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平面設計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平面設計經歷了一段時間不長的停滯。到20世紀50年代期間,一種嶄新的平面設計風格終於在聯邦德國與瑞士形成,被稱為“瑞士平面設計風格”。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由於這種風格簡單明確,傳達功能準確,因此很快流行全世界,成為二戰後影響最大、國際最流行的設計風格,因此又被稱為“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The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

  國際主義風格的根源應該說是與現代主義設計運動一脈相承的,特別是與包豪斯和荷蘭的“風格派”運動等有密切的關係。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運動和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兩個關鍵人物,西奧·巴爾莫***1902-1965***和馬克斯·比爾***1908-***,都是畢業於包豪斯的瑞士平面設計家。巴爾莫是最早採用完全的、絕對的數學方式從事平面設計構造的設計家之一。馬克斯·比爾則重視設計的一致性和統一性。1950年,比爾擔任聯邦德國“烏爾姆設計學院”***theHochschulefurGestaltunginUlm***的第一任校長。烏爾姆學院與戰前的包豪斯設計學院是一脈相承的,最大的要點就是要把設計作為社會工程的組成部分,而避免美國設計簡單赤裸的商業傾向。烏爾姆設計學院對於奠定國際主義設計風格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50年代形成的國際主義風格的核心部分是無飾線字型的發展及廣泛採用。新一代的平面設計家採用一種直接了當的新無飾線體,達到高度的、毫無掩飾的視覺傳達目的。

  1954年,在巴黎工作的瑞士平面設計家阿德里安·弗魯提格***1928-***,創造了一套共有21個不同大小字號的新無飾線體,稱為“通用體”***Univers***

  50年代初期,阿明·霍夫曼和另外一個瑞士設計家馬克斯·梅丁格合作創造出“新哈斯-格羅特斯克體”。

  1961年,新哈斯體在聯邦德國正式出品,新名稱是“赫爾維提加體”***Helvetica***。這種字型設計得非常完美,因此成為50年代到70年代當中最流行的字型。

  赫爾曼·扎夫***1918-***在40年代和50年代期間設計的幾種字型被視為字型設計上的重大發展,如“帕拉丁洛體***Palatino1950***”,“米奧體***Melior1952***”,“奧帕迪瑪體***Optima1958***”,扎夫的字型設計達到一個兼有功能特點和優雅細節的高度。

  作為二戰前後最重要的平面設計中心之一,瑞士的巴塞爾和蘇黎世兩個城市對國際主義風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成為一個設計中心地區,湧現出了像艾米爾·路德***1914-1970***、阿明·霍夫曼***1920-***這樣重要的平面設計師。

  瑞士的國際平面設計風格是在1959年瑞士出版《新平面設計》雜誌時真正形成氣候的。這本刊物是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的基本陣地、中心和發源地,在平面設計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瑞士的國際主義平面設計在美國引起很大的震動,並在美國得到高速發展和廣泛運用。最早促進國際主義在美國發展的是洛爾·馬丁***1922-***。他於1947年開始在美國辛辛那提美術博物館擔任平面設計工作,他放棄了美國當時流行的寫實插畫方式而採用國際主義設計博物館的展覽、刊物和海報。另外一個把國際主義風格介紹到美國、並且推廣的是洛杉磯平面設計家魯道夫·德·哈拉克***1924-***。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從50年代起在美國開始流行,一直延續了20多年。

  美國採用了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之後,極大地提高了美國科學技術出版物的普及和推廣,對於美國的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都有極大的、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