅僅是心靈的洗滌,更是由於日積月累在這樣一種環境下不自覺的浸染,人的精神面貌發生的改變。

  再拿我自己來說,從北京實習回來以後,舍友說:小木啊,你有沒有發現,你現在穿衣服越來越有品味了***默默吐槽一句,我以前特別沒品是嗎……***損友說:我的天吶,小木你這個糙漢子竟然學著化妝了***我到底以前是多粗糙啊……***

  雖有開玩笑的成分,畢竟是看得見的變化。其他的一些,比如規範工作習慣,增強時間管理觀念,認識職場的基本面貌,瞭解行業與工作崗位的現狀,則是看個人造化,能多吸收就別讓自己閒著。

  簡言之一句話,開闊眼界帶來的不僅僅是外表的變化,層次的提升是出去實習更為重要的收穫,也勸告想要實習的同學,一定想清楚自己實習的目的是什麼,然後在保證大方向沒差的情況下,拼命向目標靠攏。

  第三個理由,出去實習可幫助明確目標。

  很多同學的情況是大學渾渾噩噩過了三年,快大四的時候擔心找工作受挫,索性以考研為名義暫時逃避就業難的問題。

  而我身邊有不少同學選擇考研卻是在經歷了實習以後才做的決定。

  進入一家還不錯的公司,做三兩個月的實習以後,發現自己想要有一個更高的起點,更好的平臺,於是選擇考研;也有的朋友是因為經歷了職場日常以後,堅定了自己走學術道路的想法,實習於他們而言是一種體驗,用來探路。

  而這種探路,同樣適用於決定求職的學生。

  篇三

  人是不會嚼著薯片看美劇就成熟的。

  我上大學的時候,同寢室的女生在新東方做兼職。

  最開始的時候,她一週只去兩次,一個月掙八百塊錢。常常看見她揹著很大的包出去,裡面裝著各種試卷紙、資料和電腦,然後又揹著很大的包回到宿舍。我們有一次夜聊問到她,一下課就跑出去賺錢,一個月能賺多少?她說賺八百。

  我們宿舍都是城市小資產階級後代,平時裡有父母供養著吃喝不愁,雖然嘴上沒說什麼,心裡覺得——“切,這麼點錢,這麼拼幹嘛啊。”

  ——“父母花錢給你讀書,是讓你出去不務正業的嗎?”

  這是我們經過討論後達成的邏輯,而且我們覺得自己很正確。

  後來她的課越來越多,幾乎變成每天都要上課。那時候我們基本上也沒有什麼課了,早上能起來就去上自習,起不來就嘰裡呱啦的聊天等食堂開飯。而她跟我們大不相同,每天滿北京的跑著上課,校區似乎是公司指派的,有時候去安貞,有時候去望京,有時候去巴溝。經常是我們在宿舍睡大覺或者看一眼美劇掃一行四級英語的時候,她出去了,我們在嚼著冰棍嘮,吃著火鍋哼著歌的時候她又回來。她回來和別人回來都不同,其他人都是推開門的,只有她是用撞的,因為書包太重,而且坐公交轉地鐵又走回寢室,是很辛苦的。

  她從大二做到大四,課時費從幾十塊錢一小時漲到了五百塊錢一個小時。

  有一次她回來告訴我們說:“哎呀,這個月扣稅就扣了八千塊。”

  我心想:“媽呀,扣稅扣八千,那掙得豈不是更多?”

  某一次我真的被她的拼命三娘精神打動,私下裡問我的室友說:“我們要不要也出去找個實習?”

  “我哥說了,上學的時候就好好上學,工作的時候就好好工作,一心多用什麼事情都幹不好。”

  我點點頭,認為她哥很有見地。

  回到宿舍後我們又繼續興致勃勃看美劇,半死不活翻書本,到了快畢業的時候,最早找到方向的就是那個大學的時候就一直在實習的她。

  後來我反省了一下,我之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像是沒頭蒼蠅一樣,就是在一個該認清現實的時間段還在繼續做夢。

  其實我在大二那一年曾經在報社實習過一個月,有一次我去採訪動漫展,名叫豬樂桃的漫畫家在籤售,她坐在一張桌子後面,周圍用鐵欄杆圍了一圈,粉絲和記者就以欄杆為界在那裡推推搡搡,粉絲想近距離目睹偶像的真容,我們這些記者往前擠著想要佔據一個能拍到正臉的位置。

  我無意擠得太靠前,因為帶我來的老師已經在最佳位置咔嚓咔嚓了,所以我打算靠邊站,隨便照幾張就得。結果我剛舉起相機,就聽見旁邊有位婦女黑著臉指著我罵說:“你這些記者太缺德了,整天拿個相機拍拍拍……”

  我低頭看看自己,沒有站錯位置,再看看她,我倆之間保持著陌生人的安全距離。我反應過來之後凝結了一肚子委屈,表示天大地大尊嚴最大,發誓此生絕不涉足記者這一行。

  後來我再長大幾歲,發現這個世界上有人對你惡語相向再正常不過。象牙塔裡的我們當時的活的太朦朧,玻璃心的根源就是對於生活的真相瞭解不足。

  天天在圖書館裡看書是不能夠增加對於這個世界某些方面,但是極其有限,要想真正的瞭解這個世界,還是要和這個世界實在接觸。我建議在上大學的同學在畢業之前一定要出去找一份工作實習一下,時間不要太短,最少不能短過一個月。這樣不僅可以瞭解一些行業是怎麼運作的,也可以把多數大學生很慢的生活節奏調整的合理一些,和正常社會生活節奏相匹配。

  有一次,我和幾位大學生討論問題,題目大意就是說北京地鐵很擁擠,應該怎麼辦?有個學生掏出一個小本子,開啟之後很認真的念給我聽:“一般大家都是九點上班,北京地鐵應該在7點-8點之間實行錯峰收費,在這個時間段上班的票價低一點,鼓勵他們早點上班。”當時我就錯愕了,她可能以為七八點趕地鐵已經很早很早了,她顯然沒有在早高峰坐過地鐵,顯然不知道很多上班族通勤都是走對角線,顯然不知道五六點就起來坐地鐵的人太多了。

  所以和社會脫節必然導致行為和思想幼稚,這樣的人不會走的太遠,就是上了路也跑不快。人是不會嚼著薯片看美劇就成熟的。

  除了瞭解真實的世界之外,只有和社會近距離的接觸,才能夠找到未來人生的方向。

  現在問很多大學生以後想幹什麼工作,都是說要考公務員,要通過司法考試,學歷高一點的就說要留校,要出國,要去研究所。這樣的回答本身就是沒有想象力表現,但是這很大程度上也不能怪他們,因為很多人在大學期間都只是在書本和連續劇裡來感知這個世界,他們對於這個世界豐富性的瞭解兩頁紙就寫完了。

  他們也許並不想要這樣的生活,可是糟糕的是,他們也想不出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於是大學生過得很麻木,不會悲傷,不會感動,書生氣倒是有,但是不風發,不向上。

  年輕的時候把日子稀裡糊塗的過,真的挺可惜的。

  馬英九在臺大讀大二的時候就參加了保釣運動,從此放下了之前想要教書的想法,決定此生投身政治;迪奧大學讀的是政治學院,他小酒館和畫家、攝影師、作家等的交往中,發現服裝才是自己的真正的熱愛。

  而如果只是宅在那裡,什麼也發現不了。

  所以我希望年輕的朋友從書齋中走出來,多出去走走看看,和不同的人聊天,多瞭解眾生百態。去過了醫院才知道健康的可貴,受過了打壓才能知道這個世界公平和投機並存,領教過虛情假意才知道真心的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