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們畢業課文反思

  《明天,我們畢業》表達了自己努力向上,刻苦學習的情感思念,以實際行動報答老師對自己的關心、熱愛。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為了讓學生對美麗的校園有更深刻的回憶,我通過課件的形式,

  回放母校的校園環境以及同學們的學習生活的精彩鏡頭,帶領學生到美麗的校園中去看一看、聽一聽,再次領略到美麗的校園所給他們帶來的歡樂和幸福。讓他們感受到校園的生活是那麼美好,那麼令人嚮往,再次喚起學生對母校生活的回憶與眷戀

  文章的8、9自然段是對全文的總結,教學時,仍要加強朗讀,通過讀來體會同學們立志成才、回報老師的心願及對母、對老師的深深眷戀之情。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對即將開始新生活的學生來說,“以小鳥張開翅膀”“向著藍天自由的飛翔”作比,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談明天的你會什麼樣,以此激勵學生朝更高的目標中奮鬥,。這有環節效果很好,學生談得很好,大家暢所欲言,把自己將要進入初中生活的畫面展示了出來,也同時說出了自己遠大的抱負。

  篇2

  對話是平等的相互交流的過程。在學生生字讀不準、句子讀不通的情況下,談什麼平等交流呢?因此對話也應建立在學生與文字的充分對話的基礎上。首先走近文字,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初步感知文字,然後才能與文字進一步對話。與作者對話,聽聽文字講了什麼,是怎麼講的。即站在與作者平等的地位去感受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去體會作者是怎樣訴諸語言文字的。這才是經過消化吸收以後所形成的新認知,是生命自身獲得的感悟,是蠶食桑而吐的絲,蜂採花而釀的蜜。

  但是學生對文字的理解畢竟是淺顯的,因為,小學語文篇幅雖然短小,但大多是經典性語言凝鍊精美,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學生要去深刻理解,需要融入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積澱,這需要時間,需要過程。因此,學生與文字對話必須充分。

  篇3

  自從“對話”理念走進我們的閱讀課堂,無論是公開課還是平時的上課,對話已成為廣大教師關注的教學形態。可是,常常見學生往往只讀了一兩遍課文,就把書放在一邊,開始師生對話或者生生對話了。這時學生對於課文的生字詞尚未讀準,句子尚未讀通,對文章還沒有初步的感知,拿什麼來進行對話呢?

  即使有少數學生,發表見解,見解也不深刻。因此,也常常見課堂上出現冷場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對話缺乏基礎,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必須鋪墊對話的基礎.師生對話的基礎是教師與學生分別認真地潛心地與文字進行對話.

  備課時,教師就應該認真研讀教材,潛心鑽研,獨立思考。教師要想與文字充分對話,應有以下四個層次的要求

  ①教師與作者的對話

  教師與文字對話,首先是與作者的間接對話。作者是躲在文字背後不出面的,以文字的書面文字為其代眼。培根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因此,教師應善於與作者對話,用心去感受理解文字的價值意義,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確把握文字的人文精神。要通過字裡行間感受作者情感跳動的脈搏,並且產生情感的共鳴。教師只有被文字感動了,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教學時才能以真情感動學生。

  ②教師與文字對話

  瞭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還要重視文字語言本身的特點,發現學生語言發展的生長點。學生的語言發展有賴文字典範性語言的吸納、積累、內化和運用。教師只有先於學生對文字的語言有一番“虛心涵詠,切己體察”,對文字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標點符號都能做到心中有數,師生對話時才能恰當引導,畫龍點睛。

  ③教師與編者的對話

  如果說教師與文字對話是為了瞭解文字所傳遞的資訊的話,那麼,教師與編者的對話則是為了把握師生對話的方向。文字是根據課標精神精心選編的。每一課有每一課的要求,每一單元有每一單元的重點。那些躲在背後的編者選編文字的意圖是什麼?需要教師去領悟、去把握。因此,教師應認真研讀教參,領悟編者的意圖,把握教學的重難點。這樣教學目標才不會有失偏頗,教學過程才不會滑邊。師生對話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指點有方。